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該任務能確定博亞吉安星的距離,天文學家就能瞭解該恆星的真實亮度。在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近20萬顆恆星中,博亞吉安星可謂獨一無二。

  北京時間5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距我們1200光年之遙的天鵝座中,有一顆十分神祕的恆星。它的光芒時而閃爍、時而黯淡,變化規律可謂前所未見。

 

恆星KIC 8462852的亮度一度下降了22%

  恆星KIC 8462852的亮度一度下降了22%

  這顆恆星的星光明暗變化毫無規律,說明有某樣東西會時不時地擋在它前面。天文學家於2015年首次發現這一奇怪現象,且從未在其它恆星上觀察到過,爲此困惑不已。研究人員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如黑洞、彗星、星際雲等等,但尚未達成共識。有一條假說尤其令人驚詫:這是由外星人引起的。

 

  你沒看錯,就是外星人。

  研究人員指出,也許某個先進的外星文明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建築物,比如利用恆星能量的發電場等,圍繞它們的恆星旋轉。當建築物的一部分從恆星前經過時,就會使恆星的光芒黯淡下來。

 

  若真是這樣,這麼一座外星建築將成爲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你要是相信近幾年有關外星人的大新聞,也許會認爲我們馬上就能找到確鑿的證據了。當然,這些新聞大多虛張聲勢。沒有任何科學家敢聲稱這顆名爲KIC 8462852便是外星人存在的證據。

 

脈衝星概念圖

  脈衝星概念圖

  但科學家暫時無法排除這種可能性。直到天文學家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其它假說之前,“外星人的超級建築”仍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解釋——雖然可能性極低。

 

  “即使對外星人假說不屑一顧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個謎團確實很有吸引力。”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傑森·萊特(Jason Wright)指出。

 

  這已經不是天文學家第一次用外星人解釋宇宙中的神祕現象了。1968年,天文學家喬絲琳·貝爾·伯奈爾(Jocelyn Bell Burnell)發現了一些高速無線電脈衝波。她將這些神祕信號稱作“LGM”,即英文“小綠人(little green men)的首字母,以顯示它們也許是外星人發出的信號。但科學家很快意識到,這些信號其實來自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後又被稱作脈衝星。

 

  但和此前的“假警報”不同,此次的“外星人超級建築”假說做出的預測更爲具體。在1937年出版的小說《造星人》(Star Maker)中,作者奧拉夫·斯達普利登(Olaf Stapledon)預測,如果某個先進的外星文明急需能源,最終就需要從恆星獲取能量。爲此,該文明需建造一座靠近恆星的建築體。受此書啓發,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於1960年提出,在搜尋外星生命時應以這樣的建築體爲目標,也就是如今所說的戴森球。

 

  2005年,天文學家盧克·阿諾德(Luc Arnold)提出,這樣的建築體可能會產生閃爍不定的信號,就像星際間的莫斯代碼一樣,相當於宣告外星文明的存在。

 

  爲探測這樣的信號,我們需要打造一臺敏感度極高、且有豐富的觀察恆星經驗的的望遠鏡。事實上,這樣的望遠鏡已經出現了。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顆地外行星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顆地外行星

  2009年發射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專門用來尋找圍繞其它恆星旋轉的行星。四年來,開普勒一直盯着拳頭那麼大的一小片天空,尋找行星從恆星前穿過時、恆星光芒變得黯淡的瞬間。該望遠鏡已取得了累累碩果,目前已確認的3400顆行星中,有2300顆都是它的功勞。

  而萊特意識到,假若“外星超級建築”真的存在,應當也能被開普勒望遠鏡觀測到。就在這時,他了解到了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恆星KIC 8462852。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塔貝莎·博亞吉安(Tabetha Boyajian)和同事們已經圍繞這顆恆星研究了多年時間。爲此,這顆恆星又名“博亞吉安星”,有時也被稱作“塔比星”(塔貝莎的暱稱)。一羣科學家在參與“行星獵人”(Planet Hunters)計劃時發現了這顆明暗不定的恆星,這隨後引起了博亞吉安的注意。有一次,這顆恆星的亮度足足驟降了22%,說明一定有某個巨大的物體擋住了它發出的光學。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但就連它也只能使太陽亮度下降0.5%。

