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謝陶    每經編輯 趙博淵    

一座理想的城市應具備怎樣的特質?“心嚮往之,妙不可言”,這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給出的答案。

上世紀80年代至今,李曉江參與了國內多個重大區域規劃,從主持參加珠江三角洲城鎮羣協調發展、北京城市空間發展,到成渝城鎮羣發展、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等,他始終努力在經濟邏輯與產業邏輯的基礎上,以人的需求爲座標,探尋出一條對居民更友好、與自然更和諧、亦更具韌性的城市發展模式。

4月19日,在以“世園主場·向新而行”爲主題的2024成都東部新區北京專場城市價值推介會上,李曉江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並以成都東部新區爲樣本,分享了他關於城鎮化“下半場”城市發展模式與空間價值的最新思考。

“成都東部新區肩負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平臺等多重定位,未來發展空間可觀。爲未來發展預留空間、留足彈性,從傳統建城到未來城市,體現了成都東部新區規劃建設理念的轉變。”李曉江向記者表示。

談及對於未來城市發展的期待,李曉江直言:“我們不需要水泥森林,不需要大規模利用地下空間,而應該探索一座以人爲尺度,滿足多元需求,安全韌性的城市,一座既能吸引年輕人,又能留住農民工的城市。”

跨越龍泉山 治大城市病,尋發展增量

NBD:多年以來,您長期關注並深度參與到成都的城市規劃。站在新的發展機遇期,如何理解成都東部新區的定位?對於這座城市的發展理念,您又有哪些新的觀察?

李曉江:我經常說我生在上海,成長在上海,工作在北京,但我最喜歡的兩座城市,一座是廣州,另一座便是成都。

事實上,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後,我參加的第一個線上會議就是討論成渝高鐵的東部新區站應該設在哪裏。新冠疫情後我的第一次出差也是去的成都,參加了東部新區的授牌儀式。我們一直在不斷認識成都,認識成都東部新區的價值。

成都東部新區的位置不用我多說了,範圍挺大,人口不多,總體上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是非常獨特的。它是我們國家第四個國家區域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走廊中的核心節點。對成都的發展戰略而言,跨過龍泉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將城市發展新的“增量”放到了龍泉山以東。這既是一個經濟戰略、區域戰略,更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戰略。

成都平原地域非常有限,全球最高品質的農田和水利系統以及它的文化價值是需要認真保護的。因此,成都提出了“東進”——跨越龍泉山,向龍泉山以東的丘陵地區發展,而非在有限的平原地區。這個戰略我認爲是成都當下最重要的空間發展戰略。在整個龍泉山以東形成“一核多片”的發展模式,關係到成都如何解決“大城市病”。

這個戰略之下,成都的城市空間變成了“一山連兩翼”的全新格局。過去它兩邊是山,現在把龍泉山變成了自己的“綠核”,變成了生態核心。在這樣的地區進行開發我們當然知道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但同時又要等待非常好的機會,聚集非常好的資源,既要有遠見又要能解決當下發展問題的規劃設計理念和方法。

這些理念方法的“源頭”還是在於如何依託成都這座“現象級城市”。如何強化與成都(其他區域)的聯繫,發揮成都的支撐作用、輻射作用,把成都強大的經濟輻射力、人才吸引力傳遞出去,我覺得這是成都東部新區非常重要的一個責任,也是機會。

城鎮化“下半場” 吸引年輕人,留住農民工

NBD:我知道您從2012年起,就參與和主持了中國工程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戰略研究和中國縣(市)域城鎮化研究,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城鎮化“下半場”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們應如何理解城鎮化“上下半場”的差異所在?

李曉江:三年前,我們中規院成立了成都分部,一時間我們深圳分院、上海分院,甚至北京分院的年輕人都被吸引了過去。我問這些孩子,你們爲什麼放棄熟悉的城市和工作單位來到成都。他們說喜歡這座城市。從發展理念上來看,成都的確是一座非常吸引年輕人的城市。

當城鎮化、工業化進入到“下半場”,我們整個城市發展邏輯發生了轉變。“上半場”的邏輯是通過廉價的要素、廉價的勞動力吸引產業,產業吸引人口聚集,最後城市繁榮了。但“下半場”的邏輯是什麼?是依託高品質的城市環境及公共服務體系吸引人,人吸引企業,最後創造繁榮,這應當是一個能夠吸引年輕人,留住農民工的“下半場”。在國內的城市中,成都算是最早跟我一起討論這種轉變的。

既然發展的邏輯變了,我們成都東部新區該怎麼建設?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建設一座精緻的城市——發展出最優秀的生活服務與生產服務,增強城市的功能,最後吸引人、留住人。這纔是我們城市發展應有的價值觀。要真正地放棄從前“攤大餅式”,轉向“組團式”的發展。這種“組團式”應該是全功能的、精緻的、緊湊的。

以雄安新區的建設爲例,雄安新區不要水泥森林、玻璃盒子,不需要高樓林立,而是真正尊重自然,載入綠網,開放街渠,這正是Z世代年輕人追求的價值觀和城市的審美。在這一點,我觀察到這幾年天府新區其實做得非常不錯,那些上一輪發展看起來光鮮亮麗、高樓林立但卻非常不人性化的城市空間少了,營造出集約、綠色,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氛圍。

產城融合的核心 是生產性與生活性服務業

NBD:2023年,成都東部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2.8億元,同比增長21.3%,增速全市第一,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產城開始深度融合。在您看來,如何理解成都東部新區產城融合的核心?

李曉江:首先,我想要特別強調東部新區與成都中心城區之間的關聯性。以天府機場爲例,前往成都中心城區只需要十幾元的公共交通費,用相對快速、低價的公共交通系統創造出很好的“可達性”,從而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東部新區與中心城區之間的空間距離難題。

於是,我們看到了全球航空史上的一個“奇蹟”——不到三年時間,一個新建的國際機場客流超過四千萬。這背後是經濟活力,更是人口活力,離不開優質的交通網絡。另外,成都東部新區還有一個很高層次的鐵路樞紐,這兩個門戶型的設施大大提高了東部新區和全球、全國重要城市之間的直聯直通水平。過去我們講城市互聯互通,今天重要目的地的直聯直通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回到問題本身。產城融合的核心是什麼?是服務,只有高品質的公共服務、一流的生活服務及生產服務才能讓產業更好地發展,從而聚集人口,人的聚集是產業聚集的前提。

結合中國一些新的產業跡象,我始終認爲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纔是最重要的動力源。目前東部新區成功地把成都最好的學校、醫院都搬了過來。我相信有了這些公共資源、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的高度聚合以及活躍的產業吸引力,東部新區會真正成爲一個有活力、有潛力的新城。

我們本身所處的地區就是大公園,我們又有這樣的理念,處理好城市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創造一種更加優雅動人的城市環境,這是我們成都東部新區最大的優勢。

最後我想說,理想的城市應該是心嚮往之,又妙不可言。心嚮往之,意味着想要的東西都有;妙不可言,是來了之後發現還有許多意外之喜。這纔是有魅力的城市,這纔是能夠吸引年輕人的城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