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老人容易被騙?這份自救指南晚輩可以用來提醒他們

我有一位60歲的姨媽,自退休之後熱衷於鑽研各種養生之道。前段時間,姨媽參加了一個免費養生系列課程,並經常語重心長教育我們:“養生的關鍵是要食療加適度鍛鍊,而不是一味喫各種補品”。

表哥擔心她受騙,還陪她去現場聽過課程,整個過程也並沒有推銷任何產品,授課老師是一名號稱國字頭職稱的資深教授,養生課講得有理有據,理論與實踐結合,引人入勝。表哥未覺有何不妥,叮囑了幾句之後便隨姨媽去了。

養生課不知不覺持續了大半年,後來週末去姨媽家,發現姨媽不去上課了,便問起她其中緣由。姨媽嘆了口氣,告訴了我實情。

原來養生課講到第三個月的時候,老師開始向大家推銷由其參與研發的某保健品,聲稱全由天然食物製成的,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出於對老師的信任和支持,很多人都購買了這個產品。

後來,老師告訴大家,由於保健品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導致產品目前脫銷了,爲了讓更多消費者受益,廠家決定異地辦廠,只是資金不足。於是廠家想出一招——面向消費者集資,消費者每月可拿到3%的回報,還可以參加定期組織的旅遊。

爲了打消老人們的疑慮,廠家對第一批交款的投資人組織了一場西湖遊。在這之後,投資的人開始絡繹不絕。

投錢的人也在每月初收到了廠家承諾的利息,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這場遊戲中來,直到參與者在某一個週六的早上發現廠家和老師們人去樓空,才如夢初醒,開始報警。

爲什麼老人容易被騙?這份自救指南晚輩可以用來提醒他們

長輩們之所以容易成爲不法分子緊盯的目標,不僅僅是因爲老年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徑較少,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更是因爲騙子們往往精通如何影響別人。

說起影響力,沒人比“影響力教父”——羅伯特·西奧迪尼更有發言權了,他寫就的《影響力》被《財富》雜誌評選的75本必讀的最睿智的圖書之一,出版後暢銷全球,被斯坦福大學等院校作爲教材使用。

最著名的一位讀者——查理·芒格讀了此書之後因大有所獲,決定贈與西奧迪尼一股價值數萬美元的公司股票,可見這本書的分量了。

那麼,爲什麼老人或者立場不堅定的年輕人容易被騙呢?《影響力》告訴我們以下幾個原因:

一、 人都會傾向於喜歡和信任自己以及自己熟悉的人

美國有一位汽車銷售員——喬·吉拉德,在上世紀90年代長期霸佔汽車銷售榜單,他曾講過自己成功的祕訣是讓客戶喜歡他,爲此會做很多用心而又麻煩的事情,比如每個月寄送手寫生日賀卡,並寫明“我喜歡你”。

爲什麼老人容易被騙?這份自救指南晚輩可以用來提醒他們

雖然這一招目前已被很多商家知悉,導致消費者都已經不買賬了。但每個人都有希望自己受人歡迎和被重視的需求,對於這些人提出的請求,我們自然很容易就答應。

這也是爲什麼開篇提到的騙子會持續免費授課幾個月,通過這段時間不僅與學員們拉近了距離,讓他們放鬆了敵對和警惕的心理,而且還獲得了老人們的喜愛和認同,逐漸地佔領了學員們的心智。在這之後,騙子纔開始向學員推銷產品、融資。明明就是步步爲營,引君入甕。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熟悉的、與自己有相似性(假裝都對養生感興趣)、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二、 製造稀缺性促使快速成交

《影響力》中提到了稀缺原理,即對於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這種稀缺原理對於人們確定事物價值時,有着強大的影響力。

爲什麼老人容易被騙?這份自救指南晚輩可以用來提醒他們

這個原理,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過。商場裏的數量有限、最後截止日期、特殊時期(如季末大清倉)的大促銷等都是在告訴潛在消費者:別想太多,儘快買,錯過了就要再等一年。這種擔心失去既得利益的心理就像催化劑一樣,讓你覺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從而迅速做出購買的決定。

稀缺性其實有很多變形應用場景,不一定會那麼明顯。

我之前遇到過醫院聯合醫學院組織的企業數據調查,可以免費爲員工提供號脈診療,並可享受理療儀器的穴位治療。這個義診持續一週的時間,在前四天只是建議人們去醫院連續理療來治病,到第五天的時候,突然說同學有渠道可以買到理療儀,只是數量不多,這個儀器跟醫院所用完全一樣,可以節省不少排隊的時間。

我一聽之後有些心動,便詢問能不能買到,那位大哥像模像樣地給同學打了電話,並告訴我給我爭取到了一臺。之後,我突然意識到,他在向我兜售稀缺性,於是我便清醒過來,決定先去諮詢學醫的同學,因而避免了自己的經濟損失。

自認爲習慣理性思考的我,仍然差點掉入陷阱,更何況家裏的長輩呢?

