“治黨治國之要,首要在選人用人。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

7月3日4時,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上首次闡述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具體內容包括:全面貫徹習的寫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組織體系建立設爲重點,着力培養就忠誠的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着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爲先、任人唯賢,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人民日報》稱,這一重要論述,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開創性貢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爲新時代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俗講,組織部門就是人力資源部門,其首要任務是爲中共在合適崗位選擇合適幹部,並保證後備幹部的培養和鍛鍊。

那麼,新時代中共組織人事工作有哪些變化?最新的“好乾部”標準又是什麼?

“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我們黨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山西忻州市委組織部張晉說。在今年1月召開的上海市組織部長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也曾強調,始終堅持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談到剛剛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貴州省遵義市委組織部冉鵬表示很認同這個觀點,因爲“組織能使力量倍增。”

他認爲,要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強新時代黨的組織體系建設,他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聚集起來,把羣衆動員起來,不斷推進基層黨建設,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聚集起來、把羣衆動員起來,不斷推進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黨組織有沒有力量,關鍵在於組織體系建設是否嚴密有力。”冉鵬說。

“基層組織若是不強,再龐大的組織體系也將如‘泥足巨人’,一推就倒”。根把上海市普陀區委組織部陳娜婭的理解,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就要樹立大抓基層的導向,強本固基。

《人民日報》刊發的文章亦稱,“堅強的組織體系是我黨的強大優勢”。文章說,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路線,文章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二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強調“老實人”接班

《人民日報》刊發的文章,罕見披露了目前中共官場存在的問題。

文章稱,改革開放前入黨和參加工作的官員已經或是將要退休,70後、80後、以至90後的年輕官員成爲主體。“Wb們相對缺乏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鍛鍊,有的缺乏基層和艱苦地方的紮實磨練,有的做羣衆工作本領不夠強,有的擔當作爲的底氣還不足。一些地方和單位還存在重選拔年輕官員時,必須選擇那些對黨忠誠、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聽黨話、跟黨走的官員。這些官員也必須有足夠的本領,本領的標準則是“能否自覺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爲師;能否加信念如磐、意志如鐵、勇往直前。”

因此,選拔年輕官員,就必須把“當老實人、講老實話、做老實事作爲人生信條”,堅決不要那些急功近利、投機取巧、見風使舵、處事圓滑、搞自我包裝、花裏胡哨、花拳秀腿的人。

此前7月2日,官方通訊社新華社曾發佈中共十八大以來組織工作的述評,具體詮釋中共組織人事工作變化的內涵。

首先,在用人標準上,仍然要求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思想政治行動要與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且提出“一票否決制”,選人用人的政治標準更加嚴格。

其次,主要體現在“四不唯”——不唯票、不唯分、不唯年齡、不唯GDP。此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央強調發展經濟爲第一要務,在組織考量方面權重不同,現在破除“四唯”問題,強調綜合考量幹部。

再次強調了堅決防止“帶病提拔”,強調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更加註重在基層一線和艱苦地區有過經驗和鍛鍊的幹部,援藏、援青、援疆幹部如果在平級情況下會優先選派。

十八大後,中共的政治語境中,“講政治”的第一要義,就是維護中共“黨中央的權威和領導”,就是要維護中共今天的核心地位。一位長期關注內地政情的觀察人士認爲,作爲當下中國官場的普遍要求,對選拔的年輕領導幹部如此要求,並不意外。“令計劃的落馬,讓中共清晰地認識到,這種沒有‘政治權威’的官員,造成的惡劣影響是難以預計的”。

7月16日中共中央委員會機關刊《求是》雜誌刊發中共組織部長陳希的文章,進一步闡釋中共選擇幹部的標準,指出,選好人、用對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勵。陳希還表示,“對個性鮮明、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幹部,符合條件的就要大膽使用。”還有就是“深入宣傳一批敢於擔當、奮發有爲的先進典型,對重大典型要打破常規大膽提拔使用。”

另外,陳希強調,“對不擔當、不作爲的幹部,根據具體情節該免職的免職、該調整的調整、該降職的降職,推動能上能下成爲常態。”“對那些不作爲、慢作爲的,作風漂浮、熱衷搞花拳秀腿的,消極懈怠、萎靡不振的,不願負責、不敢碰硬的,都要堅決處理、果斷調整,形成調整一個、教育一片、警示一批的震懾效果。

