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對於時任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的梁思成與清華營建系特聘講師的林徽因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林、梁終於在闊別北平9年後重歸了這片已“物非人非”的故土。這一年,也是他們作爲父母最操心的一年:這年,他們的女兒梁再冰正備戰高考。

詩人、建築大師林徽因此時的身體已經有些欠佳了,但在女兒的高考面前,她絲毫不敢半分懈怠。好在平日裏,女兒梁再冰一直成績優異。

17歲的梁再冰和父母一樣對建築情有獨鍾,因爲從小耳濡目染,她在建築設計上也表現出了相應的天賦,梁再冰心裏的目標和父母所想完全一致:清華建築系。

林徽因一女一兒高考均落榜清華,她第二次調試卷看到兒子這行小字

林徽因與女兒

相比其他學子,梁再冰對清華和清華建築系明顯有着更深的情感,畢竟:她所報考的這個建築系正是她父親一手創辦的。

實際上,梁再冰與清華的淵源還遠不止這般簡單。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真正提出者,正是梁再冰的爺爺梁啓超。此外,梁啓超還曾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雖然梁再冰考清華時爺爺梁啓超已去世17年,但他的思想一直深深影響着一代一代的清華人。

在爺爺之外,梁再冰的父親和幾個叔叔也與清華有着極深的淵源,他們最初均出身清華。

可以說,對於梁再冰而言,清華不僅是一種理想,還是一種很深的家族情懷。“再冰”二字正是取自“飲冰室主人”梁啓超,這樣的梁再冰怎會不想在到處掛着爺爺畫像的清華學習呢。

林徽因一女一兒高考均落榜清華,她第二次調試卷看到兒子這行小字

爲了順利考上清華,梁再冰在父母的陪伴下日夜奮戰。高考當天,林徽因信心滿滿,梁再冰臉上雖寫滿了緊張,卻也寫着自信,考前她對母親說:“媽,您放心吧!”

有女兒的這句話,加上再冰本就天資聰穎,林徽因對於女兒考清華是沒有太多擔心的。放榜前,林徽因異常淡定,她早從女兒考試前後的表現有了判斷:定是沒問題了。

可是放榜當日,林徽因一家全都懵了:差兩分,未上榜!

這樣的結果,是林徽因怎麼也沒想到的。結果公佈那天,聽到消息後的她呆呆在原地愣了很久,而女兒梁再冰則更是一臉地難以置信。

良久,林徽因看向女兒:“你先別急,許是弄錯了。”梁再冰低下頭轉身回了房。梁再冰知道,這樣嚴格的考試,是不大可能會弄錯的。

可林徽因卻並不甘心,當晚,她和梁思成商量了很久,商量的結果是:他們決定調出女兒的試卷看看是否有疏漏。

林徽因對女兒梁再冰一直很有信心,在女兒幼年時,她甚至就做起了讓女兒繼承他們夫妻衣鉢的美夢。女兒長大後,他們夫妻兩一有空就跟她講建築,對於女兒今後一生的道路他們比誰都確定:一定是建築無疑了。

林徽因一女一兒高考均落榜清華,她第二次調試卷看到兒子這行小字

可眼下的這場高考無疑打亂了這所有的計劃,一想到自己的學生裏將不可能有女兒梁再冰,林徽因心裏就充滿了失落。

很快,素來行動力驚人的林徽因便託人拿到了女兒的試卷,她一個個挨個看過去,只要兩分,只要有兩分的疏漏,女兒梁再冰便可以進入清華建築系。可偏偏,整個試卷上,竟連兩分的錯判、漏判都未有。

林徽因心裏暗暗感嘆着高考閱卷老師的認真、公正,良久,她起身將試卷慎重地交給了老師。

事情雖然已經到了這一步,但當時的林徽因仍可找理由讓女兒“酌情入清華”。畢竟,梁家與清華淵源極深,梁家在清華的人脈也極廣,可林徽因和梁思成並沒有在接下來做任何舉動。

實際上,若他們想“動作”,便不會大張旗鼓去調看女兒的試卷。

林徽因是個好強的女子,也是個極有原則的人,“後門”二字她從未開過,自然也不會爲自己的女兒去開,即便這事對女兒的打擊極大。對於大學的規章制度,她和丈夫只會是堅定的執行者、守護者。

看完試卷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平靜地接受了事實。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衣鉢是不可能傳給女兒了,即便她有天賦且也喜歡建築。

