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今天提到端午节,头脑中立刻想到的就是屈原投江、粽子和赛龙舟。但其实端午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至少要比屈原早得多了。

端午节一开始也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它实际上是由于上古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的残留,而慢慢演变出来的一个节日。

一、端午还是“端五”


端午节一开始的时候也不叫“端午”,这个名字要到西晋时期的《风土记》里面才正式出现。而且端午节的日期也不是今天的五月初五,一开始的端午节是在午月午日的。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按照这个来推算每年的第五个月又被称为“午月”,按干支纪年来推算午月有五个午日(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午月午日指的的午月的第一个午日(不一定就是初五)。

端午节原来在固定月份(五月)的不固定日期(午日)的,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所以固定在五月初五,一是由于谐音,二是由于固定日期方便记忆。恰好五月初五这个日期符合这个节日活动的中心思想,所以汉朝以后端午节就逐渐固定在了五月初五。

为什么五月初五符合端午的要求呢?这就跟端午节选择的日期有很大关系了,一般而言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安排在比较好的日子的,但端午不一样。古人认为五月是一个“恶月”,因为五月太阳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的人将会感受到最长白昼的到来(也就是夏至),此后将会昼短夜长,万物从丰盛到凋零,在没有科学认知的古代,古人只能发出“阴阳生,死生分”的叹息,因而对于古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

五月是一个坏的月份,所以五月初五这个重五之日对古人来说简直是邪恶到不行。东汉年间成书的《风俗通义》就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男孩会害父亲,女孩会害母亲。而这种看法并不是这本书自创的,而是吸收了自古流传下来的看法。

而重五之日出生的孩子克父母,这样的思想一直魏晋南北朝时期都还有残存。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出生于五月初五,所以父母便想把他送给别人家抚养,以免对本族有害。可王猛见了孙子后很是惊奇,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过去孟尝君田文在恶月出生而做了齐国的丞相,这孩子也将要使我们家门兴旺的。”所以给他起名叫“镇恶”。王猛十岁那年,前秦土崩瓦解,王镇恶后来也流落东晋,最后又辗转死在了长安。镇恶并没有镇住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封建迷信要不得。

进击的端午节

东晋名将王镇恶因出生在五月初五被视为不吉,祖父王猛特为其取名镇恶


端午既然是一个不好的节日,所以最初过它就不是像中秋、元旦(春节)那样是为了喜庆、庆贺团圆,端午节由于是一个恶节,因而一开始纪念是为了避邪。战国时期就有观念认为,端午这一天要泡药澡,来驱虫祛病。而到了汉朝的时候辟邪手段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扎五彩丝(类似今天的绑红绳),在家门口挂桃符(好比清明插杨柳)。

除了这些,这一天亲朋好友之间还会互相赠送礼物,以此来传送好运,规避邪恶。当然送的不是粽子,因为到现在为止粽子、屈原还有龙舟都没出来呢,而他们的出现还得再过几百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南俗渐进


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大批北方士民流散到南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端午节的习俗呈现南北交融的形式,并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端午节。

先出现的是粽子,只不过那时候它还叫“角黍”,用菰叶包裹着黏米(《风土记》),做法跟今天的还不太一样。据南朝时代的《续齐谐记》记载,还有一种粽子的做法是把米塞到竹筒里然后煮熟,这种粽子更像今日的竹筒饭,但这种奇怪的粽子却是文献中最早被用来祭奠屈原的粽子。无论是菰叶粽还是竹筒粽,其实都是当时南方人制作主食的古老方法,后来代代相传下来成为端午的特殊食物,只是后来端午跟屈原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粽子也就被附会成是为了不让屈原葬身鱼腹的了。


进击的端午节

南方还有柊叶粽


特殊的节日在数千年的流传当中都会跟伟大的人扯上关系,端午也不例外。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屈原实际上也是从一众选手之中杀出来,才成为端午节的第一代言人的。屈原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曾经的其他候补选手们是怎样的。

第一个出场的是伍子胥,传说吴国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斩草除根,夫差不听,后来越国派人贿赂吴国官员诬陷伍子胥,夫差听后决定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留下遗言,让人将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吴都的东门上,他要看着越国的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得知大怒,命令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于是,端午节就成为纪念他的日子。

另一种说法是东汉孝女曹娥因为父亲溺死于江中,当时仅十四岁的曹娥沿江找了十几天也没找到父亲的尸体,特别难过,也跟着投江自尽,那天刚好是五月初五。后来这个故事越传越神,端午也就被认为是纪念她的节日了。

最后一种是认为越王勾践为国雪耻而忍辱负重,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最终复国,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在这几个故事中,屈原的故事包含了家破国亡、个人沉浮,又特别浪漫,加上屈原本身是一个文人,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得到历代文人的大力推广,因此渐渐地打败其他竞争对手,独霸端午节。

不过勾践稍微幸运一点,虽然不能成为端午节的代表人物,但是因为屈原本人不会赛艇,所以勾践操练水军,成为端午竞渡的起源,竞渡后来又演变成赛龙舟,使得勾践在端午节还能占有一席之地。赛龙舟其实也是南方的一项传统活动,因为只有再南方水道纵横,才能成规模的举行这种活动。大约是原始时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捞、渡水劳动,特别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争斗中,慢慢形成竞渡活动。根据《风土记》记载,到了六朝时期,南方已经形成规范化、纪念型的龙舟竞渡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与端午挂上了钩。


进击的端午节

最早的龙舟应该是独木舟

三、走向繁荣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端午节在隋唐盛世达到了繁荣期。隋代,南方的龙舟竞渡已经在北方流行了,“其迅揖齐驰,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续修江陵县志》)”,看的出来规模很大,而且观众很多。唐朝人喜欢在这一天饮用“菖蒲酒”,玩一种叫“斗草(端午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的游戏。


进击的端午节

斗草后来又演变成了怎样


唐朝时的端午节,朝廷和家庭都要分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唐代宫廷的端午宴享时,皇帝都要对大臣有所赏赐,以示恩宠,最常赐之物是粽子还有扇子。这一天,朝廷还要举行一些娱乐活动。

唐朝时期粽子被指定为端午的节日食品。而且品种繁多,有“百索粽子”、“庚家粽子”、“九子粽”等若干种,其中“九子粽”是御宴之物,它是将九个粽子用彩线扎在一起,唐玄宗还曾为这种粽子写过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先。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到了宋代,端午节出现一种特别暴力的活动——捕蟾。蟾蜍为五毒之一,所以相传捕蟾可以辟邪,据说这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在宋朝被发扬光大。宋代,人们还喜欢在端午节这一天熏艾草。

另外比较好玩的就是宋朝多了一个“躲端午”的风俗,就是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过节。

到了明清时期,端午节的举行已经与今天没有差异了,由于这一时期商业发达,所以端午节的商业气息越发浓厚,这一天不少居民喜欢外出逛街,像粽子这种食品,已经可以随处买到了。此外饮用雄黄酒的风气也在明清普及开来。


进击的端午节

南宋时期的白娘子还真不一定能喝到雄黄酒


到了明代,端午更是成为官方的法定假日。清代,则与中秋、岁首(春节)并称为“三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北方,魏晋以后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南方多种民俗,并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1.黄石《端午礼俗史》

2.清水《杂谈端阳节的古俗及其他》

3.张心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4.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进击的端午节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进击的端午节

进击的端午节

韩建:治事能臣亡唐推手

进击的端午节

“一丈青”扈三娘误入白虎坛,大宋女德班改造效果惊人

进击的端午节

能力平庸,却当上了一把手:道光为什么选择咸丰?

进击的端午节

进击的端午节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