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6日報道(文/張曼 張代蕾 胡曉光 高蘭 李桃 盧娟 王一娟 王勍)由於新媒體衝擊等原因,報刊亭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但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報刊亭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僅作爲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被保留下來,而且在巴黎、紐約等大都市,在當地政府的保護和支持下轉型升級,在互聯網時代呈現新面貌,煥發新生機。

1、巴黎:報刊亭數目實現逆勢增長

巴黎街頭的新式報刊亭

巴黎報刊亭歷史悠久,樣式典雅,以墨綠色爲主色,標誌性的復古小圓頂與奧斯曼風格的街道和建築相得益彰,在爲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形成了巴黎街頭一道城市文化風景線。在信息數字化時代,紙質報紙發行下降,如何保護充滿人文風情的報刊亭不隨風飄零?這是全球大城市面臨的普遍問題,巴黎卻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在過去十年巴黎是營業報刊亭數目實現增長的唯一國際化大都市,由2005年的260家增長至2016年的345家,現已達409家。

調整管理經營模式

巴黎報刊亭緣何能逆風前行?這與巴黎市政府明晰的報刊亭保護政策密不可分,爲“支持紙報行業,鼓勵社區關係”,巴黎市調整管理經營模式應對頹勢,並與時俱進地對報刊亭進行升級改造。受紙媒衰退影響,巴黎市報刊亭數量在2005年一度下滑至260家。爲扭轉形勢,2005年10月起巴黎市將報刊亭的管理和發展交由MédiaKiosk公司經營,該公司收入爲報刊亭立面廣告收入,每年向報刊亭發展投入200萬歐元(1歐元約合人民幣7.9元——本網注),一批倒閉的報刊亭得以再度營業。2011年,巴黎市政府逐步放寬報刊亭的經營範圍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除報紙與雜誌外,報亭還可銷售各類市政出版物,例如城市導遊手冊、交通地圖、明信片,以及旅遊紀念品、糖果、食品、飲料、傳統彩票、旅遊景點門票等。

實施“升級換代”工程

隨着管理經營模式改變,報刊亭逐漸回春,2016年巴黎市內營業報刊亭數目增至345家。巴黎市政府並未止步於此,在2016年開始醞釀耗資5240萬歐元的報刊亭“升級換代”工程,以期提供更多服務吸引顧客,並改善報刊亭經營者的工作環境和收入。經過兩年籌備,巴黎市政府在2018年4月正式宣佈將在2019年6月前逐步完成市內360家報刊亭升級工程,並將修復餘下49家傳統樣式報亭,保持其歷史面貌,用於社區或文化活動等。

升級版報刊亭從外觀上保留了從前墨綠色,使用了玻璃和鋁製材質,視覺上更顯通透,採用環形設計充分利用空間,可更好展示所售報紙及刊物,且更爲方便殘障人士,並在部分報亭增加手機充電、郵政、網上門票銷售系統等新服務。

現代化報亭受歡迎

2017年3月,巴黎市首個新報亭試驗點開張營業,一年試驗期的數據喜人:83%的顧客和行人認爲升級版優於老式報亭,在報紙整體銷量下降5%的市場環境下該報亭銷量增長7%。新報亭也爲經營者提供了更爲舒適的工作環境,配有取暖設備,工作區域(櫃檯和私人空間)增加了四分之一,且極大地簡化了“開張”程序,以往佈置好老式報亭迎客需半小時之久,而改造後只需5分鐘。

工作環境的改善也爲營業現代化創造了條件,有的經營者表示改造後可以使用電腦實現銷售數字化,隨時能查詢剩餘報紙數量,不用像以前一樣需要人工盤點存貨。巴黎市政府還表示,將對所有報亭營業者開展培訓,內容涉及報紙銷售、管理和財務、信息系統使用,以及旅遊接待和外語。升級後的報刊亭也更爲環保,全部使用可循環使用材料,並採用可再生能源供電。

