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彷彿還在昨天,轉眼每年一度的諾貝爾頒獎時刻又近在眼前,各大媒體又將掀起一番報道的血雨腥風。小編覺得中國是除瑞典之外,世界上對諾貝爾獎最熱衷的國家之一了,類似於對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超級崇拜。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有兩位華人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7年因爲“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合力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本來是非常高興的事情,但兩個人就像相戀多年的戀人突然看不上彼此,形同陌路分手了。持續半個世紀的楊李之爭,從合作之誼發展到最後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難道在諾貝爾獎巨大的榮譽光環下,二人都很難保持淡定,犯了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中國人通病?其實二人關係最終破裂早就埋下了種子。有關此事,坊間傳聞很多,我們還是聽聽二位當事人如何說的。楊振寧李政道共獲諾貝爾獎後反目成仇互不原諒,聽當事人如何說楊振寧李政道共獲諾貝爾獎後反目成仇互不原諒,聽當事人如何說

楊振寧與李政道這對“好基友”本來關係非常親密,保持了十幾年亦師亦友關係,二人認識時楊振寧已經是普林斯頓大學小有名氣的研究生了,論輩分楊振寧是李政道的學長。楊振寧曾在公開出版的自傳《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中說兩人關係“比我們和我們太太之間的關係還要密切”。楊對李提攜很多,這點不能否認。但李政道在獲得諾貝爾獎後曾對外公開說:“對宇宙不守恆理論的突破是我一人所爲,與楊振寧無關。”楊振寧對李政道這一說法堅決不同意。

二人矛盾的起始點主要在於合寫論文排名次序問題。據李政道在著作《李政道論文選集》中回憶:“在第一篇論文署名時,楊振寧問我是否介意把他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我考慮到他是兄長,出於尊重,我就同意了。”後來李政道覺得自己對論文貢獻更大,在第二篇論文署名時,就把自己名字署在了前面。有關論文署名的問題,李政道後來解釋道:“物理文獻的署名,按一般的習慣,其順序是根據作者英文姓氏的第一個字母的次序而定。這種次序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就如中文排名以姓氏筆劃數目而定一樣。可是楊振寧在排名次序的事情上,五十年來一直爲一種患得患失的思緒所困擾,如入迷津,表現得十分執着,並且很神經質。因爲楊振寧錯誤地相信排名在先表示貢獻大、名譽大。”楊振寧李政道共獲諾貝爾獎後反目成仇互不原諒,聽當事人如何說

多年以後楊振寧在看到李政道說這番話時,感到非常驚訝。據楊振寧所言,第二篇論文之所以讓李政道署名在前,還是出於幫助提攜小兄弟的目的。除卻論文,李政道對於二人獲得諾貝爾獎時遭受的差別待遇耿耿於懷。頒獎方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安排楊振寧住好房間,李政道的房間卻差一點;楊振寧的夫人和瑞典國王走在一起,自己的夫人卻沒有。頒獎典禮前,楊振寧與李政道商量,因自己年齡長李政道四歲,能否自己排在前面。真正讓兩人反目的導火索是1962年美國《紐約客》雜誌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講楊李二人從合作到獲獎的經歷。因爲記者是李政道的朋友,楊振寧擔心記者歪曲事實,想阻止文章刊登,但雜誌還是如期刊登。雜誌出版後,二人關係正式決裂。楊振寧說李政道“四處亂說”在先,李政道後來接受採訪時說:“1962年我和楊的分裂,完全是楊的高度貪慾造成的,與文章無關。和楊振寧不一樣,我說話一向是很謹慎的,對自己的爲人,要求一向是很嚴格的。”

2011年楊振寧接受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採訪時,談到李政道。楊振寧認爲二人和好基本不可能。“在1962年,我們發生非常不能化解的衝突,以後就分道揚鑣了。到今天,還是這樣,是我人生裏頭,一個重要的悲劇。”楊振寧還透露了一個二人交惡後再次見面的細節。在1986年,國內組織很多專家學者在從化召開會議,李政道先到了,楊振寧後到的,組織者安排了一個後到者從車上下來要有個和先到的科學家握手的環節,邀請楊振寧握李政道的手照相,楊振寧很不開心,覺得組織者的做法很可笑。

李政道透露說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生前曾與他在醫院見過面。“武之先生是衆所仰望的數學大師。我去拜訪他時,武之先生說,很清楚振寧和你(指我)62年破裂的經過,振寧對不起你。你們兩個都是天才,爲了中國下一代學子,請你原諒。”當時李政道大爲感動,答應既往不咎。

2011年,國內出版了《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又現波瀾,因覺得書中關於楊李之爭作者過於偏袒楊振寧,李政道對此書所寫堅決否認,認爲楊振寧在歪曲歷史和污衊自己,十分震驚與憤怒。

楊振寧曾透露,因爲楊李之爭帶來的影響過大,趁楊振寧訪問中國,周恩來總理請楊振寧喫飯試圖調節二人恩怨。周恩來先問,他們是否不合,楊說,是的。接着周恩來又問,是爲夫人而不合?楊說,不是。周總理很聰明,自然明白其中緣由,便不再多問。

無論楊李二人在關係破裂上孰是孰非,這件事已然造成了很大損失。小編以爲楊武之先生“二人都是天才,爲了中國下一代學子”之說深感惋惜,對中國學術界,這樣的私人恩怨也說不上好的榜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