 

年輕的恆星周圍充滿塵埃和氣體

  年輕的恆星周圍充滿塵埃和氣體

  沒人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對於科學家而言,越是新奇的東西就略令人激動,”博亞吉安表示,“但這也令人格外沮喪。”

 

  博亞吉安的團隊於2015年發表研究數據時,將這顆行星稱作“不斷變化的恆星”(Where‘s The Flux Star),有些人還將其簡寫爲“WTF星”(你懂的)。他們提出,也許是一大羣彗星導致其亮度下降。

 

  但博亞吉安給萊特看了數據之後,後者意識到,這顆恆星的亮度變化規律很符合“外星超級建築”可能造成的情況。

 

  恆星亮度減弱本身並不稀奇。開普勒和其它望遠鏡發現過多顆存在驟亮和驟暗現象的恆星。例如,年輕的恆星周圍往往圍繞着一圈氣體和塵埃。這些物質便是恆星形成的原材料,可以阻擋光線。但博亞吉安星的古怪之處在於,它已經是一顆邁入中年的恆星了。

 

  此外,這顆恆星並未向外發射紅外線輻射。天文學家懷疑,阻擋光線的物質(如塵埃等——也許離恆星很近,受熱後產生紅外線輻射。但天文學家尚未探測到任何紅外線輻射,說明該恆星周圍沒有塵埃。

 

  到了2016年1月,這顆恆星變得更加離奇。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布萊德利·沙弗(Bradley Schaefer)發現,除了短暫變暗之外,這顆恆星的亮度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下降了15%。沙弗查閱了各種檔案,仔細觀察1890年這顆恆星的照片的照相底板。但由於缺乏分析照相底板的專業技能,並非所有天文學家都相信這一結論。

 
一羣彗星遮擋恆星的想象圖

  一羣彗星遮擋恆星的想象圖

  幾個月後,芝加哥大學的本傑明·蒙戴特(Benjamin Montet)和卡耐基科學院的喬什·西蒙(Josh Simon)找到了更具說服力的證據。他們在分析開普勒望遠鏡歷時四年蒐集的數據時發現,博亞吉安星在四年中亮度下降了3%。這雖然未能證實沙弗的長期分析,但結果是一致的。

 

  “我們觀察到的亮度下降現象與沙弗的觀測結果在本質上十分相似,這似乎爲他的理論提供了有力支持。”蒙戴特指出。

 

  亮度緩緩下降、偶爾還會驟降,使這顆恆星更加難以解釋。比如說,博亞吉安開始時曾提出這一現象是由一大羣彗星引起的,但這無法解釋其長期內的亮度下降。

  “外星超級建築”假說或許能解釋該恆星變暗的問題。萊特給出了一種可能的情境:該結構體可能包含大量太陽能電池板之類的構造,以不同的距離和速度圍繞該恆星旋轉,這樣一來,恆星亮度就會多年維持較暗水平,就像一大羣緩緩飛過的椋鳥遮蔽了天空一樣。

 

蓋亞任務正在測量十億顆附近恆星距太陽系的距離

  蓋亞任務正在測量十億顆附近恆星距太陽系的距離

  但近期一項新提議認爲,這顆恆星也許正在吞噬一顆行星。一些天文學家成爲了這一理論的擁躉。

 

  該理論指出,一顆行星曾圍繞博亞吉安星旋轉。而在附近的另一顆恆星引力影響下,該行星的軌道發生了改變,向博亞吉安星撞去。在不斷接近恆星時,該行星的外層被恆星扯下,剩下的一縷行星殘骸則繼續圍繞恆星旋轉,這便是導致恆星變暗的原因。

 

  而當行星徹底撞進恆星後,恆星溫度驟然升高,亮度也隨之提升。過了一段時間,隨着多餘的能量耗盡,恆星又恢復到了原來的亮度水平。蒙戴特、西蒙和沙弗觀測到的正是這段緩慢的變暗過程。

 