然而,這項與時俱進的報刊亭升級工程也有不少反對者,他們認爲改造破壞了原有美感,影響巴黎整體風格,甚至有6萬巴黎民衆簽署請願書要求保留老式報亭,認爲“奧斯曼風格的報刊亭是巴黎的象徵”。對於這批奧斯曼風格報亭的捍衛者而言,市政府決定保留49家老式報亭作爲城市歷史見證,或許能帶來一絲安慰。但是着眼未來,通過升級改造與數字時代“兼容”無疑將給報刊亭帶來更持久的生命力。

2、倫敦:報紙零售從報亭轉入店面

英國辦報歷史悠久,英國人愛讀報。得益於此,英國報業至今堅挺,報紙種類上千,銷量也相當可觀。

但英國獨立報刊亭的經營和生存狀況卻並不樂觀。由於新媒體衝擊、超市等機構進入售報市場等原因,英國城市的街頭報刊亭數量逐年減少,在倫敦如今已很難尋見一個只售賣報刊的街頭報亭。

自從17世紀英國人開始辦報紙,街頭賣報人這個職業就應運而生。這些“賣報郎”最初只是挎着包遊走街頭叫賣報紙,每售出一份,就提取少量佣金。略有積蓄後,一些人開始在客流量較大的地方開設自己的私人賣報點,形成英國報刊亭的雛形。

多年來,獨立報刊亭在英國一直是私人經營,開一個報刊亭就跟開家小店一樣。事實上,現在英國境內多數報刊亭並不是搭建在便道上的簡易亭子,而是位於街道邊的正規店面。這些報刊店面積通常很小,店內不僅出售報紙期刊,更有多種多樣的雜貨,包括飲料、麪包、鮮花、糖果等等,以滿足購報者需求,同時增加經營者收入。

自上世紀50年代起,電視的普及導致英國傳統報業發行量下降,互聯網的崛起又給報紙發行帶來更大沖擊。爲適應這些變化,英國報紙的分銷和零售方式不斷調整,街頭報刊亭的生存也受到極大影響。

來自利物浦的資深媒體人拉里·尼爾德認爲,最大的影響可能來自超市開始售賣報紙。他回憶說,幾十年前英國的報刊亭還非常多,分佈在靠近公交車站、火車站等人流量大的地點,方便通勤者在上下班路上隨手買報,免除進店排隊耽誤時間的煩惱。

如今,英國幾乎所有超市都有專門的報刊貨架,許多街頭雜貨鋪、便利店、花店、郵局、加油站、咖啡店、文具店等也成爲報紙零售點。同時,一些傳統的報刊亭爲了生存,不得不同意併入連鎖便利店,或是自動轉型爲小雜貨鋪,把報紙零售從主業變爲副業。

從報業發展角度來看,這樣的轉變是大勢所趨,有利於報紙流通和銷售。首先,消費者能在更多地點買到報紙;其次,獨立報刊亭每天營業時間由經營者自行決定,相對隨意,關門時間也早,而便利店、加油站、超市等都營業到晚上10點甚至更晚,相當於延長了報紙的銷售時間,增加了銷量。

對於獨立報刊亭而言,如何與分銷商打交道,如何選購訂閱報刊,甚至如何擺放報刊,都關乎自身發展和存亡。在現代報業發祥地英國,獨立報刊零售商們早已明白,生存不能依靠單打獨鬥,他們於1919年成立了自己的行業聯合會——全國報刊零售業協會。該協會在英倫三島和愛爾蘭的成員已超過1.5萬家。

根據協會網站介紹,該協會代表獨立報刊零售商利益,目的是“通過提供實踐經驗、商業支持、專業培訓和服務,幫助獨立報刊零售商提高市場競爭力”。協會爲成員提供非常詳細的經營協助指南,還會每年出一份年度報告,關注當年英國報刊零售業關心的問題,向政府、報業集團等機構提出訴求,爲零售商爭取權益。

除了個體經營的報刊亭,英國也有連鎖的報刊零售店品牌,其中最有名氣和實力的當數史密斯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1792年,最初就是亨利·沃爾頓·史密斯夫婦在倫敦一條街道上開設的一個報刊亭。在之後200多年的時間裏,這個報刊亭在史密斯家族手中發展壯大,成爲全球最早的一家連鎖零售商品牌,目前在英國有1300多個零售點,主要集中在車站、機場及市中心繁華商業街,出售報紙、書籍、賀卡、文具等紙製品。公司市值超過12億英鎊(1英鎊約合人民幣8.8元——本網注)。2006年,公司把報紙分銷和物流業務獨立出去,成立“史密斯新聞”公司,專門負責英國報紙雜誌的分銷。

