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熱播的古裝劇《鶴唳華亭》《慶餘年》中,觀衆發現“邸報”很好玩,彷彿成了皇帝和大臣們一早起來就瀏覽並熱議的“熱搜”和“頭條”,朝堂動向、社會八卦都在其中。青年文化專家侯印國對紫記者表示,其實大家留心會發現,好多文學作品中都提到“邸報”。新媒體時代,回望中國古代報紙,也能鉤沉出不少有趣的掌故。

“邸報”到底登些啥? 唐代“編輯記者”整理朝廷要聞  

電視劇《鶴唳華亭》雖然是架空歷史,但被指參考宋代規制和典儀。劇中,大王射柳獲勝,沒想到“邸報”一字未提,全是“十日郴州天降隕石,十一日戶部侍郎平調吏部,十一日京郊農戶喜得六子……”這些消息。網友表示,“這像極我一大早刷微博熱搜的感覺。”

侯印國告訴記者,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西漢時期就有邸報制度,堪稱報紙的起源。唐朝中期,藩鎮紛紛在京設邸,後簡稱進奏院。進奏官類似今天的“編輯記者”,重要任務就是傳遞朝廷政治信息,按日期連續地整理朝廷新聞,抄寫後傳送到各地,這種報紙就叫進奏院狀報、進奏院狀、邸吏狀或報狀。

唐人孫樵寫有《讀開元雜報》一文,記敘了他在湖北一帶所讀到的開元年間流傳下來的手抄報紙,有數十頁紙,記載的大都是開元年間的朝廷政治新聞,包括“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安北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等等。

1900年,人們在敦煌石窟發現了一份唐僖宗光啓三年(887年)的進奏院狀,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中國古代報紙。這份報紙是駐地在敦煌地區的歸義軍節度使派駐朝廷的進奏官,從朝廷所在地發回敦煌的。內容以報告歸義軍節度使派出官員到朝廷駐地請求旌節的情況爲主。發報人自稱夷則,是歸義軍節度使派駐朝廷負責官報抄傳工作的進奏官。這份報紙現藏於英國不列顛圖書館,編號S1156。

宋代以來,讀報紙成爲官員們和士大夫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南宋以後,在民間也開始有了閱讀報紙的風潮。在古代小說中,報紙往往是推動情節的重要道具。例如《金瓶梅詞話》第十七回,就提到西門慶讓人連夜去縣中承行房,“抄錄一份東京行下來的文書邸報來看”,確認發生東京事變。

《紅樓夢》第九十九回中寫道:一日,在公館閒坐,見桌上堆着許多邸報。賈政一一看去,見刑部一本詳細描述了薛蟠事件:“爲報明事,會看得金陵籍行商薛蟠……”賈政便喫驚道:“了不得,已經提本了!”遂用心看下去,是“薛蟠毆傷張三身死,串囑屍證,捏供誤殺一案”。賈政一拍桌道:“完了!”雖然小說都是虛構,但也可以看到當時邸報中的主要內容風格。

邸報是給誰看的? 皇帝不看,主要是分送各州郡

劇中更令皇帝震怒的是,一早看到邸報,發現上面刊載了天長營即將調動的消息,這意味着向羣臣傳遞消息,“這是陛下在猜忌中書令”。侯印國認爲,電視劇裏關於邸報的劇情非常精彩,但是從古代邸報的演變和制度來看,利用邸報影響皇帝並不可能。“因爲邸報不是給皇帝看的,而是從首都分發到各地,抄錄國家政治新聞給地方官員看的。”

在唐代,因爲地方藩鎮割據,這些邸報(當時一般叫進奏院狀報)主要是各藩鎮的“駐京辦”爲各藩鎮節度使抄錄首都的政治新聞。在宋代,邸報由國家統一印製,分送各州郡,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由門下省(有一段時間由樞密院)審覈報紙清樣,稱爲“判報”,只有經過審覈後的“定本”纔會分發到四方。

邸報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報、各級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監司等機構的工作報告和邊防駐軍的戰報等,也包括一些社會新聞、自然災害信息之類。但內容相對簡略,不會抄錄這些奏章文字的全文。

