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引入增信手段,銀行入局汽車金融爲何多了隱患?

/

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做信用擔保,這本該是一個良好的增信手段,怎麼反而成了醞釀危機的溫牀?

本意引入增信手段,銀行入局汽車金融爲何多了隱患?

近期消金界發現,銀保監會湖南監管局批量發佈行政處罰決定,湖南工行下轄7家分行涉違規辦理虛假信用卡汽車分期業務,共計被罰350萬元,涉及違規的28名直接責任人被給予警告處分。

具體說來,湖南工行各個支行下的信用卡分期業務,通過擔保公司,以展業助貸的形式,開展汽車消費分期業務。

如果銀行直接貸款給客戶,一旦客戶無法按時還款或惡意拖延還款,就會導致銀行損失。而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做信用擔保,這本該是一個良好的增信手段,怎麼反而成了醞釀危機的溫牀?

本意引入增信手段,銀行入局汽車金融爲何多了隱患?

工行4家分行遭罰款

近些年,汽車消費金融蓬勃發展,各路玩家紛紛入場,搶佔市場份額。以前銀行只做4S店的優質客戶,因爲“喫不飽”,想做新的增量。

在客戶下沉和渠道下沉之後,原有的車貸風控不可避免地面臨挑戰。爲保證自身貸款安全,銀行開始和第三方公司合作,合作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藉助第三方擔保公司,二是和保險公司合作,投保履約險。

這兩種合作模式,都是按放款金額的一定比例提取一筆保證金或者保費,如果客戶不還款,由第三方擔保機構或保險公司去處理,銀行則可以從保證金中或保費扣除相關費用,幾乎不用承擔任何風險。

消金界發現,相關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的第三方公司在客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冒用其姓名做虛假貸款,結果導致客戶莫名其妙背上不良貸款記錄;有的客戶在貸款逾期後,遭遇擔保公司強行扣車。

在開頭的案例中,工行長沙分行、衡陽分行、永州分行以及常德分行分別被罰50萬元、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屬於頂格處罰。從懲罰力度來看,問題之嚴重不言而喻。

本意引入增信手段,銀行入局汽車金融爲何多了隱患?

主要原因在監管看來,這種合作模式在爲銀行轉移風險的同時,也埋下了潛在的風險隱患。

本意引入增信手段,銀行入局汽車金融爲何多了隱患?

第三方擔保“自身難保”

在汽車金融野蠻發展時期,商業銀行開始藉助第三方擔保拓展市場。

一般來說,擔保公司會和銀行簽訂兜底協議,一旦出現逾期,或是惡性拖延還款,擔保公司要100%代償。擔保公司先向銀行繳納一筆基礎保證金,再繳納業務保證金。基礎保證金爲300萬元起步,業務保證金則爲每筆放款金額的1.5%。

作爲信用管理機構,第三方擔保公司克服了傳統銀行審覈嚴、放款慢的缺陷。通過擔保公司墊款,能夠讓客戶第一時間拿到貸款,把車開走,這樣一來,有效匹配了客戶按揭買車的需求。

對於銀行來說,通過與擔保公司合作,將汽車金融業務從“零售”做成了“批發”,快速拓展了車貸業務。而這一模式也逐漸從浙江拓展到全國。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擔保公司面向渠道或直客開展業務,不同市場定價不同。新車幾乎沒什麼利潤,幾乎在二手車絞殺。前幾年擔保公司的利潤要高,當下能賺1.5%-2%左右的利差。

消金界瞭解到,入圍工商銀行總行的擔保機構包括備胎好車、中安金控、雲車金融等,這些平臺具有全國展業的資質。

湖北大麥好車的一位員工表示,有多少家銀行、多少支行,就有多少擔保公司。據他了解,工行擔保系的合作公司就有超過1000家。湖北武漢有87家融資性擔保公司,幾乎都能入圍工行某支行。

然而,放出一堆渠道後,就開始“羣魔亂舞”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客戶陷入擔保公司的套路之中。

汽車金融服務商卡爾金服的張力說:“擔保模式很難長久,是否穩定放款決定了資產質量的穩定性。”

事實證明,擔保公司遇到風險,確實“自身難保”。當出現大規模的風險暴露,有些地區即使大的擔保公司甚至倒閉或消失。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擔保公司特別是民營擔保公司資金鍊斷裂、老闆跑路、代償破產、自融自擔等情況逐漸出現。

