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電話、BP機、手機、互聯網……從“見字如面”到“天涯變咫尺”,現代通信科技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奔跑。改革開放40年間,內蒙古通信業翻天覆地變化,直接改變着人們的日常生活,它讓人們聯繫越來越便捷,溝通越來越順暢,也讓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的內蒙古顯得越來越“小”。

千里傳書——電子郵件

1983年,吳傑轉業分配到興安盟科右前旗工作,工作之餘,他做了基層通訊員,常常給《興安日報》供稿,每次給報社發稿件,只能寫信,一篇新聞稿件在路上,就得走一週左右的時間。有重要的新聞線索想與報社聯繫,常常急得團團轉,吳傑有時候甚至自掏腰包,給報社發電報,可是比寄信也快不了幾天。吳傑告訴記者:“我的處女作是個小豆腐塊,一條200來字的短消息,後來,越寫越多,我不僅被多家媒體聘請爲特約撰稿、特約記者,還成爲自治區攝影家協會會員,並多次被評爲優秀通訊員……”

書信和電報幾乎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遠距離溝通交流的唯一方式。

上世紀70、80年代,書信和電報是人們的主要通信方式。

上世紀80年代初是電報最鼎盛的時候,電報是人們與外界聯繫最爲快捷的通信工具,“但是發電報可貴了,一個字要幾毛錢。所以人們竭盡所能減少字數,那時候人們讀懂電報基本靠猜。”上世紀80年代在內蒙古農牧場總局供銷公司工作的孫佔榮說,“而且有時候也很慢,耽誤事兒!”

孫佔榮向記者講述了發生在1980年11月22日的一件往事:“我們單位的路太平同志突然接到電話通知,說他岳母病在車站候車室,要他快去接。他岳母住在河北省崇禮縣,已經有11年沒見面了,怎麼會病在呼和浩特車站呢?原來老人臨行前給女婿發了電報,讓他接站,可是電報比火車還慢,結果到站無人接,又無處投宿,勞累一路加上着涼生氣,就病在候車室了。本來母女相逢是件高興事,由於電報投遞不及時,倒弄得一家子惱火,老太太對女兒、女婿還憋了一肚子氣。”

上世紀90年代,隨着新興通信產業的飛速發展,電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漸漸淡出普通人的視野。

現在,吳傑再想投稿,用電子郵件在一分鐘之內就能把稿件發送給編輯。在吳傑看來,他能夠在自己熱愛的寫作道路上一直堅持,現代化的通信工具功不可沒。

上世紀80年代郵局的電話間。

“搖把兒”——“按鍵”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婦叫呂桂花,呂桂花讓問一問,最近你還回來嗎?”13歲的嚴守一騎自行車趕到鎮上,從上午排到下午終於用鎮上唯一的一部“搖把兒”電話打通了礦上堂哥的電話……電影《手機》裏的這一幕,給許多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看來有趣的橋段,卻是改革開放前最平常不過的一個生活場景。

那時候,古老笨重的“搖把兒”電話對普通家庭來說還是稀罕物,一般一個鄉鎮只有一部“搖把兒”電話。吳傑告訴記者。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出臺政策放開了私人安裝電話的限制,然而由於當時的撥盤式電話安裝及通話費用昂貴,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裝部固定電話,可望而不可即。人們還是常常跑到郵局或公用電話亭,排一兩個小時的隊,與親友說十幾分鍾話。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紀90年代末,固定電話開始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並開始慢慢普及,這時候的電話已經是按鍵式,還帶有來電顯示。“我10歲時候我家裝了固定電話,我當時以爲跟媽媽打電話的阿姨是住在電話線裏面,被我媽媽嘲笑了好久。”出生於1989年的烏蘭察布市民楊媛媛笑着說。

進入21世紀,各種手機頻頻亮相,與此同時互聯網開始迅速發展,QQ、MSN等成爲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別是視頻聊天,即使是遠在天涯也能“面對面”地交流。據自治區通信管理局發佈的統計信息,截至2008年10月份,我區電信業務收入111.8億元,全區電話用戶總數1856.6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總數1369.94萬戶,全區電話普及率77.48%,全區互聯網普及率5.63%。

隨後,固定電話所承載着的不再是打電話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作爲綁定寬帶的寬帶賬號。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手機號作爲寬帶賬號,而固定電話開始漸漸地退出人們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的BP機和“大哥大”。

“大哥大”——智能手機

在固定電話從“裝機難”變爲“即要即裝”的同時,把通信工具隨身攜帶的羣體也日漸龐大起來。

腰掛“大哥大”逐漸成爲一種潮流。那時候,像磚頭一樣大小的“大哥大”,不僅是一種通信工具,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能有個‘大哥大’,那你絕對是大老闆!”呼和浩特市從事餐飲行業的馬兵回憶,當時剛興起的‘大哥大’最貴的高達10多萬一部,後來3萬元、1萬多元不等。“我當時爲了方便做生意,咬牙花了一萬三買了一部。”馬兵介紹,當時普通工薪階層的月薪大約不到100元,“大哥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不過,‘大哥大’帶着雖然風光,但是電池不耐用,信號也不好。”馬兵說:“有時候正說到關鍵問題,沒信號了,真讓人頭疼。”

與“大哥大”幾乎同時流行起來的,是BP機(尋呼機),人們通過尋呼臺將信息發送到對方的尋呼機上,對方收到信息給發信人回電話。“我這是漢顯的!”成爲當時人們最熱衷的炫耀方式。

進入21世紀以後,隨着通信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增加,手機已經徹底完成了從“貴族”到“平民”的轉變,由一種奢侈品演變爲現代人的日常必需品。

據自治區通信管理局發佈的統計信息,今年3月,我區電信業務收入56.88億元,電話用戶總數3146.74萬戶,固定電話用戶總數231.6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總數2915.11萬戶,電話普及率125.31%,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63.25%。

如今,手機正在成爲我們身邊最無法離開的物品。除了打電話、發短信,手機承載着越來越多的功能:視頻聊天、拍照、導航、閱讀、看電影、玩遊戲、理財、購物、打車、就餐……原本是互聯網的一些功能,也逐漸加載到小小的手機上。而另一些存在於想象和科幻小說中的功能和場景,正在慢慢變爲現實,我們正經歷並創造着奇蹟。

(內蒙古日報記者院秀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