培養政治新世代

中國是一個建立在科舉選拔和儒家官本位基礎上的精英選拔制度國家,歷朝歷代統治者一直重視人才選拔。但是自中共十八大後,統計數據顯示,當下中國官場正面臨一個“危機”,那就是近十年來,“幹部年輕化”在中共政壇悄然剎車,導致官員平均年齡呈現上升趨勢。

這是國爲,伴隨“幹部年輕化”大踏步前行的,不僅有遴選出了政治精英,問題也隨之出現:年輕化被演變爲“低齡化”, 一些年輕幹部缺少基層歷練,甚至違規用人,暗箱操作時有發生路官要官、拉票賄選、買官賣官屢禁不止。

這一負面趨勢引發中共高層的警覺。2010年12月17日的中國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批評說,近幾年,一些地方特別是一些縣鄉對官員任職年齡搞“一刀切”,45歲、50歲就要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不利發揮積極性,也造成官員資源浪費。就此,這種弊病叢生的“幹部年輕化”趨勢被中共高層強行“剎車”。

時至今日,中央決策層顯然也意識到了“年輕幹部斷檔”這一政治現實。從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6月29日審議的《關於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年輕幹部的意見》,強調“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信艱苦的地方培養鍛鍊年輕幹部”,到7月2日要求新一屆共青團領導班子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爲根本任務,再到7月3日至4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要求各地“不拘一格”培養選撥優秀年輕幹部。

四天三個會議,習近平密集表態談論年輕幹部的問題。而在雲年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也曾提出“大力發現儲備年輕幹部”,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培養鍛鍊年輕幹部,不斷選拔使用經過實踐考驗的優秀年輕幹部。前述觀察人士認爲,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傳統上的老少邊窮地區)將成爲一個新的觀察窗口,來自這些地方的年輕幹部可能會有更多的晉升空間。

廣義“接班人”概念

有分析人士認爲,由原來的破除“唯年輕化”到今天再次 強調選撥“年輕接班人”,中共用人準則確實發生了不同尋常的變化。不過,這種變化並沒有內在的矛盾,因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多代人不懈的努力。選拔人才既需要破除“唯年輕化”,而是真正培養優秀的年輕幹部,爲國家發展的千秋基業尋找可靠的‘接班人’。”該人士稱,江山代有人才出,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中共需要優秀的年輕幹部雲完成時代賦予的責任,中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年輕幹部推進現代化建設,這應該就是中央此次培養接班人的真實考量。

“正如習近平所說,實現中化民族偉大復興,歸根到底在培養一代又一代可靠的接班人。”

不過,他認爲,這個“接班人”的概念,並非外界猜測的下一任中共總書記人選,而是一種廣義的、指向中共政壇後來人。“外界猜測中共高層是否在尋找下一任總書記,這顯然是將中共官媒中的‘接班人’之說進行了狹義解讀”

事實上,從1980年代初胡耀邦力推的“第三梯隊”計劃開始,“接班人”就是中共高層案頭的一項重要工作。當時中共政壇面臨文革之後的“青黃不接”,鄧小平甚至曾爲此警告有“亡黨亡國”之危。

當時一份約1100人的省部級後備幹部名單由中組部上報中共中央政治局,隨後中央派出兩批考察組赴地方考察這些青年幹部。多年後,這份名單開花結果。第十七、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除兩人之外,畢在名單之上。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那時候也名列“第三梯隊”名單之中。

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中組部開始探索並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副廳級以下及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領導崗位實現公開選拔。中共曾下達《關於抓緊培養優秀年輕幹部的通知》和一個五年(1998年至2002年)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

此後,中共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更趨靈活、機動,空降、掛職、公派交流等花樣繁多。譬如中組部分別於2005年和2009年選派94名中央財經部門、金融系統官員空降湖北、重慶。2001年中組部與美國哈佛大學啓動了一個人才培養計劃。於是,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突破舊有的名單制計劃。

中共十八大後,中共官員選拔機制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前面提到的“四不唯”;中共十九大後,“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鍊”成爲新的幹部選撥風向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