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子趙斌平時工作忙,在張春青的言傳身教下把孝敬長輩變成自覺行動,買來好喫的先給老人,放假了帶父母去旅遊。張春青今年61歲,幾十年如一日地關愛家人,婆媳關係和諧,兒孫孝順、老人慈祥隨和,這個有着24口人的大家庭成爲左鄰右舍羨慕和學習的榜樣。

長河街道張春青家庭——孝老愛親 好家風代代傳

張春青在“四點半學校”給學生輔導作業

今年5月,我區長河街道張春青家庭被評爲德州市“最美家庭”。5月31日,走進這個四世同堂的家,一種和睦、向上的氣氛縈繞在身邊。

張春青今年61歲,幾十年如一日地關愛家人,婆媳關係和諧,兒孫孝順、老人慈祥隨和,這個有着24口人的大家庭成爲左鄰右舍羨慕和學習的榜樣。

結婚前,兒媳任玉秀曾擔心處理不好婆媳關係,如今7年過去,她沒和張春青紅過一次臉。“婆婆待我像女兒。 ”任玉秀感慨,“結婚7年,除夕夜我值了6次班,婆婆包好餃子送到單位;兒子也是她幫着帶大的。同事都羨慕我有一個幫忙‘管家’的好婆婆。 ”“一個家庭是否和睦,關鍵就是看女同志。生活中多幹點活,不喫虧。 ”張春青說。她的父親張萬生今年86歲,身體健康、精神矍鑠。雖然兄弟姐妹有4人,但老人和她住,她照顧老人的時候多。“不僅喫好穿好,還精神生活豐富。 ”張春青爲老人訂了報紙,每天陪他聊天……

前些年,張萬生做過一次手術,在住院照顧老人的問題上,家裏人都自覺自願,主動幫忙,無人推諉。

張春青和丈夫都有兄弟姐妹,不管誰家有困難,能幫的都會盡力幫一把。像二妯娌家寒暑假沒時間照顧孩子,她會主動接到自己家裏;三妯娌住院生產,她全程陪護。二妯娌段雲玲說:“我嫁進來後,從沒有看到家裏人吵過一次嘴,一有事情,大家商量一下就能解決。 ”

兒子趙斌平時工作忙,在張春青的言傳身教下把孝敬長輩變成自覺行動,買來好喫的先給老人,放假了帶父母去旅遊。

是什麼保持了這一家人和睦友善呢?對於這一點,張春青沒有拿出什麼祖傳家訓,而是說:“我們後輩都是跟着父母學。 ”據她介紹,小時候,父親在縣城上班,母親在農村操持家務,照顧老人、撫養孩子,受母親影響,她也養成了勤儉持家、尊老愛幼的好習慣。“結婚前,父母反覆叮囑我,作爲大嫂,要帶好頭,做好榜樣。 ”張春青始終記在心中,讓家成爲溫暖的港灣。“公公、婆婆去世後,過年我們總會到大哥大嫂家聚一聚,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並沒有疏遠。 ”段雲玲說。

家庭和睦,讓張春青有了更多的時間投身到公益事業中。她是長河社區舞蹈隊隊員。 2016年,在一次社區宣傳活動中,張春青得知“四點半學校”招聘老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她立即報了名。“前後搭檔換了5個人,張老師始終堅持在崗。有的家長工作忙,不能按時接孩子。不管多晚,她總是陪伴到最後,有時還會把學生送回家。 ”長河社區網格長董紅霞提起張春青讚不絕口,“她是社區志願者,義務演出也很積極。 ”“做人要寬厚、要善良、要豁達,才能把滿滿的正能量帶給家庭和孩子們,好家風要一代代傳下去。 ”張春青如是說。

□本報記者 於春芝 本報通訊員 孫賢 董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