3、莫斯科:報刊亭在迅速消失

俄羅斯人愛好閱讀全球聞名,人們在車站旁、家附近或上班路上的報刊亭買份報紙,已經形成習慣。然而,俄羅斯媒體8月22日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俄文化之都葉卡捷琳堡市政府在其官網宣佈,國有零售商“俄羅斯出版”公司在該市奧爾忠尼啓澤區擁有39個報刊亭,從2019年1月1日起將關停其中21個。

“這種狀況令人憂心,”俄羅斯記者協會主席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對《參考消息》記者說,“這是一個全國性現象,俄羅斯平均每天消失10個報刊亭。”

阿塞爾30歲左右,她工作的報刊亭屬於國有公司“俄羅斯出版”,該公司在全國各地有很多連鎖報刊亭。阿塞爾的工資是每天1000盧布(1盧布約合人民幣0.1元——本網注)加10%銷售額提成。報刊亭出售的商品中70%是期刊、報紙,玩具、手機吊飾等佔30%。顧客以老爺爺、老奶奶爲主,他們一大早就來買報,也有姑娘請求給她們預留時尚雜誌。接待的客戶中老客戶約佔60%。

據介紹,在俄經營報刊亭有三種方式:購買現成的報刊亭;從零建起;租賃。截至2017年12月,報刊銷售設施每月每平米實際租賃價格在百萬人口城市爲1634盧布,州中心爲1083盧布,其他城市爲439盧布。

經營報刊亭最簡單的所有制形式是“個人獨企”,這可以節省人力、時間和資金。2016年,一個報刊亭平均日銷售額是1000到3000盧布,月收入大概在7萬到8萬盧布之間。爲了穩定銷售額,報刊亭最好選址在城市人員流動多的地方。

擴大除報刊之外的商品銷售名錄是報刊亭扭轉虧損的途徑之一。部門協會一直呼籲合理擴大報刊亭銷售商品的種類,一些聯邦主體權力機關對此做出積極回應。2017年,有15個俄聯邦主體在商品名錄中增加了一至五種商品,有22個聯邦主體加入了冷飲、冰淇淋等。

主管機構俄聯邦出版與大衆傳媒署2018年公佈了一份俄羅斯定期出版物狀況報告。報告認爲,在保障報刊方面俄早就落後於發達國家,而且現在差距仍在擴大。在歐洲大多數國家,每個報刊銷售設施平均面向700到2000人,而在俄羅斯超過4000人,有一個專門設施竟面向8750人。

爲改變現狀,2016年5月,俄政府首次確定全國居民報刊亭最低保障標準:每1000人爲1.7個銷售設施。專家據此計算,莫斯科每725名居民最少應保障有1.38個報刊亭/報攤,全莫斯科報刊亭/報攤數量應該接近1.7萬個。而根據到2015年10月份的監督數據,每千名莫斯科居民只擁有0.165個報刊亭,報刊設施保障水平遠未達到基礎指標。

據行業專家評估,俄報刊市場總量(廣告+銷售)2013年爲1125億盧布,2014年爲1060億盧布,2015年爲1028億盧布,2016年爲1000億盧布,2017年少於1000億盧布。

總體上,俄定期出版物出版者的收入在2015至2017年大大下滑,而生產性開支大幅上漲。主要原因是紙張漲價和發行費上漲。此外包括:俄面臨經濟困難、貨幣-財政苦難(包括制裁),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競爭,對紙媒需求下降等。欠錢不付仍舊是俄報刊市場的“慢性病”:定期出版物發行者不向出版者付款,出版者不向印刷廠付款,印刷廠不向紙張生產者付款。

根據俄聯邦出版與大衆傳媒署2018年報告,報刊的影響力下降,發行量和廣告額下滑,傳統的商業模式不再起作用,發展資金減少到極爲危險的邊緣。這一切導致出版業變得不可預測,尤其表現在定期出版物的零售和訂閱方面。2017年定期印刷出版物訂閱量同比下降11%,廣告收入爲205億盧布同比減少8%。零售額同比下降4%到5%,零售量減少10%。