無獨有偶,與梁再冰同時參加高考,且同時落榜清華的還有另外兩位女孩,她們二人與她一樣:也同是清華內部人士的女兒。

這兩個女孩的其中之一叫梅祖芬,她正是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的女兒。而另一位,則是當時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

林徽因一女一兒高考均落榜清華,她第二次調試卷看到兒子這行小字

馮友蘭、梅貽琦、梁思成

那一年,她們三個:清華校長、院長、系主任的女兒,報考本校竟通通因幾分之差被拒之門外了。昔日看來極其正常的事情,在今天看來卻很有些讓人難以置信。

但說回來,這些天資過人的孩子之所以都落榜,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戰亂中教師(她們父母)的特殊生存狀況有關。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爲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清華、北大等高等學校紛紛內遷,其中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馮友蘭、林徽因、梅貽琦等都在這時期帶着家人和學生四處奔波,這樣的境況下,他們的孩子自然很難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了。可這個特殊因素,卻並未被任何一位老師作爲“特殊”進行考慮。

後來,梁再冰轉身去了錄取分數線稍低的北大西語系。也是自這開始,梁再冰的一生便與她最初理想中的建築再無半點瓜葛。

梅祖芬後來去了比清華錄取分數略低一點的燕京大學,隨後因不甘心,她在清華研習班復讀一年後考入清華。而馮鍾璞則不得不在第二志願南開大學外語系唸了兩年,第三年,她才以同等學力考上了清華大學外語系。

在任何年代裏,高考都事關孩子的一生。可在這般生死攸關的時刻,梅貽琦、馮友蘭、林徽因都未有絲毫“破例”,他們對制度的尊重,讓後世景仰。

三年後,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也參加了高考,如宿命一般地:他和姐姐一樣,離清華建築系的錄取線差兩分。

兒子落榜後,林徽因比頭一次越發難以置信,畢竟,以兒子的實力,是斷不可能落榜的,要知道在前幾次的模擬中,他每一次都是高分。

林徽因一女一兒高考均落榜清華,她第二次調試卷看到兒子這行小字

林徽因再次調取了兒子的高考試卷,林徽因發現有幾道題兒子像是故意做錯的,正在詫異時她看到了試卷上的一行小字,上面寫道:“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沒有吱聲,隨後梁從誡如願去了北大攻讀歷史。

1957年,新中國成立八年後,有一個姑娘和前面三位姑娘一樣,因幾分之差落榜清華。這個姑娘叫翁如璧,她的來頭也不小,她是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翁獨健的女兒,

分數被公佈後,很有些傲氣的翁如璧大哭了一場,她吵鬧着要父親無論如何也要幫她上清華。翁如璧覺得父親是大官,所以他一定有能力幫她走後門。

實際上,身爲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翁獨健絕對有能力辦妥這件小事。可他和梅貽琦等一樣,都從民國走來,都視制度爲生命,既是生命豈有輕易“觸碰”的道理。於是,他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道:

“正因爲我是教育局局長,更不能那樣做。”
林徽因一女一兒高考均落榜清華,她第二次調試卷看到兒子這行小字

翁獨健

翁如璧哭着嚷道:“這事事關女兒一生的前途!”翁獨健聽完嘆了一口氣厲聲說道:

“只要自己努力,上哪個大學都能出人才。”

隨即,翁如璧見鬥不過父親這個老頑固,只得乖乖前往天津大學就讀。

在那個視“特例”爲恥辱,將制度視爲生命的年代裏,梁再冰、翁如璧等是高考的曾經失利者,卻恰是公平的見證者。

後來,這些沒能上清華的孩子,一個個都成爲了各行業的精英。她們都和父母一樣,都爲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其中,林徽因女兒梁再冰畢業後成爲了新華社的記者,後來她還曾與丈夫於杭一起先後在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作爲新華社駐外記者工作多年,他們曾爲中國的新聞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林徽因一女一兒高考均落榜清華,她第二次調試卷看到兒子這行小字

梁再冰

馮友蘭女兒馮鍾璞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她創作了無數長、短篇小說。2018年,她還憑藉作品《北歸記》獲得了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她們的順利成立,與昔日高考時父母用“身教”給她們做的“立德”實是分不開的。若當時,她們的父母爲她們開了“特例”,那麼後來的她們還都能成長成國家棟梁的模樣嗎,很難說!

真正的教育,從來是立德爲先,這是半個多世紀前那些教育大家用實際行動傳給我們的,它應該被永遠傳承。

那些年代的高考中,如那四個女孩一樣落榜的特殊子女還有很多,他們的存在,讓國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那希望,支撐着後世無數相信公平的學子勇往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