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星基金會的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除了在項目示範縣開展需求多樣的培訓方式外,每年還爲暖心村醫及院長的獲獎者提供免費進修學習交流機會。作爲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2018十大暖心鄉村醫生及鄉鎮衛生院院長”的獲獎者之一,張瑞廷獲得了來到佛山市禪城中心醫院進行爲期2周的進修學習機會。

復星基金會組織的第二批鄉村醫生進了三甲醫院

每天早晨,張瑞廷都早早的來到佛山市禪城中心醫院的中醫推拿室,醫生還沒來時,他就坐在門口的椅子上等待。

今年65歲的張瑞廷,來自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史家坪村衛生室。高中畢業後,他在縣醫院學習了兩年,就開啓了自己的村醫職業生涯,已經做了46年村醫了。

作爲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2018十大暖心鄉村醫生及鄉鎮衛生院院長”的獲獎者之一,張瑞廷獲得了來到佛山市禪城中心醫院進行爲期2周的進修學習機會。他很珍惜這次機會,所以每天都很早來到醫院。“老師沒來我就在門口等着,不敢耽誤學習。”

張瑞廷在觀摩小兒推拿

兩週的學習時間,張瑞廷選擇在中醫科跟一位老專家學習一週,剩下的一週在康復科學習推拿、鍼灸等康復手法。由於年齡偏大,普通話講得不好,張瑞廷特意準備了個小本子,每天學到的知識點都記在本子上,晚上回去再溫習一遍,有疑惑的地方,第二天再向帶教老師請教。

“這次學習機會比過去的收穫都大。”張瑞廷說,“老師很耐心,一邊讓我們觀摩一邊講解,還有實際操作的機會,我們村醫很需要這些中醫適宜技術。”

這已經是復星基金會組織的第二批鄉村醫生三甲醫院進修學習。復星基金會一直關注鄉村醫生的培訓、收入、保障和賦能問題。已經在全國49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幫扶項目,48名駐點隊員駐點扶貧,解決鄉村醫生面臨的種種問題。

據統計,我國有超過140萬名鄉村醫生,分佈在全國3.7萬個鄉鎮衛生院和65萬鄉村衛生室,擔負着6.7億農村居民的基本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而由於歷史原因,大部分鄉村醫生都是當地的赤腳醫生,缺少專業的醫學教育和培訓,能夠提供的醫療服務十分有限。

復星基金會的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除了在項目示範縣開展需求多樣的培訓方式外,每年還爲暖心村醫及院長的獲獎者提供免費進修學習交流機會。此次在佛山市禪城中心醫院2周的學習,共有來自安徽、江西、山西等地的6位村醫及院長參加。

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山下村衛生室的李彥已經做了28年村醫了,在他19歲那年,上山砍柴時被蛇咬傷,失去了左臂,這更激發了他學好醫術、服務村民的理想。

李彥的鄉村醫生生涯中,充滿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他從未想過放棄。他出診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以前路不好的時候,他單臂騎車經常被摔,摔斷過手腕和肋骨,還摔碎過11顆牙齒,在泥溝裏昏迷超過6個小時。

李彥(中)和帶教老師李發強(左)、歐列斌主任(右)

見到李彥的時候,他正在神經康復科學習,因爲他們那裏中風的病人較多,恢復很差,所以他希望這次能多學一些傳統康復和現代康復技術,回去爲村民服務。

和科裏醫生去會診時,李彥看到醫院裏使用的負壓吸引器,他特別有興趣,希望能把這個技術學會。買一個負壓吸引器需要幾百塊錢,李彥說,自己花錢買也沒有關係。“我就想學一些少花錢、能治好病、效果還好的醫療技術。”

李彥的學習熱情感動了神經康復科歐列斌主任,他對李彥說,只要你有興趣的,我們都可以教你。“我們留了聯繫方式,以後他有問題隨時都可以問我,我們可以提供在線指導。”

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的餘家軍也是一位鄉村醫生,他執業的地點叫齊山村海島衛生站,這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島嶼,分爲東島和西島,有50多戶村民居分散住在這兩個島上,他的出行交通工具是一艘柴油機船,他的衛生室就設在船上。