俄報刊亭隨處可見的局面消失,全國報刊亭數量年復一年減少。2004年俄全國有6.1萬個定期出版物專門銷售點,而到2017年底只剩下約3.6萬個。根據這份報告,俄報刊亭數量近10年來減少了58%。

許多俄羅斯公民仍喜歡紙媒而不是電子出版物,願意讀經過仔細斟酌的報紙語言而不是網絡消息,報告認爲,對這些公民而言,買報之難將如同蘇聯時期追逐短缺物品。

4、紐約:新技術讓報刊亭華麗轉型

紐約的新型“報刊亭”成爲全新的生活方式店鋪(資料圖片)

紐約大街小巷裏的報刊亭曾是這座國際大都市的一道風景線;而現如今,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數字閱讀大潮之下,更多人已將視線集中於掌中方寸之間。報刊亭還能不能存活、繼續經營下去?紐約市政府支持對報刊亭進行改造,並通過法律保護“業主”,紐約報刊亭幾度變身,電子浪潮衝擊下的新型報刊亭應運而生。

傳統報刊亭副業成主業

1972年以來,伯納德·烏爾費爾德一直經營着位於萊剋星頓大道和86街路口的報刊亭。曾經,待售報紙堆積如山,而現在,他的報刊亭內報紙雜誌寥寥,小零食、小商品似乎成了報刊亭主業。

烏爾費爾德說,他的收益比上世紀80年代少了兩成,他曾經每天能賣600份日報,而現在僅40份。

在錢伯斯大道和百老匯大道路口經營小報亭的邁克·帕特爾也表示,80年代,他每天能賣1700份《華盛頓郵報》,現在僅20份。

紐約市的報刊亭數量在上世紀50年代達到頂峯,街頭有1500家大大小小的報刊亭。現在,這一數據降至300出頭。受電子浪潮衝擊,報亭經營業難以爲繼。

紐約市報刊亭經營者協會主席羅伯特·布克曼對媒體表示,以前報刊亭每天售賣上千種報刊,現在只有幾百種。報刊亭經營者每賣1美元(約合人民幣6.8元——本網注)的報紙僅掙15至20美分。多數報刊亭都以賣糖果、蘇打水和彩票爲生,平均年收益可能僅3萬美元。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新移民將報刊亭視爲他們通往中產的道路,紐約人也早已習慣和報刊亭打交道的生活。紐約大學魯丁交通政策與管理中心主任米切爾·莫斯表示,報刊亭的社會功能不僅僅是銷售,有報刊亭的好處就是,在發生緊急情況或危機情形時,那裏至少有一個聯繫人在。

一位《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寫道:“街邊的報亭是我們城市正能量的一部分,一直受到紐約人和旅遊者的歡迎。它們爲人們提供的便利,超出一般官員的想象。而且,在飽受犯罪困擾的紐約地區,街邊報亭也起到了安全燈塔的作用。100多年來,我們對街邊報亭的需要,遠遠超過它們的金錢收入。”

政府出招拯救城市名片

紐約大都會交通局(MTA)首席發展官亞諾·利伯表示,他們也意識到了報刊亭的吸引力正在減弱,但他們仍然堅信,報刊亭是地鐵和街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紐約市政府不斷出招,試圖拯救這一城市文化名片。

在紐約公共場所開辦報亭,必須向市政府下屬的消費者事務局申請營業執照,按時繳納管理性年費。紐約市政府明確規定,經營者必須遵守聯邦的相關法律和紐約市的法律法規;同時,凡獲得覈准並且已經獲頒了營業證書的經營者,也享有政府部門的保護和尊重,在沒有違法和有損環境的情況下,市政府和警方都不能干擾他們的正常商業活動。

2005年,政府開始推動提升市容計劃,其中就包括啓用統一形象的報刊亭。中標的知名西班牙設計公司在紐約推出新型報刊亭。曼哈頓布萊恩公園管理公司主席丹·拜德曼說,原本裝修各異、因陋就簡的報刊亭現在一律改爲由鋁合金和毛玻璃建造的新型報刊亭。報刊亭外立面引入炫目的熒幕以滾動廣告創收,並嘗試引入數字化互動舉措。