  這一“行星衝撞假說”成立的可能性很高,因爲長期和短期的亮度下降都可以通過它解釋。“我們的理論其實是首套試圖用同一個原因解釋兩種現象的理論之一。”該理論的提出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布萊恩·梅茨格(Brian Metzger)指出。

 

  但該理論也說明,行星撞擊比我們預想得更加常見。在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近20萬顆恆星中,博亞吉安星可謂獨一無二。但銀河系中約有1千億顆恆星,也許像博亞吉安星這樣的恆星足有數百萬顆,所以每年應至少發生數千次行星撞擊事件。

 

圖爲藝術家想象中蓋亞任務正在測定恆星位置的場景

  圖爲藝術家想象中蓋亞任務正在測定恆星位置的場景

  天文學家只能在恆星變暗後才能觀測到變化,無法實時見證這一過程。爲了更好地捕捉其亮度變化,博亞吉安領導了一項新任務,利用拉斯昆布瑞天文臺(Las Cumbres Observatory)全球望遠鏡網絡觀測這顆恆星。此外,她還在通過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爭取業餘天文學家的支持。

 

  一旦發現光芒變暗,天文學家就會立即指定其它望遠鏡,對該行星展開詳細觀察。例如,斯皮策空間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可識別出突然爆發的紅外光,這或許是研究的關鍵線索。

 

  根據行星衝撞假說,行星殘骸按長長的橢圓形軌道運行,從恆星前方經過時便會阻擋光線。接着,這些殘骸會被加熱、釋放出紅外輻射。但這些輻射只是暫時性的,一旦殘骸遠離恆星便會消失。若能捕捉到這種瞬間發出的紅外輻射,便可爲行星衝撞假設提供支持。

 

  天文學家還在期待歐洲蓋亞任務(Gaia mission)的研究結果。該任務正在測量十億顆附近恆星距太陽系的距離。若該任務能確定博亞吉安星的距離,天文學家就能瞭解該恆星的真實亮度。再與觀測到的亮度相比較,研究人員便可確定其亮度逐漸下降是否由受到行星衝撞造成。不過,這一數據至少要到2019年才能發佈。

 

  今後的觀測將解答更多問題。例如,另一項假說認爲有一片巨大的塵埃和氣體雲橫亙在地球和博亞吉安星之間。當塵埃較爲密集時,恆星就會變暗。雲層的稠密區和稀薄區輪流擋住博亞吉安星,導致其亮度在長期內持續下降。

 

  雖然地外智慧研究所(SETI)的艾倫望遠鏡陣列(Allen Telescope Array)開展的觀測一無所獲,但在2017年1月,博亞吉安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安德魯·西米恩(Andrew Siemion)利用美國的綠岸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開展了更加全面徹底的搜尋。目前,他們正在分析觀測數據。

 

  而對於提出行星衝撞假說的梅茨格等人而言,外星人假說更吸引他們的注意,同時也頗有諷刺意味,因爲這顆恆星本可能被就此忽略掉。“想到外星人超級建築假說有可能成立,我感到有些心煩意亂,”他說道,“如果能找到其它解釋,那就再好不過了。”

 

  包括萊特在內的大多數科學家都贊同,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接受外星人假說。但即使結論與外星人無關,我們仍能瞭解到令人意外的重要宇宙知識:也許與行星衝撞有關,也許與星際間的氣體有關,或者還有其它解釋。

 

  “我們已經研究了這麼久,仍未提出令人滿意的解釋,這本身就挺有意思。”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天文學家埃裏克·瑪瑪傑克(Eric Mamajek)指出,“無論最終結論如何,我們都能從中學到許多。”

 

  瑪瑪傑克認爲,解決這一謎團也許還需好幾年時間。最終的答案也許出人意表、獨一無二,也許僅和基礎的宇宙知識相關。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利用更加強大的設備探索夜空。這些設備的敏感度將達到空前的水平,也許能發現更多博亞吉安星這樣的天體。

 

  過去,發現某個奇怪的天體往往預示着我們將瞭解到某種全新現象。因此若以史爲鑑,博亞吉安星僅僅是個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