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污並不是從近代纔出現的,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中,貪污這種行爲出現的十分之早,有許多國君都死在這件事上,這怕是中國曆代王朝最怕的一件事了,只是這千年以來就算諸多王朝加大刑罰力度,依舊屢禁不止。對於古代統治者們對於貪污的痛恨我們可以從古代的法律條文中明確看出,貪污在古代就如同是殺人、搶劫一樣的行爲,都在當時的法律條文中被歸入暴力犯罪的範疇中,從這些都無不反應出當時的人們對於貪污這種行爲的痛恨鄙夷。我國最早的反貪法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雛形了,在《尚書》中也有過體現,內容大致就是指那些貪財好色,尋歡作樂與巫蠱之術等等行爲違反法律。

我們對於商紂王的觀感可能被許多的影視作品所影響,從而使得我們認爲他就是一個殘暴、昏庸錯失天下的昏君形象,但史實真的如此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司馬遷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一探究竟,司馬遷並不認爲商紂王是個十足的昏君,他認爲商紂王與很多其他的帝皇並不相同,他並非主流電影電視劇中表現的彷彿患有神經病的昏君,相反,他身體上體魄強健,能力上才幹過人,甚至有能力空手降服野獸。

只是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哪怕這個英雄是個不世帝皇,他在美人妲己的誘惑之下,身體每況日下,甚至開始貪享各種風流韻事,興建酒池肉林,開發炮烙之刑,最後惹得黎民困頓,帝國崩塌。那是的周文王不忍黎民蒼生這樣辛苦,帝國大廈不至於驟然崩塌,於是上書己見,被關押至監牢。伯邑考爲了救自己的父親出來,於是用盡自己的能力在民間搜尋各種奇珍異寶,最後她將自己收集的各種寶物上貢給紂王,只希望能夠求紂王放他父親一條生路。紂王當然很開心的收了他的賄賂,他看着這些奇珍異寶自然歡喜萬分,於是龍顏大悅就大手一揮把文王給放了出去。

最後結果不用我說,各位應該也十分了解,龐大的帝國最後被其父子攻克,就連商紂王最後也死在自己建造的工具之上,他算是最早因貪污賄賂而死的君主了,很明顯我們能夠感受到這能讓鬼推磨的錢財最後也能夠要了你的小命。這次賄賂行爲算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政治賄賂,最後商紂王也倒在自己曾經犯的錯誤之下,不過自己的惡果,也當由自己吞下。可能是因爲這個原因,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周穆王對於貪污問題更加的看重,處理方式也更是嚴密,甚至爲了貪污的問題多次的修改刑法內容,但事與願違,最後貪污之風還是沒有能夠停止下來,千年來依舊難抵誘惑

最後到了周厲王的時候,他更是聽不得別人對他的半句不好,誰敢在他面前嚼舌,誰就去領死。所以,最後歷經八百年風雨的周朝,也在這種影響下被滅亡了。春秋戰國,各諸侯國之間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了。晉欲滅虢,因爲路途不順等因素想在虞國借路。爲了能夠順利的借路,他們準備了豐厚的禮物,哪怕有聰明的臣子能夠看出晉國的狼子野心,但財帛動人心,最後讓路之行十分順利。三年後,晉國故技重施,貪心的虞王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後,秦朝一統天下,秦律本身嚴苛,貪污之風算是被暫時壓下,但好景不長,始皇帝在完成了這前無古人的壯舉之下,最後也倒在了奢靡之風之下,其子胡亥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龐大的大秦帝國居然短短的二世而亡,不禁讓人感嘆。漢朝也不能夠例外,漢朝建立之初,經歷文景之治,勵精圖治,政治清明,貪污之風尚不明顯,但最後到了宣、元二帝時期,貪污之風又盛行了起來,最後貪污者更是膽大包天,目中無人。大漢也算毀於一旦。

在唐時,《唐律》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更加詳盡,後來的宋元明清都基本沿用,只是處罰力度都有所加強。就算如此,貪污依舊屢禁不止,比如我們熟知的貪官和珅,其贓款數額之巨,多達數億,都能夠比上國家數年間的財政收入了。通過這些歷史的教訓,後來的統治者們發現,靠着嚴苛的律法並不能夠阻止貪污發生,只有宣傳廉政文化,讓官員愛惜自己的名節才能夠有效的抑制貪污的出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