2013年7月,時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簽署了新法令,准許全市的報亭銷售價格不超過10美元的物品,比2002年最高5美元的規定有了大幅提高。因此,現在報亭可以出售如雨傘、耳機、手機套和充電器等物品,給匆忙的紐約人和遊客們增添了很多便利。這一舉措擴大了報刊亭的經營範圍,增加了收入。

新報亭顏值功能雙提升

傳統報刊亭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人們對它的需要大大降低。莫斯說:“曾幾何時,乘客們人手拿着一份報紙,但現在他們手裏都拿着電子產品。我們已經看到了乘客行爲的改變,這就意味着,報刊亭也必須做出改變。”

紐約聯合廣場地鐵站報刊亭在幾位有廣告、設計從業經歷的創業者的設計下,成爲一家全新的生活方式店鋪“New Stand”,顏值和功能大大提升,一開業就成了社交媒體上的寵兒。

在New Stand,你能買到《紐約時報》等報刊,也能買到醒酒用的精油、口香糖等雜貨,還能買到頗有設計感的單品,如丹麥設計品牌的鏡子、最新款的耳機和3D打印相框。

創始人將電商概念融入其中,推出APP,顧客可以提前下單,隨後在地鐵站提取商品。此外,該APP也兼具媒體功能,上面有許多合作方的免費媒體內容、演出劇目等,並支持離線閱讀,在沒有網絡信號的紐約地鐵上也可以不受影響地運行。

這一新型“報刊亭”大受歡迎,目前已開設20餘家分店,吸引不少乘客和遊客目光的同時還贏得了與知名策展人合作的機會。

New Stand首席執行官安德魯·戴奇曼說,這是他們對現代報刊亭的重新構想,他和夥伴們將現代紐約人的日常生活融入技術中。“或許,傳統報刊亭時日無多,但我們也許可以想辦法讓它們倖存下來。”

5、香港:報刊更多進入便利店

清晨6點,街道兩邊的銀行和商鋪大門緊閉,行人寥寥。此時,62歲的張德榮已來到自己位於香港尖沙咀廣東道和海防道交界的報攤,和看攤8個鐘頭的姐姐交班,開始自己16小時的工作。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到附近的寫字樓派發當天的報紙,100多份報紙派發完後他回到報攤,馬不停蹄地整理擺放當日報紙,打理自己9平方英尺(約合0.8平方米)的報攤。

“真是非常辛苦,老婆、姐姐都來幫忙,每天開足24小時,還是沒錢賺。”張德榮對記者說。

他告訴記者,每天報紙零售僅幾十份,且買報紙的人年齡都在40歲以上,“年輕人都看手機,不買報啦”。身兼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的張德榮介紹說,因爲互聯網和手機普及,買報紙的人數銳減,“好在現在賣不掉的報紙發行商可以回收,至少不會虧錢”。賣報收入僅佔張德榮每天收入的10%,這與報攤的黃金時代比,“落差太大了”。

報攤在香港被稱爲“報紙檔”。1904年,全港首個流動報紙檔在中環花園道開檔,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報業的黃金時期,全港街頭有近2500個報紙檔。香港報販協會公關主任林潔卿說:“每隔幾米就有一個攤,哪像現在,要走好幾個路口才有一個報攤。”根據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提供的數據,截至2018年7月31日,全港持牌固定報紙攤位數僅剩393個。

傳統媒體盛行的年代,報紙檔一天能賣出千份報紙,有時甚至達到2000份,每逢社會大事發生,生意更是驚人,報販們應接不暇。“那時候報紙賣得很好,無暇顧及其他,根本不用考慮是不是要賣其他東西來貼補。”今年58歲、笑稱4歲就在父母報攤當“童工”的林潔卿回憶說。

現在的報販業明顯走下坡。林潔卿說,報業的萎縮、電子報刊等其他媒體的競爭、免費報紙的增加,以及便利店和其他一些有商業牌照的商店也開始兼賣報紙雜誌,這些原因綜合導致了報攤數量的減少。

