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金融業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2013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第一次超過美國,達到6.9%;2016年和2017年前半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更分別高達8.4%和8.8%,高於美國同期的7.5%。電子支付是所謂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得到全球最大關注的一項,構成“新四大發明”中另外兩項——共享單車和網購的重要前提條件,觸動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同時,金融風險成爲未來三年三大攻堅戰之首“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重點對象。不同的人對這些現象有不同的評價,但有一點可能是共識,中國金融進入了新時代。

金融新時代的特徵

中國金融新時代的重要特徵是什麼?

最鮮明的特徵應該是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我們的金融體系中有很多特殊之處,但在所有的新特徵中,從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到在全球的相對位置來說,互聯網金融無疑是最突出的。這一特徵給中國金融帶來很大的機遇,同時也對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

中國金融領域的另一重要特徵是金融的現狀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之間的不協調變得更加尖銳。隨着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的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然而,我們的金融體系和與之密切相關的財政體系、政府相關企業和投資體系仍然是支持高速增長的體系。這個體系有強大的動員資源能力,只要政府指定了方向,就可以將大量的資源調動到該方向,不管資源使用的效率高低,也不管風險的大小。這個體系還有巨大的慣性,一旦將資源配置到某個方向,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產能和利益,就會產生在同一方向繼續配置資源的強烈要求,導致調整方向非常困難。金融在這個過程中往往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因爲財政體系、政府相關企業和投資體系有巨大的慣性,而金融有強烈的配合財政、政府相關企業和投資的傾向。在高速增長階段,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和相關產業佔經濟的比重很大,需求增長也很快,這種系統慣性成本較小,因爲快速增長的需求通常會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然而,隨着經濟增長速度換擋,高質量發展變得更加重要,我們更加需要不斷地調整結構來滿足人民日益升級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述的系統慣性所帶來的效率損失和風險就會變得更大。這個問題是中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金融新時代的另一重要特徵是中國經濟和金融在國際上的地位更加重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這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數字貨幣和金融科技

我們怎樣面對這些機遇和挑戰?《新金融趨勢》一書收集了作者溫信祥在過去幾年中思考相關問題所寫的論文,對於我們更好地找到答案很有價值。信祥的特殊背景爲找到答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曾在商業銀行擔任過重要職務,業務範圍包含國內、國際多個領域;2013年起,他轉戰中央銀行,先後擔任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現任貨幣政策委員會祕書長。他的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工作經歷,北大數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和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經濟學博士的教育背景,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蹤影。

本書的前兩部分主要討論金融與科技融合方面的問題。在《數字貨幣》這一部分,《數字貨幣展望》一文首先探討了什麼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對現有的法幣系統、金融體系乃至國際貨幣體系是否會形成衝擊等問題,爲我們更好地理解數字貨幣提供了基礎。作爲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實踐的參與者,作者進一步討論了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及對數字貨幣的監管。在貨幣政策方面,作者討論了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和需求的影響,指出電子貨幣的發展增強了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調控向價格型調控轉型的必要性,也討論了雙向兌換型虛擬貨幣對貨幣政策有效性、鑄幣稅收入和貨幣指標的準確性的不利影響。在監管方面,作者強調了數字貨幣可能帶來的洗錢、恐怖主義融資、投機等風險,並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金融科技創新出發提出了監管建議。在金融科技創新方面,《區塊鏈的能與不能》一文特別討論了作爲數字貨幣的重要技術支撐,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和侷限。最後,作者還以非洲國家的移動貨幣爲案例,探討了移動支付在我國農村地區的應用前景。

《金融科技》這一部分首先在《科技如何改變金融》一文中介紹了科技介入金融的主要領域,包括支付清算、融資、投資管理以及徵信等,並從金融機構、新進入者、消費者和監管者的角度分別剖析了科技對傳統金融的衝擊方式。在中國,科技金融通常被等同於互聯網金融。《現代金融產業體系的全新發展機遇:互聯網金融的創新通道及約束因素》一文討論了互聯網金融的常見業態、創新方向、發展約束和要克服的關口:常見業態爲互聯網支付、互聯網融資和互聯網金融銷售;創新方向爲顯著降低成本、極致的客戶體驗、大數據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約束爲技術的突破需要時間積累、路徑依賴以及金融風險的外部性、滯後性和不對稱性;要突破的關口包括服務實體經濟關、風險管控關和監管合規關。在這些分析的基礎之上,《互聯網金融的中國道路》、《誰的互聯網金融?》和《迎接互聯網金融的春天》等論文探討了中國互聯網金融面對的機遇和挑戰,特別強調以技術變遷推動制度變遷,以制度變遷迎接技術變遷,以爭取技術和制度雙重紅利。《從貨幣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創新和監管》一文將這樣的探討聚焦於第三方支付這一特定業態。

互聯網對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對銀行業帶來什麼機遇和挑戰?作者在商業銀行的工作經歷爲回答這些問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互聯網銀行的挑戰和機遇》和《主動降維應對互聯網金融攻擊》等兩篇論文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並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要突破的第一關口就是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爲創新型企業提供中小微融資,但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風險,如何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防控自身風險之間尋求平衡是一個重要問題。《互聯網金融能夠破解創新型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嗎?》和《互聯網金融也要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兩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探究。