在合規大趨勢下,爲防控風險,2015年銀行業開始全面清理和一些民營擔保公司的合作。

目前來看,最近工行系出了不少問題,監管部門也開始有所動作。

業內人士徐先生向消金界反映:“我接觸了一些工行領導,他們覺得風控評估什麼差點少點不重要,有擔保公司兜底就行了。我開始以爲只有個別地方領導,後來發現整個工行系都是這個思路。”

來自湖北的張先生則哭訴道:“我們用的是工行擔保系,現在出了問題,我感覺是湖北地方支行沒有重視合規性,檢查沒過關。2018年12月,湖北工行來了三波巡視組,我們的業務幾乎停了半個月。”

更有人擔心,這一影響會繼續擴大,導致監管“一刀切”,將整個工行卡貸定義爲不合法。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持不同觀點。

一位來自汽車金融服務商雲車金融的內部人士稱,他們具有融資擔保許可證,而且不同於一般的省內展業,雲車金融具有在全國範圍內展業的資質。

“跨省展業要實繳10個億,而且每年都要驗資。”他表示像雲車金融這樣的,符合嚴監管的平臺,受影響不大。

該人士認爲,傳統擔保機構長期處於激進狀態,自主性太強了。監管的調整並不是壞事,能夠起到重新洗牌的作用。未來能者機會更多。

本意引入增信手段,銀行入局汽車金融爲何多了隱患?

履約險重出江湖

相對於擔保模式,“履約險”則是保費前置、賠付在後。

具體來說,保險公司根據客戶的風險等級收取相應的“履約險”保費,在風險發生之前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金用於風險兜底。當購車人無法償還借貸款後,由保險公司代替購車人償付所欠購車款和其他費用,保險公司履行賠付義務後,有權向購車人追償。

一般來說,保險公司多爲大型國有企業或者國有參股,也在銀保監體系的監管下,無論是信用背書能力還是風險控制能力上,都更有優勢。

1998年,寧波人保推出車貸履約險。這一模式紅極一時。

但是,由於當時風控的寬鬆和徵信的不健全,履約險賠付比例非常高,個別公司甚至達到了300%以上。而汽車本身具有流動性,有的人購車款未付清,就已經將汽車轉賣好幾手了。

2004年,車貸險全線虧損,保監會當時叫停了這款產品。

一位業內人士說,2003年履約險在廣東大概出現了30%的不良率,直接導致全國車貸履約業務停止,繼而引發銀行直放模式被全線叫停。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深發展銀行汽車金融(即後來的平安汽車金融部)抓住這個機會,開始直放模式,自己的客戶經理去找客戶投放,自己把控風險。”這位人士稱。

然而近期,寧波人保履約險重出江湖。

據汽車金融新媒體車融局的調研,目前已有約10家保險公司推出了汽車金融履約險相關產品。其中,僅人保財險一家,2018年就有100億元資金通過其履約險產品投放到汽車金融領域。

還是同樣的人,還是同樣的事,十幾年之後,爲何保險公司重新涉足該領域?此前發生過的高賠付風險會不會再次出現?

一位業內人士說:“現在的履約險在於過去的模式上的升級版。當時的履約險跟現在類似,但沒有穿透反擔保及保證金,更加沒有約束,所以導致風險爆發。”

一位風控業務負責人說:“金融的本質就是轉移風險。對這些擔保公司或是保險公司來說,他們就像空手套白狼,不用出錢,不用找人辦貸款,而汽車業務比較標準化,容易上量,能夠完成業績考覈。”

在實際的過程中,互聯網車貸逐漸轉變成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銀行把風險敞口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往往需要平臺機構反擔保,進而把風險轉移給平臺方。

一位銀行人士說:“我不認爲保險背書給小機構拿產品拿資金的這種模式能走多遠。保險公司自身缺乏風控能力,只是相當於內部分一杯羹,無法真正帶動業務發展。”

事實上,保險公司虧損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受P2P網貸履約險的拖累,長安責任保險之前銷售的融資型保證保險,截至2018年底,爲P2P網貸平臺賠付接近20億元,尚有未了的保險責任餘額22億元。

目前看來,銀行的放貸正在日趨保守。資金端的收緊,已經導致第一車貸等頭部平臺資金斷裂。

需要警惕的是,保險公司如不加強自身的金融科技和風險經營能力,一旦碰上詐騙或者系統性風險,爆雷則會一觸即發。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