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纔吳縣長報告了五十八年前我在此地的一段歷史——我在三歲至四歲間,隨先人在臺東州住過一年多,在臺南住過十個月——要我把臺東看作第二家鄉,昨天台南市市長也向臺南市市民介紹我是臺南人;這番盛意,我非常感謝!吳縣長預備在這裏要做紀念我先人的舉動,實在不敢當。明天舉行縣議員選舉,我將以不是候選人也不是選舉人,冒充同鄉,到各投票所去參觀。

今天我看到了吳縣長老太太,看到了她,我非常感動,她可算臺東年齡最高的了,她與先母年齡相當,先母如在世,已經有七十九歲了。

我到這裏不久,與縣長、教育科長、校長等幾位談話,知道了臺東的教育是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來推進的,我非常敬佩他們艱苦不移緊守崗位的堅毅意志,本來教育廳陳雪屏廳長預備與我們同來的,因臺北有事,臨時由臺南趕回去了,不過教育廳還有一位視察楊日旭先生是同來的,我已經特地要他到各校去視察,並將視察結果報告教育廳,以使省府對臺東的教育情形有所瞭解。

今天我應該講些什麼?事先曾請教吳縣長、師範劉校長和同來的幾位朋友,他們以今天到場的大多數是青年朋友們,也有青年朋友們的父兄,因此要我講講中等教育的東西。同時,我到過的地方,許多朋友常常問我中學生應注重什麼?中學畢業後,升學的應該怎樣選科?到社會里去的應該怎樣擇業?我是不懂教育的,不過年紀大些,並且自己也是經過中學大學出來的,同時看到朋友們與我們自己的子弟經過中學,得到一點認識,願意將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供大家的參考,今天講的題目,就是:“中學生的修養與中學生的擇業”。

中學生的修養應注重兩點:

工具的求得

中學生大概是從十二歲的幼年到十八歲的青年,這個時期是決定他將來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求知識與做人、做事的工具,要在這個時期求得。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學生要將來有成就,便應該注意到“求工具”——學業上、事業上、求知識上所需要的工具。求工具的目標有二:一是中學畢業後無力升學要到社會里去就業,一是繼續升學。

第一種工具是言語文字。不論就業升學,以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所得,語言文字是最需要的工具。在中學裏不僅應該學好本國的語言文字,最好能多學一二種外國的語言文字,它是就業升學的鑰匙,能爲我們打開知識的門。多學得一種語言,等於闢開一個新的花園、新的世界。語言文字,可以說是中學時期應該求得的工具當中非常重要的了。在中學時期如果沒有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以後做學問非常得困難。而且過了這個時期,很少能夠把語言文字弄好的。

第二種工具是科學的基本知識。許多人都說學了數學,將來沒有什麼用處,這是錯誤的。數學是自然科學重要的鑰匙,如果不能把這個重要的鑰匙——數學,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礦物學、植物學等,在中學時期學好,則不能求得新的知識。所以中學時期最重要的,是把這些基本知識弄好。

青年們在學校裏對於各種基本科學,不能當它是功課,是學校課程裏面需要的功課,應該把它當成求知識、做學問、做人的工具,必不可少的工具。拿工具這個觀念來看課程,課程便活了。拿工具這個觀念來批評課程,可以得到一個標準。首先看看哪些功課夠得上做工具,並分出哪些功課是求知識做學問的工具,哪些功課是做人的工具。哪些功課是重要,哪些功課是次要。同時拿工具這個觀念來督促自己,來分別輕重緩急,先生的教法,也可以拿工具這個觀念來衡量,哪種教法是死的笨的,請先生改良,哪些應該特別注重,請先生注意。我這個話,不是叫學生對先生造反,而是請先生以工具來教,不要死板地照課本講,這樣推動先生,可以使得先生從沒有精神提起精神,不是造反而是教學相長,不把功課當作功課看,把它當作必須的工具看。拿工具的觀念看功課,功課便是活的,這一點也可以說是中學生治學的方法。

