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晚,浙江勝利劇院。浙江崑劇團5·18傳承演出季隨着緩緩的鐘聲拉啓了大幕。

5月18日是中國崑曲的重要日子。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爲《從“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稱讚崑曲《十五貫》是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戲曲改革方針的良好榜樣。2001年5月18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佈第一批“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崑曲赫然在列。此場爲本次演出季首演,名爲《一個不能被忘卻的人——紀念朱國樑先生》,由浙江崑劇團秀字輩演員,現浙江崑劇團導演孫曉燕女士帶領主創團隊本團演員以及“世秀盛萬代”五代同堂共同爲觀衆呈現了一場昆話交融的舞臺新樣式。

2018年5月16日早,浙江致遠大酒店會議廳。《一個不能被忘卻的人——朱國樑先生》的研討會在浙江省文化廳、浙江崑劇團全力主辦下成功舉辦。彙集全國各大崑曲院團團長,來自法國、臺灣、香港、北京、杭州的專家和學者們以及浙江崑劇團藝術家們齊聚一堂,共同紀念這應梨園名宿。

大會由浙江省藝術研究院學術導師、研究員朱爲總主持,由浙江省文化廳原廳長錢法成先生,浙江省戲劇家協會主席黃先鋼先生、浙江崑劇團團長周鳴岐擔任主席團,會議氣氛熱烈莊重,與會人員深沉緬懷朱國樑先生的功績。

會議開始,是由世字輩老藝人開始追憶與朱國樑老先生生活的點滴,不約而同的是,幾乎所有的浙昆世字輩老藝人在發言的第一句基本上都是“沒有朱國樑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爲什麼這樣說,如此大規模紀念朱國樑先生,他究竟對近代戲曲做了什麼貢獻呢?

朱國樑

朱國樑(1903-1961),浙江鎮海人,肄業於上海法政學堂。後隨蘇州灘簧藝人張柏生學習蘇灘。1928年與張柏生之女張鳳雲共同創協國鳳社(後易名爲國風社),應接蘇灘堂會。他嘗試將蘇灘等節目串聯,整理成本戲演出。後又將自編歷史劇《林則徐》崑劇改編本《呆中福》《翡翠園》等搬上蘇劇舞臺,使曲藝形式的蘇灘逐步發展成蘇劇。1941年8月將國風社易名爲“國風蘇劇團”,爲蘇劇事業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朱國樑更是崑劇事業的支持者,先後熱情接收趙傳珺、沈傳芹、王傳淞、周傳瑛、劉傳蘅、沈傳錕、包傳鐸、周傳錚等崑劇“傳”字輩演員進入國風,使行將斷絕的崑劇演出得以依附於蘇劇而薪傳不息,一直堅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2年底,在他的決定下,國風進入杭州演出,名爲國風崑蘇劇團,1956年4月,浙江國風崑蘇劇團更名爲浙江崑蘇劇團,其後進京演出崑劇《十五貫》名動京華,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稱。這十餘年間,經朱國樑之手編劇、導演的蘇、崑劇目,如《活捉王魁》《活捉張三郎》《光榮之家》《血淚相思》《瘋太子》《五子哭墳》《 秦香蓮》《 碧玉簪》《 珍珠衫》《 珍珠塔》《拜月亭》等等,數以百計。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功績簡單來說就是創造了新劇種蘇劇,救活了老劇種崑曲,既上臺演戲,又編寫劇本,也導演劇目。按照王世瑤說,朱國樑先生是一個怪才。

王世瑤老師是著名的昆壇名醜。其父乃傳字輩藝術大師王傳淞先生,受到父親影響從小也成長於劇團,現在完整傳承父親的衣鉢。他在回憶起朱國樑先生時,說到自己的父親在當時被國風劇團與其他傳字輩師兄弟被接納後,對班主朱國樑說道:“你把我們請來總算崑曲傳下去了!”朱先生說“你們來了,能豐富了蘇灘,很有改革性。”王世瑤繼而補充說,要感謝朱先生,如果沒有他的傾情將崑曲引進,就沒有後來的《十五貫》。巧的是,當晚演出的戲中戲《十五貫·判斬》與《十五貫·疑鼠》二折,在這種新舞臺劇的形式中巧妙穿插,令不少觀衆大呼過癮,可鮮爲人知的是,1956年的首演,也是同樣在勝利劇院這方舞臺上。