“降成本”和金融改革

本書的第三、四兩部分分別討論貨幣政策和金融改革,對於回答金融體系如何更好滿足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這個問題做出了貢獻。

我們金融體系的兩個最重要問題是金融沒能幫助實體經濟實現投資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金融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這兩個問題有密切的關係,聯繫的樞紐是經濟結構。一個可以幫助我們將問題想得更加清楚的結構模型是將投資分成兩類,一類是政府驅動型投資,另一類是市場驅動型投資。我們可以將這樣的結構稱爲中國經濟的新二元結構。政府驅動型投資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因爲容易動員,但問題是,向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這樣的投資慣性比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約束了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使得政府不得不繼續在同樣的方向上持續投入。當經濟發展還處於量的擴張爲主的階段時,這樣的慣性帶來的效率損失較小,但是當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以質的改善爲主的階段時,投資方向的調整對於效率的重要性更大,這樣的慣性帶來的效率損失就更大。在我們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慣性越大的結構效率越低。

新二元結構中,還有一個特點是政府驅動的投資對資金成本不敏感,因爲這部分投資的背後,有着強烈的軟預算約束預期,就是說,但投資出現問題時,預期會得到政府的幫助來度過難關。對資金成本越不敏感的經濟結構,資金成本就會越高。所以在新二元結構的框架之下,政府驅動投資佔的比重越大,慣性越大,效率越低,投資回報率越低,同時對資金成本的敏感度越低,資金成本越高,資金成本更高和投資回報率更低一起意味着風險更大。要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就需要調整結構,但結構調整如果過於突然,又會帶來其他的風險。所以需要有定力、有節奏地調整經濟結構,金融應該配合這樣的結構調整。

本書第三部分的文章《降社會融資成本重在結構性改革》爲上述的分析提供了詳細的內容。這篇文章特別探討了在總體資金寬裕、市場化配置資金程度提高的情況下,爲何企業融資成本高。文章指出,“一個重要原因是前期項目再融資擠佔了當期融資資源”。“銀行貸款被前期項目佔壓情況相當嚴重。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房地產項目和政府融資平臺,由於這些項目期限很長,需要不斷追加投入,不但不能收回本金,即使是償還利息負擔也十分沉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局面始終難以改變的原因,除了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產能過剩、低效率企業還佔用着大量的金融資源”。文章得出的結論是隻有深入進行結構性改革纔能有效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融資難與貴”的三個視角:融資結構、資本約束和信任重建》一文中也談到“二元融資體系下信貸配給惡化”是融資難與貴的重要原因之一。《經濟泡沫判斷的日本教訓》一文則提醒我們經濟增長“量增質降”和其它一些結構性問題帶來的危害。《多渠道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和融資》一文在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債務風險這一背景下對地方政府的再融資問題提供了思路。第四部分的《經濟企穩向好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的環境》一文深刻分析了當前各項改革所面臨的經濟環境,並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做出了一些判斷。

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

防範金融風險除了需要調整實體經濟的結構之外,還需要考慮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這兩個方面。《奠定新時期金融穩定發展的基石—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解讀》一文就貨幣政策與監管政策的協調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穩健的貨幣政策的認識》分析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爲經濟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制度改革直接關係貨幣政策執行效果,《利率市場化臨門一腳》和《存款準備金制度研究》這兩篇論文分別對利率市場化和存款準備金這兩項制度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關於金融監管,第四部分的《也談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四種觀點》一文對關於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四類觀點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推進改革的思路。《建議對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實施宏觀審慎管理》系統論述了資產管理業務的主要特點、存在問題和應對建議。

住房金融改革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金融如何助力住房供給側改革》一文從宏觀上提出了住房金融改革的總體思路。《“十三五”住房金融改革發展的新思路》、《我國住房金融體系現狀和存在問題》、《住房金融發展時間的國際經驗和啓示》和《進一步深化我國住房金融改革的建議》這四篇文章依次分析了我國住房金融體系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梳理了主要發達經濟體住房金融改革的成功經驗,爲“十三五”期間如何推動我國住房金融改革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思路。

本書對於中國經濟和金融更加深入融入全球體系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第三部分《未來五年全球經濟金融展望》一文對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做出了前瞻性展望。第四部分《人民幣國際化的全新歷史時期—“一帶一路”與未來國際金融體系》一文對比了世界主要國際貨幣國際化的經驗,探討了這些經驗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啓示,同時也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第五部分《後金融危機時期中資銀行國際化的路徑選擇》一文分析了國際金融監管環境和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化,比較了中資銀行國際化的外部環境和主要模式,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後金融危機時期中資銀行的國際化發展策略。本書還介紹了富國銀行、德意志銀行和渣打銀行等國外知名銀行的成功發展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借鑑意義。

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的問題很多都是我們在經濟金融領域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作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很有啓發性的見解和很有價值的建議,我讀了以後很有收穫。信祥邀我爲他的大作作序,我感到很榮幸,於是就將我閱讀本書後的體會寫出來供讀者參考。我對本書的一些內容的描述反映了我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有和書中的原意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我還是請讀者認真地閱讀原文,我相信讀者一定會像我一樣得到很大收穫。

(作者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執行副院長。小標題爲編者所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