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習慣的養成,即普通所謂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告訴我們說:人品性格是習慣的養成,好的品格是好的習慣養成。中學生是定型的階段,中學生時期與其注重治學方法,毋寧提倡良好習慣的養成。一個人的壞習慣在中學還可糾正,假使在中學裏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個人的前途便算完了,在大學裏不會是個好學生,在社會里不會是個有用的人才。我願在這裏提醒青年學生們的注意,也請學生的父兄教師們注 意。

我們的國家以前專注重文字教育,讀書人的指甲蓄得很長,手臉都是白白的,行動是文縐縐的,讀書可以從“學而時習之”背誦起,寫文章搖搖擺擺地會寫出許多好聽的詞句來,可是他們是無用的,不能動手,也不能動腳,連桌凳有一點壞了,也不能拿起斧頭釘子來修理。這種只能背書寫文章的讀書人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動手動腳的習慣。

我在臺灣大學講《治學方法》時,講到一個故事:宋時有一新進士請教老前輩做官的祕訣,老前輩告訴他四個字“勤謹和緩”。這四個字,大家稱爲做官祕訣,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祕訣。簡單地分別說:

勤,就是不偷懶,不走捷徑,要切切實實、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腳的用腳,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應該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標本,你就到田野、到樹林裏去找,無論在實驗室裏,自然界裏,都不要偷懶,一點一滴地去做。

謹,就是謹慎,不粗心,不苟且,以江浙的俗話來說,不拆爛污。寫字,一點、一橫都不放過。寫外國字,i的一點,t的一橫,也一樣地不放過。做數學,一個圈、一個小數點都不可苟且。不要以爲這是小事情,做事關係天下的大事,做學問關係成敗,所以細心謹慎,是必須要養成的習慣。

和,就是不要發脾氣,不要武斷,要虛心,要和和平平。什麼叫作虛心?腦筋不存成見,不以成見來觀察事,不以成見來對待人。就做學問來說: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做化學、數學、歷史、地理,並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學語文。無論對事、對人、對物、對問題、對真理,完全是虛心的,這叫作和。

緩,這個字很重要,緩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輕易下一個結論。如果沒有緩的習慣,前面三個字都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證據,這是很難的工作,如果要幾點鐘繳卷,就不能做到勤的功夫。忙於完成,證據不夠,不管它了,這樣就不能做到謹的功夫。匆匆忙忙地去做,當然不能做到和的功夫。所以證據不夠,應該懸而不斷,就是姑且掛在那裏,懸而不斷,並不是叫你擱下來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謹,要你和。緩,就是南方人說的“涼涼去吧”,緩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證據,然後根據事實來下判斷。無論做學問、做事、做官、做議員,都是一樣的。大家知道治花柳病的名藥“六”吧?什麼叫“六”呢?經過六百零六次的試驗才成功的。“九一四”則試驗了九百一十四次,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認爲動植物的生存進化與環境有絕大的關係,也費了三十年的工夫,到四海去搜集標本和研究,並與朋友們往復討論。朋友們都勸他發表,他仍然不肯。後來英國皇家學會收到另一位科學家華萊士的論文,其結論與達爾文的一樣,朋友們才逼着達爾文把研究的結論公佈,並提出與朋友們討論的信件,來證明他早已獲得結論,於是皇家學會才決定同華萊士的論文同時發表,達爾文這種持重的態度,不是缺點,是美德,這也是科學史上勤謹和緩的實例,值得我們去想想,作爲榜樣,尤其青年學生們要在中學裏便養成這種好習慣。有了這種好習慣,無論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將來不怕沒有成就。

《胡適談讀書與做人》  

★談做人,胡適的“雞湯”刷爆朋友圈

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我自己也有“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的感想,有時我竟覺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胡適

★談讀書,胡適的讀書、治學方法備受推崇

讀書的習慣可分爲三點: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謙。讀書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胡適

★受衆超廣,學生、文藝青年、普通讀者都能開卷有益

讀書與做人,起碼有一樣要擅長。

學生學讀書,普通讀者學做人。

最好就是看了本書,既會讀書,又會做人。

★精裝小開本,輕巧便攜

精裝典藏版,帶來更有質感的閱讀體驗;便攜小開本,隨時隨地領悟做人學問。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