遍佈全港的7-11和Circle K便利店在店鋪進門處都擺放了報紙雜誌零售貨架,香港的主流報紙《明報》《大公報》《文匯報》《東方日報》《經濟日報》《信報》等十幾種報紙都在貨架陳列,有的便利店直接在貨架旁裝了八達通裝置,顧客自取報紙後刷八達通卡付費即可,方便快捷。張德榮介紹,目前全港通過報攤賣出的報紙數量與便利店相當,各佔半壁江山。

林潔卿的報攤位於深水埗的工廠區,面積只有張德榮報攤的一半,夾在一家茶樓和兩家便利店之間。“爲了多賺點錢,螺螄殼裏做道場,儘量把政府規定的能售賣的物品全都擺上。”

香港政府對報攤管理比較嚴格,持牌固定攤位小販每年要交4000多港幣(約合人民幣3479元——本網注)的牌照費,須遵守《小販規例》並滿足相關牌照的持牌條件,除報紙雜誌外,持牌攤位可額外售賣紙巾、香菸、打火機、口香糖、糖果、涼果、電池、原子筆、小飾物和移動電話儲值卡等12種物品。

報紙檔是香港街頭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許多像張德榮這樣的報販們的生活來源。面對當下的困境,香港報販協會積極與政府溝通,表達報販們的訴求,希望政府放寬報販售賣的貨品種類,讓報販們能增加一些收入,爲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6、柏林:火車站是重要零售渠道

以報刊發行量計算,德國是僅次於中印日美的世界第五報業大國,也是歐洲最大的報業市場。據德國報業出版商聯邦協會出版的《2018年德國報業數據年鑑》,德國日報的日均發行量約爲1670萬份,週報的單期發行量在400萬份左右。

在柏林,報刊主要在火車站(含城鐵站)、機場、大型超市、綜合性商場、便利店、加油站、麪包房、書店和報刊亭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出於歷史和文化原因,火車站在德國報刊銷售業具有特殊地位,是一種重要的報刊直銷渠道。根據德國火車站書店業者協會的統計,火車站書店售出的報刊約佔德國報刊銷量的10%。而且與週日一律關門歇業的德國其他報刊零售商不同,火車站書店不僅全年營業,而且可以直接向出版社拿貨,因而享受通常只有報刊批發商才能拿到的高折扣。

而相應的,德國報刊零售商必須由各地報刊批發商供貨。根據德國報刊批發商聯合會的數據,德國報刊批發商掌握着德國報刊市場54%的份額。其餘份額則由出版社自營的訂閱渠道、火車站書店和其他直銷渠道瓜分。

根據德國報刊批發商聯合會於2018年1月發佈的《2017年德國報刊零售業分析報告》,2017年德國共有10.4萬家報刊零售商,報刊銷售商密度世界領先。

2017年,德國新增報刊零售商3000多家,但同時也有6000多家報刊零售商放棄報刊銷售業務,因此2017年德國報刊零售商數量比2016年淨減少3.3%,延續了多年來的下降趨勢。從報刊零售商的類別看,大型超市的數量逆勢增加,綜合性商場、加油站的數量保持穩定,報刊亭、書店、便利店的數量則在減少。

以報刊銷售額衡量,書店、綜合性商場和大型超市在德國是最重要的報刊零售渠道。上述三類零售商數量僅佔德國報刊零售商總數的11.2%,銷售額卻佔德國報刊零售額的22.7%。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麪包店佔德國報刊零售商總數的25.3%,報刊銷售額卻僅佔德國報刊零售額的9%。此外,報刊亭雖然在中國是重要的報刊零售渠道,在德國卻不到報刊零售商總數的9%。

在互聯網大潮的衝擊下,德國報刊零售商的數量持續減少。德國報刊批發商聯合會爲此建立了“高效消費者回應機制”,利用從1996年就建立起的報刊零售點數據實時採集系統,每天從報刊零售點獲取當日的報刊銷售數據,迅速加以分析,然後爲零售商提供報刊訂貨配比指導建議,以協助零售商優化報刊銷售,減輕乃至消除滯銷問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