邸報的正本只發至各級政府部門的長官,長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紳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的抄件。宋代的邸報大部分是抄寫的,只有一小部分稿件以“鏤版”的方式,使用雕版印刷技術印發。宋人的詩作裏有不少是寫讀完邸報之後的感想,比如蘇東坡《小飲公瑾舟中》中就有“坐觀邸報談迂叟,閒說滁山憶醉翁。此去澄江三萬頃,只應明月照還空”的句子。再比如王安石的《讀鎮南邸報》一首,楊萬里讀邸報後的感事詩七律一首,都寫於看邸報之後,抒發了詩人對宦海沉浮和世事的感慨。

邸報真會造假嗎? 明代登過聲勢浩大的“假欽差”新聞

劇中,出現了兩個版本不同的邸報,差點讓負責刊印邸報、分發到各部的通政司背鍋。像劇中邸報上出現“造假”,現實中還真有。

宋代之後,邸報一直延續到清代。元代設通政院,明、清兩代設通政司和提塘官,專門負責官文報的收遞工作。凡皇帝和內閣同意發佈的文件和朝政消息,都由他們向地方傳報。除通稱邸報外,還有邸鈔、閣鈔、朝報、京報等別稱。

和唐代藩鎮割據時候進奏院狀不經過朝廷管理不一樣,宋代的邸報,發報前由門下省給事中負責審覈,稱“判報”,審覈通過後才能向地方分發。當時對邸報傳發的審查是比較嚴格的,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規定了由樞密院事先審查樣報,通過“定本”,然後方準傳發的“定本”制度。據《宋史·劉奉世傳》記載,當時的邸報是每五天出一期,先由樞密院審覈,再發行四方。

當時的官報仍以抄寫爲主,崇禎十一年(1638年)以後,才普遍採用活字版印刷。手抄就很容易出錯,也會有別有用心之人造假。據汪珊《近事叢》記載,胡宗憲公然在邸報上刊登假消息,製造一個號稱爲“錦衣衛百戶”的假欽差的事兒來。蘇州人蘇麻子游嘉興時,住在朋友項公子家。項公子和胡宗憲關係很好,向他推薦蘇麻子。胡宗憲就說,我有用他的辦法。就令人在朝報上捏造了一條新聞,說皇上“差錦衣衛百戶蘇某前往浙江與該按撫官會議軍情,聽令便宜行事等因”。以欽差馬上要來爲由,派人大修衙門,並安排船隻儀仗。等蘇麻子僞裝成欽差一到,安置華美衙舍,舉行隆重酒會,地方官員都親往參拜,聲勢浩大。

民辦報何時有? 南宋時出現“賣報亭”

不管是唐代的進奏院狀,還是宋代的邸報,都是官方報紙。明代中葉以後,政府默許民間自設報房,公開出售報紙。這種報房類似今天的報社,如公慎堂、榮祿堂、聚升、聚恆、同順、同文等。大多設在北京,所發行的報紙通稱《京報》,開始印有報頭。這種報紙的核心追求就是牟利,所以報房出版的報紙,可以公開叫賣和接受訂戶,而且以訂閱爲主,讀者所付報紙費是它的主要收入來源。讀者主要是官吏、士紳和商人。《京報》刊登的主要內容大同小異,主要有三類:皇帝的諭旨、大臣的奏摺和宮門鈔。其中,官門鈔就是朝廷內部傳來的,張貼於宮門外的新聞。

而中國民辦報紙最早出現於北宋,盛行於南宋,是由部分進奏官和書肆主人私自發行,其實是一種非法出版物。南宋時,這種民間報紙被統稱爲“小報”,有時也稱之爲“新聞”。

據新聞史學者研究,小報的材料來源於在宮廷內部和省、寺、監、司等政府機關通報新聞的“內探”、“省探”和“衙探”,這是當時的小報記者。其內容主要是政府沒有公開的“朝廷機事”、官報不準備發表或尚未發表的皇帝詔旨、大臣表疏和官吏任免事項。

在《宋會要》中,記載了不少關於北宋時期小報的材料,大都是官員們請求查禁小報的奏摺,理由大都是編造新聞,影響輿情。

根據《靖康要錄》記載,南宋時,小報上還常載有北方軍民抗擊金兵的消息和主戰派官員反對議和的奏疏。當時有人在大街上專門售賣這種報紙,類似後代的報童。甚至在南宋的都城臨安,還有專門賣報紙的店鋪,正類似於今天的“賣報亭”,根據南宋時期《武林舊事》的記載,這種店鋪叫做“供朝報”,店鋪名字叫“朝報”,實際上售賣的是小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