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說當中,屈原是在農曆五月初五當天投江而亡,之後大家爲了防止江中的魚蝦等喫掉屈原的身體,就將糉子投入江中,餵飽了魚蝦,就不會再喫屈原的身體了。而實際上,不管是我們糉子本身,還是端午節這個節日,都在屈原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

我是一個糉子, 大家總是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想起我。不過,大家只是想在這一天喫我,而且會因爲我是鹹口還是甜口而爭執不休,真是“愚蠢”的人類。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我承認,我的確是長得好看,同時味道也不錯,但是喫什麼口味,不都是你們自己的個人習慣嗎?哪裏非得分出個高低。如果不區分具體的口味,我主要就是由糯米構成的,然後外邊再包裹上一層或者多層糉葉,算是給我穿上衣服了。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最“可惡”的就是,你們還要把我給五花大綁,要麼用棉線,要麼就是一些不知名的。聽重慶遊品遛彎的科長說,叫什麼“棕葉子”,估計就是棕樹葉了。其實,把我綁起來也是有原因的,畢竟糯米是一顆一顆散開的,就算用糉葉包裹起來,還是不能定型,只有先綁起來固定。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不過,後面一個環節就比較殘忍了,竟然是直接水煮。大火煮開之後,再轉成小火,“咕嘟咕嘟”一段時間之後,我就被煮好了。因爲糉葉包裹的緣故,糯米吸收了其特殊的清香,很遠就能聞到,而這就是糉子的特別之處。

另外一方面,我的身材也是呈現出立體的三角狀,有點類似於你們人類的腹肌。不過,有時候大家包糉子會使用不同的方法,導致我的身材也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有的骨瘦如柴,有的卻像個水桶。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重點來了,因爲現在物質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大家在喫我的時候,已經不再那麼容易就滿足了,爲了口味增添了更多的食材在我的身體裏面。什麼臘肉粒、鹹蛋黃、豆沙、綠豆,甚至還有辣醬這種奇特的操作。我只能說,你們喜歡就好,沒必要質疑別人的口味,反正我都是被喫的那個,無所謂了。

那麼,我又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呢?

根據我們糉子世代流傳的家譜來看,我們整個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甚至更早的時期。當時,我的名字還叫做角黍,因爲我的身體主要由五穀之一的黍組成,而且身形像牛角,所以取名角黍。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聽老一輩的糉子說,古代人類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往往需要牛、羊、豬這樣的牲畜,其中牛更是最爲重要,也是規格等級最高的。很多時候會用牛角來代替,不過,牛角這種東西也不是隨意可得的,於是大家就開始想其他辦法。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只要能夠找到合適的替代品,就不用每次都用真正的牛角了。黍作爲當時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就被大家利用了起來。選用植物葉片將黍包裹成牛角的形狀,然後就可以替代牛角,在祭祀的過程當中,充當祭品。也就是說,我們糉子最開始,可是非常神聖的祭品,而到了現在,卻被大家給玩壞了。

那麼,黍怎麼又變成了糯米呢?

這就是食物在不同區域之間流傳所造成的改變了。先輩角黍主要是在北方地區盛行,而等到它來到南方,因爲這裏的主要作物是稻米,所以就將黍替換成了米,後來又逐漸變成目前比較統一的糯米,也就是現在的我。

而我們糉子,又是怎麼成爲端午節的專屬美食的呢?

關於這個,我也是聽先輩們說的。原本喫糉子的時間並不是端午節,而是和它非常接近的夏至。對,就是中國24節氣當中的夏至。而端午節在古代也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當初對端午節的定義是農曆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也就是採用天干地支計時當中的午日。

不過,後來爲了方便統一時間,也因爲“午”和“五”同音,所以就將端午節固定到了農曆的五月五日。雖然日期固定了,但是實際上,端午可以看做是一個較長的時間段,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會說“小端午”和“大端午”。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因爲和夏至具有相類似的時間,同時也都有着與農業相關的節氣特徵,夏至和端午開始被混在一起,甚至後來端午逐漸興起,夏至反而被忽視,原本夏至的一些習俗也就順利更替到端午了。

好了,說了這麼多和我身世相關的內容,它們卻少有人知。在當今的人們看來,糉子和端午節,都和一個人有着直接的聯繫,他就是屈原。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而實際上,不管是我們糉子本身,還是端午節這個節日,都在屈原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從實際情況上來看,我們和屈原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但是,爲什麼現在大家就認定我們是爲屈原而生的呢?

傳說當中,屈原是在農曆五月初五當天投江而亡,之後大家爲了防止江中的魚蝦等喫掉屈原的身體,就將糉子投入江中,餵飽了魚蝦,就不會再喫屈原的身體了。

而這種解釋被後世普遍接受,主要還是因爲屈原這個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同時,其傑出的文學成就和影響力也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認可。在世界和平理事會的評議當中,屈原位列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餘三位分別是弗朗索瓦·拉伯雷、尼古拉·哥白尼、威廉·莎士比亞。

一個糉子的自白:我爲祭祀而生,你們卻因爲鹹甜爭執不休

屈原身上所具有的愛國愛民的精神,高尚廉潔的品格,對美好理想的執着追求,這些都是後世對他推崇備至的原因。而將端午節和屈原結合在一起,也是對節日本身文化內涵的一種提升,是後世美好期盼的一種集中體現。

雖然很多人類學者也在致力於還原端午節的真正內涵,但是在長久的歷史演變當中,端午節的含義其實已經發生了改變。其中,和屈原的結合,應該是一種最好的發展。

最後,回答大家的一個疑問,我作爲一個糉子,爲什麼知道得這麼多?其實,很簡單,因爲我是一個熱愛學習的糉子呀!

重慶遊品原創,未經允許,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