餘家軍的家也在島上,他這裏出生成長,學醫畢業時,他的父親得了食管癌,已經晚期了,在彌留之際,他的父親希望他能留在村裏做一名村醫,一晃20年就過去了。

餘家軍是一位駐島村醫

島上溼氣大,頸椎病、腰椎病、風溼病人比較多,餘家軍也希望利用這次機會能多學一些推拿和鍼灸技術,回去爲村民服務。

鄉村醫生待遇低、身份尷尬、技術落後。餘家軍說他們看病還是依賴老三件:血壓計、聽診器和體溫計,除了期望政府能夠在醫療配備上給予更多投入外,他最大的煩惱是鄉村醫生的身份問題,他說:“解決了身份問題,就更能夠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了。

李春山和郭潤生都是鄉鎮衛生院院長,分別來自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良坊鎮衛生院和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太德鄉衛生院。他們兩個都選擇了一週在禪城中心醫院分院學習管理,一週在中心醫院學習推拿鍼灸等中醫適宜技術。

除了學習醫療技術外,李春山對醫院的信息化特別感興趣,在他們那裏,還對紙質檔案有硬性要求,他說回去後他要把在這裏看到的情況好好和領導反映一下,希望領導能做出調整,把大家從文書工作中解放出來,把更多時間用在病人服務上。

李春山希望學習信息化技術,提升醫療效率

人才問題,是兩位鄉鎮衛生院院長的共同心病。在來佛山學習前,李春山剛剛送走一位醫生,這位醫生在他們那裏僅呆了10天左右,就說呆不下去了。這位醫生如果不走,每個月可以拿到4000多塊錢,這就是一個鄉鎮衛生院內科醫生的待遇。

去年,李春山通過江西省衛健委的平臺招聘口腔醫生,有三個人報名,結果人家問完工資多少後,一個去面試的也沒有。李春山說:“我們這個待遇,確實很難招來人,招來能不能留住,也是一個問題。”

郭潤生所在的大寧縣太德鄉衛生院雖然規模小,但也面臨着同樣問題。醫院有11個編制崗位,但現在正式的醫生和護士只有5人,還空着6個編制,招不來人,醫生只有包括他在內2人。

參加工作30年,郭潤生已經做了20年院長。談及基層醫療工作,他用辛苦和快樂來形容。“特別的辛苦,但也很快樂,幾乎每個村每家每戶都認識,誰傢什麼情況也都瞭解,不管去哪個村,都像回家一樣。”

郭潤生(左)與張瑞廷(右)都來自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

郭潤生今年48歲了,另外一個醫生45歲,他有些擔心以後他們到了退休年齡怎麼辦。“現在不要說人才,人都沒有,這次出來學習唯一的遺憾就是時間太短,但又不能呆太久,因爲村裏還有患者等着呢。”

基層醫生的這些問題,正是復星基金會想要解決的問題。這次組織獲獎村醫進修學習,是復星基金會希望通過表彰、激勵的方式,提升村醫羣體的社會榮譽感,通過進修培訓的方式提高中國基層健康醫療水平,切實幫助降低因病致病、返貧率,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據瞭解,該項目將在2019年專門爲覆蓋的49個縣的鄉村醫生開通量身定製的線上培訓課程,並在每個縣至少舉辦兩場線下培訓、開展至少一場義診。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曾說:“復星人堅持做對的事,難的事情,需要時間積累的事”,而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就是這樣一件事情。

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於2017年12月,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由復星基金會正式發起。項目致力於爲中國農村150萬鄉村醫生羣體服務,通過爲貧困地區培養並留住合格鄉村醫生,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可及性,從而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助力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

項目圍繞守護村醫、賦能村醫與激勵村醫三大方向,通過駐點扶貧方式,開展系列幫扶行動。項目計劃至少開展10年,到2020年將覆蓋全國100個貧困縣的30000名村醫,至少惠及3000萬村民。

本文首發:醫學界

本文作者:田棟樑

責任編輯:李興鵬

- End -

參與調研

更有獎品贈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