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將”李忠、“蔣門神”蔣忠、“險道神”鬱保四、“鎮關西”鄭屠,《水滸傳》中諸如此類吹捧自己的外號隨處可見,可以說無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還是綠林中的好漢,亦或是街頭遊手好閒的閒漢,只要你樂意,就可以給自己取個唬人的外號,江湖險惡,如此包裝自己無疑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讓人聽着外號就忌憚三分也是不錯的,但過於狂妄的外號往往會讓人更加不爽,反而激起對方教訓你,比如“小霸王”周通就被魯智深揍得不輕,事實上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中絕大多數人的外號都是言過其實的,只有本文所提到的這四位算得上是名副其實,其中兩位還言中了自己的結局。

第一位:呼延灼

呼延灼的人物設定乃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而他所用的武器也和祖先一樣,即是那“雙鞭”,而呼延灼也就順理成章的將這手中的雙鞭當成了自己的外號,見雙鞭如見人,提人便想起雙鞭,他在位朝廷效力時就已經是汝寧郡都統制了,再加上武藝高強,受人尊敬,如此看來,他給自己取這外號還是足夠低調了。

梁山好漢外號都很狂,此4人卻名副其實,後兩位暗示了自己的結局

(呼延灼劇照)

​雖說他被逼上梁山這一段是喫了癟,但與他那雙鞭無關,還是因爲連環馬被徐寧的鉤鐮槍所破,纔有了他上梁山的故事,上山後宋江也沒怠慢他,到大聚義的時候給了他第八把交椅,還封他爲五虎將之一,足見宋江對他武藝的肯定,他“雙鞭”的外號是名副其實的。

第二位:關勝

關勝的人物設定與呼延灼類似,他的祖上乃是那三國時期的關二爺,光憑這出身,他就足以配得上一個牛氣哄哄的外號,然而他並沒有這麼自誇,反而是以自己所用的那青龍偃月刀“大刀”爲外號,似乎對於他來說,和祖先用同樣的武器就已經是最值得炫耀的地方了。

梁山好漢外號都很狂,此4人卻名副其實,後兩位暗示了自己的結局

(關勝劇照)

而關勝也和呼延灼一樣,身爲梁山五虎將之一,在梁山所有將領中只亞於盧俊義一人,在書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大刀”的外號是十分符合他的人設的,毫無誇張之處。

第三位:武松

武松作爲《水滸傳》中最具代表性的好漢,無人不知他的外號,即是“行者”,事實上讀過原著的朋友就知道,那李忠的外號“打虎將”很明顯更適合他,但其實這不過是想當然的感受,因爲景陽岡打虎不過是武松人生中的一個高光時刻,而非全部,而“行者”二字則是更好的概括了他的人生,也可以說是預言了他自己的結局。

梁山好漢外號都很狂,此4人卻名副其實,後兩位暗示了自己的結局

(武松劇照)

事實上故事開篇的武松和後期的武松已經不算是同一個人了,開始的他有一腔熱血,偶爾打抱不平,偶爾也會衝動行事,可以說是個我行我素的人,然而當他被包道乙斷掉一條手臂之後,他似乎才真正大徹大悟,這才真正成爲一個“行者”,這個外號再適合他不過。

第四位:鮑旭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爲鮑旭那“喪門神”的外號是十分狂妄的,筆者初讀《水滸傳》時也有同樣感受,的確,一個排名地煞的好漢何德何能以“神”自居?雖說他的確是個嗜殺成性的惡人,上山之後也是與李逵組成先鋒軍陷陣殺敵,看似的確是人見人怕的“喪門神”,但你真正讀到他的結局才知道,這傢伙乃是用外號預言了自己的結局。

梁山好漢外號都很狂,此4人卻名副其實,後兩位暗示了自己的結局

(鮑旭劇照)

原著中鮑旭死的時候有這麼一段描述:“宋江把馬軍衝到城邊時,城上擂木炮石,亂打下來。宋江怕有疏失,急令退軍,不想鮑旭早鑽入城門裏去了,宋江只叫得苦。石寶卻伏在城門裏面,看見鮑旭搶將入來,刺斜裏只一刀,早把鮑旭砍做兩段。”喪門神呀喪門神,原來你不是人見人怕的那個喪門神,而是喪命在城門之下之意,如此看來,鮑旭這“喪門神”的外號可就不是狂,而是真“神”了,居然和他的結局完全匹配。

除此四人之外,梁山上其他好漢的外號或多或少都有些吹噓的嫌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