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鳳凰網風財訊

作者 | 王婷婷

華僑城的拋售,愈演愈烈。

11月24日,華僑城位於南京市建鄴區的NO.2015G61地塊(A地塊)被掛上貨架。該地塊所在項目華僑城歡樂濱江因包含南京超級地標“河西南摩天輪”,而備受關注。

像這樣的地標級重點項目,在近期華僑城的出讓清單中,並不少見。據鳳凰網風財訊統計,目前華僑城正集中出售位於上海、西安、南京、成都等地的重點項目。

例如11月21日掛牌的上海蘇河灣項目酒店系列資產,就是華僑城(上海)置地手中的重要資產,包含知名的寶格麗酒店及寶格麗公寓,以及各類配套用房,轉讓底價24.3億元。

11月17日,西安華僑城實業有限公司掛牌轉讓的“曲江新區太平坊項目”,旁邊就是大唐不夜城大慈恩寺遺址公園等地標。

11月17日,華僑城掛牌出讓“成都文化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500萬股股份”,則包含華僑城在成都安仁古鎮項目的大量主體權益。

略早一些,今年2月8日,華僑城西部投資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劍門關華僑城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80%股權,則對應規模巨大的“劍門關華僑城項目”,掛牌底價4.75億元。

此外鳳凰網風財訊還注意到,華僑城也掛牌出售部分子公司股權,包括重慶康興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51%股權、康鴻(煙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51%股權、香港磐旭智能股份有限公司22.2%股權、深圳市華晟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0.81%股權等。

陷入“停工疑雲”

多個地標項目遭掛牌

據鳳凰網風財訊觀察,自2020年以來,華僑城就開啓了“賣賣賣模式”,2020年和2021年的股權轉讓相關交易(公告)均超過10起,多爲轉讓房地產項目和公司股權。

至2023年,華僑城對商業、酒店、文旅等經營類資產的“轉手意圖”愈發強烈。

尤其今年掛牌的多個項目都是地標級的,而這些地標綜合項目不少都處於建設遲緩的尷尬境地。

例如目前正在貨架上的南京華僑城歡樂濱江A地塊,尚未開工。華僑城歡樂濱江C地塊和E地塊處於建設階段,但整個項目施工現場只有少量工人。

鳳凰網房產南京實地發現,目前華僑城歡樂濱江建設現場擺放着建築材料,但除了公寓部分還在動工,其他商業街區、寫字樓等幾乎陷入停滯。

工地上雜草叢生,只有摩天輪已經建好,底層的商業街區形同爛尾樓,沒有施工痕跡。

根據華僑城原計劃,歡樂濱江商業將於今年10月1日開業,如今顯然無實現。而華僑城歡樂濱江綜合體整體建設竣工日期,也已經由原來的2022年12月31日,改成了2024年12月31日。

據瞭解,地塊周邊中寧府、萬科翡翠濱江、濱江ONE、海珀星暉、金地中心風華、正榮濱江紫闕、青奧村等小區會相繼入住,華僑城如此大規模的商業項目遲遲無法開業,如今掛牌轉讓,再度爲區域住戶的消費需求蒙上陰霾。

位於成都安仁古鎮的華僑城文旅綜合項目,作爲華僑城在西部“深耕文化、旅遊、城鎮化發展模式”的最核心試點,如今也陷入窘境。

據鳳凰網風財訊瞭解,該項目2019年以來就和成都黃龍溪項目、天回古鎮項目一起,被掛牌過部分股權。但當時被視爲華僑城的“常規操作”,即通過出讓小部分股權,回籠資金,實現長期投入和發展。

到如今所謂“長期發展”的說法被現實擊破。華僑城安仁項目早應開業的商業遲遲不見進展,規劃了文化項目的面積土地仍是農田狀態;天回項目進展極其緩慢,甚至曾經的“一路兩核七心”規劃已不見蹤影。

與此同時,近日關於華僑城位於大本營深圳的項目——光明區九樾廣場,也因停工消息備受關注。

據社交平臺爆料信息顯示,九樾廣場項目自人才房交付完成後,商業就開始陸續停工。目前項目工地大門緊閉,沒有任何施工跡象。

資金、經營和模式之困

誰將是最後一根稻草?

華僑城爲何要賣賣賣?資金之困、經營之困、模式之困,或許都可能成爲那“最後一根稻草”。

首先,部分項目已陷入停工危機,就直白揭露了華僑城資金的困擾。

根據華僑城A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23.21億元,同比減少4.3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20.4億元,同比減少9813.9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19.92億元。收入持續下滑、利潤虧損逐年放大。

與此同時,華僑城A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貨幣資金423.92億元,對應的債務卻高達1373.83億元。據其披露,公司2023-2024年度已獲得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的400億元借款額度。但即使加上母公司的補給,華僑城A的債務和資金難題,也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這個時候,“賣項目”或許是最直接的迴流方式。畢竟很多項目在華僑城手上不賺反虧。

以華僑城掛牌的上海蘇河灣建造寶格麗酒店及寶格麗公寓爲例,作爲已建成項目,目前寶格麗酒店平均房費接近7000元,價格不菲。

但根據華僑城財報顯示,2021年-2023年上半年蘇河灣項目酒店系列資產除稅後分別實現收益-1076.8萬元、-5225.1萬元、-690萬元。所以,如果此次上述標的按底價24.3億元成交,華僑城則或獲利5700萬元。

但這種自持虧損,最終轉賣的情形,也一定程度上會讓市場再次質疑華僑城的經營能力。

“華僑城很多項目的經營方式、盈利模式都不太明晰,而且大型商業文旅項目本身又是需要長期投入的,需要強大的資金鍊和經營力支持。”

一位熟悉華僑城的業內人士告訴風財訊,2015年華僑城當時提出的三個轉型模式本身就有問題。(註釋:1繼續推進旅遊+地產的創業模式,2創新旅遊+互聯網+金融的補償模式,3深耕文化+旅遊+城鎮化的發展模式)

首先它們的核心都是做大規模,這就給華僑城留下了大量的“重資產”遺症;再者華僑城成名於遊樂園,操盤超大規模的文旅綜合體項目也得探索,一口氣到處拿“千畝巨地”,投入成千上億,最後沒有成果、無力盤活就只能全面撤出,浪費地方資源。

“反腐問題就不說了,還有現在宏觀環境和導向改變了,華僑城模式能否走得通,需要打一個問號了。”

當前,華僑城多地面臨項目拋售、建設緩慢的情況,這個“問號”的確已經亟待華僑城的解答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