三、免費的東西往往更貴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贈予,其實大有學問。比如像超市裏的免費試喫、街邊小販的先嚐後買、免費的養生課程、化妝品店免費幫你化妝等等,都是在設法讓人產生一種虧欠感,從而促使你購買商品。

即使你曾經很討厭不請自來的推銷,一旦接受了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饋贈——如各種小禮品、小樣等等,好感變得不再重要,你內心虧欠感產生的心理壓力能極大地提高自己順從他人的概率。

這便是互惠理論,著名的印度宗教克利須那協會,就是通過公衆場合強行贈送他人禮物,從而獲得大量信徒、財富和資產。究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是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羣體歡迎的。

爲什麼老人容易被騙?這份自救指南晚輩可以用來提醒他們

誰都不願意被貼上“忘恩負義”、“貪圖小便宜”這樣的標籤。甚至,爲了避開這樣的標籤,人們有時會接受不平等的交換。

其實,免費的東西往往更貴,就像姨媽參加的免費的養生課,最後導致很多人幾十萬都打了水漂。

四、權威這張王牌幾乎屢試不爽

著名的米爾格拉姆實驗曾公佈了一項駭人聽聞的心理實驗結果,在權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幾乎願意幹任何事情,即使他需要承受着良知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即使由於他服從命令的原因導致他人身心備受折磨和摧殘——實驗對象需要對他人進行電擊以示懲罰。具體實驗內容,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不再展開細述。

爲什麼老人容易被騙?這份自救指南晚輩可以用來提醒他們

這裏面講到的權威可以是領導、行業大牛、教授、專業協會或組織等等。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一個行爲正確與否,跟它有沒有意義、公不公正、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等沒有關係,只要它來自更高的權威,那就是對的,人們也總會無條件的相信和服從。

所以,養生課國字頭職稱的資深教授、自稱幾十年從業經驗的股評專家等“權威”總是扮演着指引人們前行的角色,影響着人們的選擇和決定,而人們卻在從衆心理的驅使下,越陷越深。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預防和減少被騙的幾率,以下的自救指南,不妨在春節的時候講給家裏的長輩聽:

1、 防人之心不可無

對於套近乎、恭維自己、沒來由極其熱情的人要有防備之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本文講到的幾個騙子常用招數,見招拆招。

爲什麼老人容易被騙?這份自救指南晚輩可以用來提醒他們

2、 理性思考、不衝動,推遲做決定的時間

商家爲了自己的利益,總會對商品的功效誇大宣傳。對於刻意強調產品很難得,錯過了就沒有了的商家,要提高警惕。

凡是涉及花錢的,可以先與家人溝通是否有用,聽取家人的建議,晚一些再做決定,而不是聽信商家立即付款,相信我,過一天買還是會有的。

3、 對於“詭計”類的互惠置之不理

互惠原理容易成爲圖謀不軌的人迫使他人順從的工具,在接受別人的恩惠時,需要警惕並辨識這一恩惠是否有所圖。

如果別有用心,那我們最好置之不理,以免使自己陷入虧欠感的弱勢地位。

4、 覈實權威的身份和底細

對於免費產品和服務提供者,需要知曉“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摸清“權威”的真正身份和底細,以免進入騙子們精心設好的圈套裏。

5、 拒絕高息誘惑

要知道,即使是銀行理財項目,也需要在合同裏註明“本理財項目不保本,投資有風險,投資者需謹慎”。

凡是聲稱本金和收益百分百能歸還,且年化收益率高達10%以上的投資項目,就要警惕資金的安全性和風險了。

爲什麼老人容易被騙?這份自救指南晚輩可以用來提醒他們

騙子的招數層出不窮,防不勝防,但是底層邏輯都是相同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通過研究他們的行騙邏輯,並用實際案例的方式解讀給家裏的長輩,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增強自我辨識能力,成爲不容易被忽悠的智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