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消息,華爾街日報發佈文章稱,當前最令人困惑和最具誤導性的經濟預測之一是,機器人將會奪走我們所有的工作崗位,但從美國已經下降到4.4%的失業率和生產力增長的放緩來看,這個國家很大程度上是存在自動化技術使用率太低而非太高的問題。

 

機器人替代人工

  失業減少 機器人對美國工作崗位的摧毀還不夠多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從硅谷到達沃斯,評論家們紛紛警告稱,由於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的飛快發展,數百萬人將會失業。就經濟預測而論,這種機器人引發大災難的論調顯然令人寒心。它也令人困惑,容易造成誤導。

 

  說它令人困惑,是因爲它與真實情況完全不一致;說它容易造成誤導,是因爲它完全搞錯了一個問題:機器人並沒有摧毀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太多的行業領域,如醫療保健或者個人服務,都相當抵制自動化技術,因而抑制整個國家生活水平的提高。

 

  “機器人”是任意可做人類曾經做的事情的設備或者算法的簡稱,既涵蓋組合機牀和恆溫器,又包括洗碗機和飛機票價搜索網站。從長遠來看,這些技術進展都是好事情。通過使得社會能夠用同樣的員工提升生產力,自動化技術成爲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一大驅動力。

 

  末日預言者們聲稱,這一次不一樣了,技術變革如此深刻,如此快速,因此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將不得不領取失業救濟金,又或者只能夠從事卑微的低薪水工作。

 

  失業率下降,生產力放緩

 

  要是現實情況並不是往截然相反的方向發展,那這種悲觀論調聽上去很有道理。美國有諸多的問題,但創造就業並不是其中的一個。4月,私營部門非農就業率連續第86個月上升,創下有記載以來最長的連升記錄。

 

  今年美國每月新創造的就業機會平均達到18.5萬個,考慮到它的人口統計情況,該數字是該國能夠支撐的水平的兩倍多。這促使失業率下降至4.4%,創10年以來的新低,同時低於大多數的“充分就業”預估。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稱,由於勞動力越來越短缺,普通工人的年工資增幅從2012年的2%提升到3%以上。

 

  如果說自動化技術在快速地取代工人,那其餘工人的生產力應該也隨之快速增長。相反,生產力的增長——工人每小時產出——在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呈現低迷,其中包括製造業。

 

  在本週公佈的一項有說服力的研究中,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以下簡稱“ITIF”)會證明,人們對於技術摧毀工作崗位的假想並不屬實。

 

  該獲產業支持的智庫組織的總裁羅伯?阿特金森(Rob Atkinson)和研究者約翰?吳(John Wu)查閱了1850年以來的政府數據,以此來估量增長緩慢的行業流失的崗位和快速增長的行業所創造的崗位,崗位的創造和破壞多大程度上是受技術和其它力量的驅動。按照這種估量方法,目前因爲技術進步而流失的崗位相對於總就業人數的比例是有記載以來最低的。

 

  這怎麼可能呢?一個出現來自中國的貿易衝擊和金融危機的時代理應出現勞動力市場的快速洗牌。但我們忘記了過去是多麼地動盪。研究論文作者指出,在1800年代和1900年代,當時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農業因爲奴隸制的結束、西部的開拓、生產機械化和小型家族農場的整合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1960年代,辦公室工作的擴張創造了88.5萬個清潔工崗位,不斷增長的醫療保健支出創造了70萬個護士崗位,嬰兒潮創造了60多萬個高中教師崗位。

 

  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沒想象中多

 

  技術仍在摧毀工作崗位——只不過放緩了。這部分因爲美國的消費趨向於無法輕易自動化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上週離世的95歲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Baumol)長久以前就提出,未來社會將會把更多的收入用於生產力停滯不前的行業領域的消費。想想莫扎特絃樂四重奏曲吧,必須要給四個樂師報酬才能演奏出來,也就是說這種服務200年來的生產力增長率爲零。隨着增長停滯行業的產量份額的上升,整體的生產力增長會趨於放緩。

 

  據休斯頓大學專注於研究經濟增長的經濟學家迪特里希?沃爾拉特(Dietrich Vollrath)估計,自1980年代以來,“鮑莫爾成本弊病”剝去了美國0.5個百分點的生產力增長率。

 

  他說道,“機器人對於有GDP貢獻的工作崗位的替代比我們想象的要少得多。”如今的醫療突破大多數針對新型的、費用相對高昂的治療,並沒有降低現有的治療服務的成本。相比1950年代,現在的兒童可使用的屏幕設備或許要先進得多,但要上班的父母可不會將孩子交給機器人來照顧。因此,根據ITIF的研究,1990年至2010間,保育員數量翻了一倍多,達到近200萬。

 

  自2007年以來,教育、醫療保健、社會救助、休閒和住宿等低生產力行業增加了近700萬個工作崗位。與此同時,每個工作者增值增長5到10倍的信息行業和金融業則減少了崗位,又或者只是略微增加了崗位。

 

  這表明我們需要改變優先處理事項。業界領導者需要想辦法更多地使用機器人,尤其是在低生產力的行業領域,而不是整天擔憂它們要搶走人們的崗位。終有一天,機器人可能會取代卡車司機,但現在來說提高供不應求的司機的效率要來得迫切得多。清潔能源倡導者常常強調太陽能行業有多少從業人員,但此時,他們更應該努力去減少勞動力乃至相關的成本。

 

  另一個選項則是,讓勞動力市場延續人手短缺的狀況,迫使企業進一步提高薪酬。這樣的話肯定會導致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最終往往會造成經濟衰退。

 

  比起機器人軍隊,這是更加迫在眉睫的威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