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oubleday說,他們正在調查導致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的各種因素,“這是一個很難回答但很重要的問題,因爲它可能告訴我們有關人類行爲改變海洋更全面的故事”。想要追溯頭足類動物數量增加的任一個因素都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60年的時間尺度被指向了人類的影響——自然界的海洋週期太短了,因此不可能對此負責。

 

全球頭足類動物增加 或爲捕撈及氣候所致

  澳大利亞墨魚的數量出現了顯著增長。

  本報訊 無論人類怎樣改變環境,總會有最後的贏家和輸家。遍佈世界的城市使得鴿子逐漸適應了在巖架上的生活;野草也學會了在農場的田地間茁壯成長。而受到溫度上升、魚類資源減少和人類活動帶來的水質酸化影響的海洋也不例外。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

  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裏,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着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這不僅因爲捕撈數字經常被誤報,而且捕獲量的變化也會受到成本、技術及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頭足類動物捕撈量的增加並不直接意味着海洋中出現了更多數量的頭足類動物。

  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海洋生物學家Zoe Doubleday解釋說,頭足類動物以成長迅速、壽命短暫且生理敏感著稱,比許多其他海洋物種的適應速度都快,因此海洋環境變化反而可能對它們有利。

  Doubleday等人調查了1953年至2013年間35種頭足類動物的數量。研究顯示,頭足類動物總量——從新英格蘭到日本——從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增長。並且其數量並不侷限於棲息在公海中的物種,如洪堡烏賊。一些生活在岸邊的物種,例如烏賊也出現了數量的穩步上升。研究人員在5月23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至關重要的是,這種增加體現在科學調查數據和漁業記錄中,因此它並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產物或對魷魚圈及壽司的全球渴望。

  那麼爲什麼頭足類動物會蓬勃發展呢?與齧齒類動物一樣,頭足類動物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具有高度適應性,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爲大多數物種的壽命只有一到兩年,並且在繁殖後便會死亡。這使得它們能夠對干擾迅速作出響應。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生物學家Gretta Pecl表示:“我們稱它們爲海洋的雜草。”

  想要追溯頭足類動物數量增加的任一個因素都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60年的時間尺度被指向了人類的影響——自然界的海洋週期太短了,因此不可能對此負責。然而人類可以通過許多途徑改變這一平衡。

  捕魚是一個潛在的罪魁禍首:通過捕撈以頭足類動物爲食或與其競爭食物的魚類,人類製造了一個食物鏈上的缺口,而頭足類動物恰好填補了這個缺口。而氣候變化則可能是另一個因素:升高的溫度能夠加速頭足類動物本已很快的生長速度,使得它們更快繁殖,從而加速了種羣的擴張。但Doubleday表示,在進行更多的研究之前,“這些對於是什麼導致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來說都是推測”。Pecl認爲,更快的生長速度同時意味着頭足類動物將喫得更多——它們已經是貪婪的捕食者,其中一些物種每天進食的數量已達到成年個體體重的30%。

  劍橋英國南極調查局生物海洋學家Paul Rodhouse表示:“這並非一個聳人聽聞的頭足類動物接管世界海洋的故事。”更進一步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將一代的時間擠壓得不到1年,並在這個過程中拋棄一些物種每年的交配機會。

  研究人員表示,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會帶來什麼影響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一方面,它們是獵食者,可能對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許多以它們爲食物的海洋動物可能從中受益,頭足類動物也是一種重要的漁業資源。

  此外,頭足類動物的未來情況也很難預測,尤其在捕撈壓力持續增加的情況下。

  Doubleday說,他們正在調查導致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的各種因素,“這是一個很難回答但很重要的問題,因爲它可能告訴我們有關人類行爲改變海洋更全面的故事”。

  除了人類持續捕撈的威脅之外,Doubleday強調,許多頭足類動物都會同類相食。“競爭永遠存在。”她說,“我不知道是人類先喫掉它們還是它們先開始自相殘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