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病爲何難治?優秀的漁醫除了要與水生動物疾病作鬥爭,還需要與養殖戶及水平甚至爲零的服務人員作鬥爭

文/圖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袁聖

深度文章:病害成爲壓垮養戶的最後一根稻草

初識老李是在2015年6月,當時大紅鰓發病後每日死魚一千多尾,學生華高拖我去幫他診斷後按療程用藥,後逐漸治癒。

再識老李是在2016年,喉孢子蟲感染後,死亡量較大,也是華高把我拉去幫其確診後按程序治療,後來基本無礙。

深度文章:病害成爲壓垮養戶的最後一根稻草

昨天我又見到老李了。

由於近幾年老李養殖還算順利,賺了一些人民幣,動員其用料的飼料企業也多了。大概是5月30日,老李的兩口塘又有問題了,一口小塘約12畝,大塘80畝。兩口塘診斷都是大紅鰓,小塘用的某品牌的飼料,因此小塘的治療方案由該飼料廠提供,大塘的方案由華高提供。從確診後第二天開始用藥,小塘的治療過程爲外用碘一次,內服用青黴素,鏈黴素拌餌投餵,每日兩次,至6月5日用藥第六天,死魚增加至每日1100多尾。大塘外用碘兩次,內服恩諾沙星加維生素,前三天老李認爲發病後應該控制投料,遂將投餌率由1.2降至0.8,喂至第四天時,負責12畝治療方案的技術人員告知老李,大塘方案有誤,喂恩諾沙星會導致魚肝臟受損,死魚會大量增加,老李停止投餵恩諾沙星,改喂保肝藥。

深度文章:病害成爲壓垮養戶的最後一根稻草

6月5日去到其塘口時,老李正撐着船撈死魚,當晚統計小塘死魚1150尾,大塘550尾,小塘投放量爲10000尾左右,已損失大半。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老李思維混亂,沒有主見。在小塘治療失敗的情況下,他仍然對負責小塘的技術人員的建議深信不疑,甚至耽誤了大塘的治療。

從這件事件,有蠻多感悟

首先是水生動物疾病的診療缺乏標準,缺乏手段,缺乏人才!水生動物疾病的病原衆多,單純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感染時症狀較爲典型,易於判斷,但是隨着感染的進行,病情的加重,疾病後期往往變成混合感染,此時判斷引起死魚的主要因素,給出科學的防控步驟就顯得非常的重要!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對疾病病原的判斷主要依據經驗進行,缺乏有公信力的步驟和流程,導致判斷結果不準確,影響治療。由於對疾病的診療複雜,風險也高,傳統的魚藥企業往往選擇往動保方向轉型升級,疾病防治技術人員中會看病,能看病,願意看病的人將越來越少!即使疾病確診後,能夠用來對抗疾病的方法近些年幾乎沒有改進,導致病害成爲壓垮養殖戶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次是動保企業誇大療效,過度營銷致過多使用動保產品的情況十分突出!水質,底質,體質對水生動物的養成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將他們與苗種質量,管理水平,內在病原,飼料投餵等割裂開來看,一定是不對的!單純靠改底,調水,增強體質就能防細菌,病毒,寄生蟲是不現實的。一個星期解毒一次,改底一次幾乎成了養殖戶的保健的標配,每天拌喂保健藥物儼然成了部分養殖戶的習慣,但是如此操作後,近些年疾病的發生率降低了麼?黃芪多糖類的免疫增強劑被炒作成了包防百病的神藥,且不說養殖戶能夠購買到的藥物的質量如何,若療效確切,保健市場更大的人的保健爲何不用呢?

再者低質的服務也助推了疾病發生後的損失。塘口服務成了魚藥銷售的必備工作,其中常規的水質的檢測、寄生蟲的觀察等服務質量低些影響倒不突出,尤其水生動物的病害診療,是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的積累以及對病理,藥理的認識才能做好的複雜工作,一個疾病,十個技術員可能有十種判斷,給出十種方案是常有的事。帶着以銷售爲目的來做這件事是做不好的。

第四,優秀的魚醫除了要與水生動物疾病作鬥爭,還需要與養殖戶及水平甚至爲零的服務人員作鬥爭。今年朋友接診過一例斑叉池塘,體表斑塊,無套腸,典型的柱狀黃桿菌感染的症狀,給出處方,用了碘製劑潑灑。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無效果,死魚增加。此時塘主發現,自己將池塘面積算錯了,430畝左右的池塘用了800畝的藥,然後某個動保企業的技術員斷定是碘中毒,塘主放棄治療,虧本賣魚。其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塘主自身問題很大,除了將池塘面積算錯以外,還擅自超大劑量投餵左氧(已禁用),換水(發病期不應該動水),大肆降低投餌率(投餌率過低導致攝入的藥物劑量不足,難以達到有效血藥濃度),而這些操作並沒有與技術人員溝通,導致醫生對自己診療的池塘情況一知半解,對治療肯定是有影響的。而某些技術人員,治病不一定可以,但是背後說壞話的能力卻是一流。

作爲一名在一線從事水生動物疾病診療超過10年的水產老人,真心的覺得這個行業存在太多的問題,未來的養殖會更加的艱難,養殖模式的選擇、贏利點的突破、病害的防控都關係到養殖的效益,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胡亂的去處理各種問題,留下的一定是無奈和悲哀。

【作者的話:前天晚上將近十一點纔到家,此刻大腦發熱,思維混亂,胡亂寫下這段文字,以示無奈和悲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