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发动了针对燕赵的二场灭国之战,最终把这两个北方国家都给灭亡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只留下这么一段记载,“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所谓代王嘉,就是邯郸被破之后,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

但奇怪的是,燕赵两个国家,一直到灭亡,为何都没有向草原游牧民族卖国求援,或借兵抵抗秦军入侵?

战国燕赵靠近草原,无力抵挡秦军之时,为何不向匈奴卖国求援

首先看一下地图,在战国七雄中,唯有秦国、赵国、燕国靠近草原。显然,这两个国家向草原游牧民族求援,以及获得兵力援助,都可以说非常便利。

而且,按照常理来看,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自然要抓住一切能救命的稻草,哪怕是曾经的敌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唐朝向突厥、回鹘、吐蕃等都借过兵,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给辽国,吴三桂向女真的借兵平贼(史可法也提过这一思想)等。所以,燕赵两国在灭亡之时,如果向游民民族割地卖国,换取援兵抗衡秦军,也可以理解。

另外,当时大草原上,游牧民族众多,主要势力有林胡、东胡、匈奴等。虽然赵武灵王、李牧、蒙恬等名将屡败游牧民族,但在多数时间内,这些游牧民族还是给燕赵带来巨大麻烦,他们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因此,燕赵若成功借兵,不谈彻底击败秦军,但很可能保住国家。

战国燕赵靠近草原,无力抵挡秦军之时,为何不向匈奴卖国求援

然而燕赵这两个国家,却没有卖国求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看来,主要有四个原因,第四个最关键!

第一,燕赵和匈奴、东胡、林胡等有血海深仇,这两国经常遭遇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他们也经常反击。尤其是赵国的李牧,在赵国灭亡之前,还曾一战歼灭10万匈奴;赵武灵王时,曾大败林胡、楼烦,其中赵武灵王还吸纳了部分楼烦骑兵。血海深仇,难以化解。

第二,北方游牧民族自顾不暇,当时草原上有很多势力,比如匈奴、东胡、林胡、大月氏等,互相斗争的非常激烈,没有太多的兵力可以帮助燕赵两国。一旦兵力遭到重大损失,可能一个部落就此沉沦。(秦末内战时,匈奴趁机一统草原,后才有汉初被匈奴压制)

第三,大秦帝国的强大,让游牧民族心有余悸。周朝封秦国先祖只有方圆50里地,但经过秦国历代君王的努力,秦国越来越大,背后则是不断打败外族。而且,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日趋强大,到秦始皇时期,已经不可一世,游牧民族也不敢触碰秦军。

第四,中原的尊王攘夷思想!

战国燕赵靠近草原,无力抵挡秦军之时,为何不向匈奴卖国求援

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公元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春秋时期,不断有外族入侵中原,让中原诸侯苦不堪言,之前周幽王就是被申侯联合犬戎杀死,由此开启春秋时代。正因如此,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救援被外族入侵的中原诸侯国,这就是“攘夷”。

公元前655,由于楚国不守规矩,甚至都不再进贡周天子,所以齐国召集诸侯征讨楚国,另一方面也是阻止楚国向北入侵中原。最终楚国屈服,这就是“尊王”。

当然,管仲向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虽然让齐桓公的霸业更加合法合理,但却保护了华夏文明,以至于这一思想后来深入人心。此后,几乎没有诸侯王敢联合蛮夷进攻中原,原因很简单,这样做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王室也会遭到整个中原文明的鄙弃。

而且,后世人很难想象,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自诩文明,对蛮夷非常鄙视,甚至连秦国都被称之为蛮夷,可见北方游牧民族的形象了。当时,连孔子都有“华夷之辨”思想。只是,后来经过许衡等思想家的篡改和阉割,以至于何谓华夷都变得模糊了。

在这一政治文化环境影响之下,燕赵即便到了亡国之际,也没有向东胡、匈奴等求救。毫无疑问,这一行为让后世无数政权汗颜。

战国燕赵靠近草原,无力抵挡秦军之时,为何不向匈奴卖国求援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常有灭国之祸,但中原诸侯还是坚守了一些底线,比如“攘夷”思想,让人读之不能不佩服。

可惜的是,后人却把春秋战国这一传统给抛弃了,面对游牧民族时,变得越来越没有底线,甚至如张弘范、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等直接出卖国家民族,却被赞为“良禽择木而栖”的大智慧。其实,如果中原文明一直坚持“攘夷”思想,又岂有历史上的一幕幕悲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