龔祥甫之女龔世葵老師在發言中說,朱國樑是自己的姨夫,但是這個姨夫在自己心愛的劇團落戶貫橋觀巷72號的時候,自己卻選擇了住在傳達室的門口,將好房子讓給別人。汪世瑜老師在回憶時說,朱國樑締造了國風劇團,是劇團的功臣,但是《十五貫》後,主動放棄優厚待遇,將一等工資讓給周傳瑛先生,二等工資讓給王傳淞先生,三等讓給張嫺老師,自己僅拿四等。這種心裏時刻裝着別人,永遠爲別人考慮的心,感動着在場的每一個人。

昨晚【疑鼠】一折況鐘的扮演者、張世錚老師告訴大家,自己當初並無緣劇團,因爲不招人,自己在被拒絕後趴在欄杆上哭泣,恰巧朱國樑先生路過,便上前詢問他,說明原委後,朱國樑先生當天傍晚即召集團委開會,決定將張世錚留在團內,張世錚先生在這裏說自己在之後的日子也很親近朱先生,每次外出演出的鋪蓋捲兒都是由自己替先生打,外出住宿亦是住在一起。他用了十六個字來總結朱先生的爲人:

知識淵博 寬以待人

濟困扶貧 兩袖清風

就是這樣一個人,張世錚先生回憶朱先生房間僅僅只有一個五斗櫥,一張單人牀,一個牀頭櫃而已。最後,張世錚說朱先生還教授自己蘇劇,並當場演唱一段《貂蟬拜月》來懷念恩師。

接下來一對梨園伉儷是沈世華老師和鈕驃老師,沈世華回憶說,自己的父親在上海和朱國樑先生比鄰而居,是老相識。後來她由王傳淞先生引薦,朱國樑先生同意加入國風。她記得自己當時年紀小受不了蚊蟲叮咬,朱先生得知後便將自己的牀帳贈予了年幼的沈世華。老人講到此處,也數度哽咽。

鈕驃、沈世華髮言

鈕驃先生在講述時笑稱自己也是“世”字輩,按照規矩,自己應該改名爲“鈕世漂”(付醜用三點水作爲名字最後一字偏旁,取口若懸河之意)他在講述自己1956年在中國戲曲學校即將畢業時,隨團留學江南,對朱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將蘇灘變爲蘇劇;第二件就是朱先生主持國風,邀傳字輩加盟;第三件就是《十五貫》對過於執人物的創造無人能及。鈕驃老師還專程帶來了他當年留團期間朱先生對於過於執人物塑造的詳細記錄進行展示。

世字輩(部分)

王世菊老師說,當年進團也是得益於朱先生的批准;鄭世菁老師說,當年下不了苦,想打退堂鼓,朱先生知道後堅決不許,提議可學習琵琶,但是沒有幾天她又重生學戲的願望,朱先生問其是否還怕喫苦,小世菁回答不怕,並選擇了難度最大的武旦,她告訴大家幾十年過去了,老師傳授予她的身段,自己一處都沒改過,甚至唱唸中連一個字都沒忘掉。冬天穿單衣單褲沒錢買棉襖,朱先生就給了她五元錢助其度過寒冬,通過朱先生的幫助,她學習了很多崑曲武戲如《擋馬》、《出塞》等等。

出身於上海昆大班,現上海崑劇團著名崑曲藝術家計鎮華在回憶年輕時代來杭問藝時,記得朱先生永遠是一手拿煙,不時要咳嗽吐痰的樣子,但是長年累月的編寫,排練,先生的腰佝得已經很厲害了。但是他是老了,世字輩在他的關照下慢慢都已成長起來。

朱先生的功績之一,是棄蘇保昆,蘇劇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當困難來臨,自己極大程度上保留了崑曲,爲崑曲定製行頭,爲崑曲排練,最終排出了全本大戲《長生殿》在杭州站穩腳跟,排出了《十五貫》晉京展演一炮而紅……

這次座談會由兩個最意外的驚喜是朱先生的外孫女袁小牧和外孫媳岳雲芳將自己母親朱世藕珍藏的朱先生親筆手稿複製品帶來並贈送給浙江崑劇團。這是朱先生並不漫長的人生之路上現今發現唯一的珍貴手稿,袁女士說,這份手稿被自己的母親一直珍藏,但是母親離世已久,這次有幸重新被發現,應該給浙昆留一份紀念。周鳴岐團長接過這份珍貴的禮物後動情地說:感謝朱先生的後人爲我們送來了鎮團之寶!

