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網球場旁邊有一座球館,那是羽毛球場館。原來,中國最早的羽毛球場就在沙面,羽毛球運動也是經沙面傳入中國。

1861年,英國、法國“租借”了沙面,把沙面島西部4/5面積劃爲英租界,東面1/5爲法租界,建東、西兩座橋樑把沙面和沙基連接起來。英法雖各霸一方,但沙面經營之初即有統一完整的規劃,還建了沿江公園、網球場、游泳池、酒吧間、影院。現代羽毛球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登陸中國。

1891年,“法蘭西橋”口的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前的一片空地,被闢建了室外簡易羽毛球場。建於1889年的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廣州分行,以獨特的新古典式建築風格被保留至今,在整個沙面建築羣中,屬保存最完好、年份最久遠的建築之一,享有“沙面第一樓”的美譽。正是由於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前的一片空地被闢建爲羽毛球場,讓廣州成爲現代羽毛球進入中國的源頭之城。

當時,打羽毛球的主要是外國駐廣州人員和外國商人以及少數華人職員。羽毛球、球拍、球網等用具全部是由外國商人帶入。由於當時國人未見過羽毛球,被這項運動的新穎性所吸引,很快受到大批國人的關注。有廣州人在寫給異地朋友的書信中專門描述了打羽毛球的場景:其球以軟木爲首,數羽並插其上,若寶塔狀。其拍乃環狀,中繃細索……遊戲之人居網兩側,以拍擊球,起擊乎之不中者以爲輸……外夷之俗,男女不避,皆以同場相爭……其人擊球亦有所講求,或曰‘扣擊式’、或曰‘挑擊式’,其種種名目約十數種。夷之技,可謂其哉……

從這封書信中不難看出,當時廣州人對羽毛球充滿好奇,在這種心態的促使下,一些有條件的廣州人開始接觸這項全新的運動。到了上世紀30年代初期,在廣州市內東皋大道、達道路等豪門別墅外陸續闢建羽毛球場。

抗日戰爭勝利後,羽毛球運動逐漸推廣到學校,進而傳入社會,廣州市內羽毛球場陸續增多。沙面萬國醫院、中山大學、嶺南大學、東較場先後設置市內羽毛球場。一些社團、學校亦組織球隊開展羽毛球運動。當時實力教強的有嶺南大學醫院隊、美國俱樂部隊、歸僑和僑生組成的“鷹隊”。

參考資料:《廣州文史》《廣東省志·體育志》

【記者 郭展鵬】

【編輯 楚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