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總是會爲這樣的角色感到不公,感到揪心,而事實上,往往這個角色在劇情後續,自己與人發生矛盾時,他會忘掉自己曾說過的話,而變得比A和B更加充滿憤怒,就算再有人開導也沒有用,最後導致悲劇的發生。不要害怕你的拒絕會得罪他人,因爲你的拒絕而遷怒於你,那這個人也不值得你去深交。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面對別人的請求,明明心裏是拒絕的,但你還是爽快的答應了。事後你也能想出一百種拒絕的理由,可是都已經於事無補了,甚至你還會罵自己:"我怎麼這麼沒用,怎麼就說不出個"不"字呢?"。

在心理學中,把這樣始終善待他人作爲行事準則甚至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之爲"聖母型人格"。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利他行爲-那些生活中的"老好人"

"利他行爲"也就是"利他主義者的行爲模式",這類人潛意識總覺得只要取悅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認可,不知不覺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你越是取悅別人,別人越是看不起你。在生活中我們也把這種人叫作"老好人"。

在農村裏,每個村都有那麼幾個這樣的人,當你看到他逛街回來手裏提着一大兜東西,笑着問:"喲,家裏來客人啦!買這麼多東西?"

他便會笑着回答:"沒有沒有,這是給張姐帶的啥啥啥,這是老李要的那啥啥啥..."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這類人都有一個特點,當你看到他在忙活什麼的時候,你表示關心一下"我幫你一把吧。"他會脫口而出:"不用不用,我自己可以的。"

而當有人找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很貼切,甚至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先去幫別人的忙。

民風淳樸的農村,沒有那麼多爾虞我詐,這類人得到更多的評價是“好人,愛笑,有點傻”

但現在社會上更多的則是我們在職場上常見的老好人"利他"

"利他"剛來到一家公司上班,他脾氣好,好相處,也很在意別人對自己評價,再加上自己的新人。所以對同事們都表現得非常熱心,同事們有什麼事也總是叫"利他"幫忙,一來二去,"利他"在公司就成了一個老好人的存在。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誰一有事就想到"利他",剛開始還總是一副笑臉的表示感謝,慢慢發展成"利他,幫我找個資料吧,謝謝啦""幫我寫個報告吧利他""幫我做個表格吧" 時間久了,"利他"開始對這些"不關自己事"的瑣事感到厭煩,但他又不好意思拒絕。

偶爾鼓起勇氣說出的半句"我今天也好多工作沒完成,還有..."還沒說完,

便被同事的"哎呀,沒事啦,就一點小事,你昨天不也弄過一回,也熟練,就幫我搞定它吧"給憋回去了。

"利他"這樣不斷的幫助別人,爲他人付出,真的會得到別人的感激嗎?也會有人因此回報他嗎?答案是很現實很扎心的。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有很多人不理解,爲什麼自己對別人付出那麼多,卻得不到別人的回報和尊重呢?甚至當你習慣於幫助別人,後來有一次沒有做好,別人還會因此怪罪於你,對你不滿意。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爲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太過喜歡取悅於他人,而丟失了自己的尊嚴與個性。 博弈心理學中把人際關係雙方分爲"控制者"和"被控制者",而聖母型人格則屬於自己被自己的潛意識所控制,然後控制他人不斷要求自己。

咋一聽有點糊塗,其實很簡單,別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會無理要求你,而是你自己不斷的"縱容"造成的,這一點,從國內的家長對兒童的溺愛中可見一斑,也是最爲明顯的例子。

在我們中國,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老好人形象,就是師徒四人裏的沙僧。沙僧也有不俗的本事,爲什麼卻總是被欺負的那一個呢。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取悅症"---對於他人對自己的正面評價上癮,潛意識覺得自己是個好人,並認爲他人也是跟自己同樣的想法。爲了始終保持自己的正面形象,不管自己有多麼正當的理由,都不會表現出不悅和憤怒。

而這種病態的思維方式,不僅僅讓你得不到別人真正的認可,還有可能患上更爲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是人格分裂。

電影中經常看到這樣的人物角色,對於有矛盾的AB雙方,這個"老好人"會勸完A,又去勸B,一幅悲天憐人的模樣,覺得和平相處纔是正道。就算兩方打起來了他也還是會從中勸解,哪怕最後傷及自身也在所不惜。

我們總是會爲這樣的角色感到不公,感到揪心,而事實上,往往這個角色在劇情後續,自己與人發生矛盾時,他會忘掉自己曾說過的話,而變得比A和B更加充滿憤怒,就算再有人開導也沒有用,最後導致悲劇的發生。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生活中這樣的新聞也比比皆是:某某殺人案,兇手竟然是一向老實巴交,樂於助人的性格;

XX跳樓事件中,XX在生活中性格開朗,樂於助人,真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

這樣的事件數不勝數,因爲在這些人的內心裏,都有一個氣球,他們的負面情緒都會裝到這個氣球裏而在生活中才始終得以保持一個正面形象,最終的結果就是氣球不堪重負。

美國喜劇演員比爾寇斯曾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祕訣時說過一句話:"成功的祕訣是什麼我不清楚,不過我很確定的一件事就是失敗的祕訣---想要取悅所有人。"

一個人最有魅力的品質就是自尊!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爲了阻止這種利他行爲和取悅症的發展,我們需要從思維,情感,和行爲方面的小事情開始改變。

01.

首先最重要一點也是最難的一點,就是你要拋開"人人都要喜歡我"這個觀點。

當你狠下心來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還在你身邊的人,就都是喜歡你的人,而不是需要你的人。

不要害怕你的拒絕會得罪他人,因爲你的拒絕而遷怒於你,那這個人也不值得你去深交。

02.

其次就是,當別人提出一個要求時,不管大事小事,不要馬上答應,給自己一點時間考慮。

一是否合理,二自己是否願意。

兩個條件都滿足才能伸出援手。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如果有任何一點不行,就可以委婉拒絕。如果你是在不好意思,可以說"考慮一下,再看看,想想辦法"這之類的拖延法。

有了一段緩衝時間,相信你會想出一百種方法拒絕別人。

03.

最後還是自己的內心,當你開始嘗試拒絕別人,事後你可能會感到不安,感到後悔,害怕自己的行爲傷害了別人,或者傷害了你們的感情。

但你必須要去克服這種想法,坦然的去面對下次再跟這個朋友相處的局面,你會發現,事情往往不是你想的那麼糟糕。

畢竟,唯利是圖,因爲一個忙沒有幫就反目的人,還是很少的。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一種病態心理在作祟

當你越發成熟理性對待他人的要求,你就會發現你的拒絕給你帶來的不是朋友的鄙夷,而是欣賞的目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