捐贈朱國樑手稿

另一個收穫是,浙江文化廳原廳長,也是本次紀念會的題詞者,更是朱先生生前的好友錢法成先生的到場,已經八十六歲的老人在談到朱先生依舊神采飛揚。他還有個特殊的身份就是當年就是由他帶着《十五貫》團隊進京展演,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從此由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此外他還回憶起當年臨時參與過的演出,與鈕驃老師同演劇中劊子手。

錢法成

來自香港城市大學鄭培凱教授、臺灣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鄭雷研究員、旅法著名戲劇攝影家吳鋼先生、著名編劇顧天高先生以及北方崑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老師、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老師、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柯軍先生、江蘇省崑劇院院長李鴻良老師、江蘇省蘇州市崑劇院院長蔡少華老師、湖南省崑劇團團長羅豔老師、永嘉崑劇團團長徐顯眺老師、崑山當代崑劇院院長張克明老師都做了精彩發言。研討會在東道主浙江崑劇團團長周鳴岐的發言後圓滿畫上了句號,他講到朱先生是那個時代的閃光點,從一個人追思一代人,是我們不能忘記的。他也對各界對浙江崑曲的關注表示答謝。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鄭雷研究員發言

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院長李鴻良發言

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 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柯軍發言

會場

會後大家也進行了親密的交流。

張一帆與朱國樑先生之婿俞康

合影

我們常常會說,《十五貫》的創排,是“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但是現在看來,並不僅僅是因爲一齣戲,而是有他——朱國樑先生。沒有他的熱情接納,沒有他的棄蘇保昆,也許我們很難再一品這數百年的挺拔蘭香。

一曲新辭,亭臺依舊。滄海月明,此情可待。

注:本文題目摘自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講師,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張一帆先生的寄語。他也是本次演出的主創團隊的撰稿人。

朱國樑

朱國樑,工醜行,兼老生、淨行。演唱口齒清,咬字準,音色美,韻味濃。對藝術嚴肅認真,虛心好學,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他飾演蘇劇《白蛇傳》的法海,《漁家樂》 的萬家春,《販馬記》的李奇,《牡丹亭》的杜寶,《西廂記》的惠明等各種類型人物,均形象逼真,有聲有色。1954年參加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他在蘇劇《竇公送子》中扮演竇公,大段唱詞、白口均用蘇州鄉音,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在表演斥責劉智遠負義這段戲時,他雙目圓睜,口勁十足,連唱帶罵,聲淚俱下,成功塑造了一位正義凜然的竇公形象,獲老藝人榮譽獎。朱國樑亦演崑劇,並刻意求精,被周傳瑛認爲“完全夠得上成爲合格的姑蘇正宗崑劇演員”。他在崑劇《十五貫》中飾演的過於執(195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爲彩色影片,也是他流傳於世的唯一影像資料),是個全新的舞臺形象,把一個自命不凡,但實際上是主觀主義、草菅人命的官僚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獲得廣大觀衆的好評,同時受到田漢、歐陽予倩、梅蘭芳、俞振飛、阿甲、李少春、孫維世、黃克保、汪曾祺等名家的讚賞。

朱國樑天資聰穎,且勤勉不輟,是一位集編劇、導演、表演、管理、宣傳、營銷於一身的梨園奇才。他平生對待藝術事業,識大體,顧大局,百折不回;對待同道朋友,求賢若渴,古道熱腸;更爲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德藝雙馨,堪稱國士。

1961年3月10日,朱國樑因病於杭州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朱國樑女兒

長女相羣(1929-1993),爲浙昆樂隊主胡;次女世蓮(1932- ),原工旦,後負責劇團衣箱;幼女世藕( 1934 -2009),兼工生、旦,1951年國風在嘉興登記爲合法劇團後,曾任團長,後調入北方崑曲劇院任導演、教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