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部骨骼清奇的電影,太精彩了,忍不住想和你們來分享。

我在公號裏推薦過很多次英劇《黑鏡》,用超凡的想象力來描繪人性的黑暗和尷尬,堪稱神作。

而這部被稱爲臺灣版《黑鏡》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雖沒有那樣的高度和知名度,但精彩程度也讓人乍舌了。

此係列電影一共5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拍得很精巧。

它讓我們看到了“犧牲和侵略並存”的典型中國式親子關係。

母親是孕育孩子生命的載體,是如何又成爲摧毀孩子生命的“兇手”

每集開頭都是一個觸目驚心的畫面:一個嬰兒的大腦被媽媽的剪影覆蓋,心靈多了一把枷鎖。

最打動我的,是最後一個故事——《必須過動》。如果說前幾個故事讓我感到壓抑,最後一個故事,則讓我感到顫抖。

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心中“媽媽愛孩子是本能”的觀念:一個母愛消失的世界,用成績當鞭子的媽媽,如何培育(摧毀)一個個孩子的。

1、母愛消失的世界,到底有多可怕?

影片虛構了一共冰冷的世界,孩子的出生和“愛”沒一丁點關係。

在這裏,繁衍已不需要男人了,父親的角色徹底消失。

就像《西遊記》裏的“女兒國”,只是子母河的水,變成了醫生手中的科技,孕育孩子成了一件簡單、又沒感情的事。

當一個女人想成爲媽媽時,她可以去醫院。

醫生把胚胎放進子宮,幾分鐘的時間,孩子就有心跳了。

在這裏,媽媽是一份職業,孩子是媽媽飛黃騰達的“跳板”。

孩子的到來,會讓媽媽激動不已。但這份激動,不是源於對孩子的愛,更多的是她們對自己美好未來的憧憬。

因爲如果能把孩子教育好,她們就擁有了‍榮華富貴。

在這裏,成績是最高法則,也是媽媽們的業績指標。

整個社會對成績的膜拜,對考試的重視,近乎瘋狂。

孩子在十歲、十五歲、十八歲分別有一次鑑定考:

考得好的孩子,媽媽會獲得勳章,住進豪宅;

考分低於20分的,則會被送去精進(銷燬),而媽媽也會因此搬入貧民窟般的鴿子籠社區。

天堂和地獄,只隔着一次大考的距離。

在這樣的高壓下,到處都是冰冷的。

孩子每天在冰冷的世界裏穿梭,在成績的夾縫中求生存。

就像影片裏說:“這世界,不管成績好壞,都活得那麼沒有希望”。

孩子註定是犧牲品。

而金質勳章媽媽楊娟,把這份冰冷詮釋到極致。

她把對孩子的愛,當成一種投資。

第一次的投資,她回報豐厚。

兒子若傑全科滿分,讓她贏得了金質勳章,住進了市中心豪宅,得到所有人的膜拜。

但這並不是若傑想要的生活。

天真無邪的他曾跟媽媽說:“我長大給你蓋一座樹屋好不好?”樹屋是他心中最美好的東西,他想獻給媽媽。

但媽媽說:“媽媽想要的是那個金色的別針,你可不可以幫媽媽拿到?”

當若傑長大,把一個精緻的樹屋鑰匙,交到媽媽手裏時,媽媽告訴他:“不要浪費時間做這個。”

當他告訴媽媽,做木工是他的夢想,媽媽卻篤定地說,將來他的想法是會變的。

媽媽丟掉了若傑“像我的手一樣”重要的木工工具,若傑則丟掉了自己的夢想,他不希望媽媽去住鴿子籠,但也沒辦法在現實的牢籠中繼續生活下去,他選擇了自殺……

媽媽把若傑的死,僞造成車禍意外的假象,於是她又得到了政府補償的新胚胎,有了女兒若娃

她繼續用精英主義的教育理念來養育若娃,但若娃的天資不行,成績很差,家教老師表示補習也於事無補。

她的金質勳章燈開始逐漸變暗

看到鄰居因爲孩子考砸被趕到鴿子籠社區,她感到了危機

於是,她教女兒在學校僞裝過動症;

因爲當女兒被確診爲過動症後,就會因爲是瑕疵胚胎被銷燬,而她就可以再重新領一個新胚胎了。

當孩子和她的未來發生衝突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孩子,成就自己。

比起孩子死去,她更無法忍受自己住在鴿子籠社區。

這個媽媽,會做精緻的營養餐,給女兒梳漂亮的辮子,在家裏燈壞的時候,給孩子普及電路知識。她投入了金錢、時間、精力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卻唯獨沒有投入愛。

整個社會功利的價值觀,不僅扼殺了孩子,也反噬了母親,讓她失去了母性的溫情。

影片有一段,楊娟曾去到了若傑的小屋,流淚望向遠方,說:“媽媽愛你”。

看到這裏時,我在想,她對若傑說的這句,是出自真心,還是愧疚呢?或許她愛的只是她付出的心血而已,因爲若傑是她更完美的作品。

就像她經常戴着一條若娃送的絲巾,並不是因爲這是女兒送的才珍惜,而只是因爲,這條絲巾是若娃考出好成績時送的,對她來說,是好運的象徵

她更在乎的,還是名利。

所以,她對若娃的愛完全無跡可尋。

若娃死後,她又重新做起了母親。

還寫了一本暢銷書,大談養育兩個孩子帶給她的“成長”。

她繼續演講、擔當育兒楷模;在“好媽媽年度頒獎盛典”上,她情感飽滿地分享道:

“有一百分的母親,纔有一百分的孩子;男人是社會的生產者,而女人,纔是培育下一代的最重要的力量;

身爲一個母親,不管胚胎質量如何,我們都要和他一起努力;十五歲鑑定考考不好,別灰心,十八歲鑑定考再接再厲,全家搬回都心好宅!

最後喊口號的場面,更是羣情鼎沸:

“教育促成階級流動,母職萬歲!”

看似光芒萬丈的她,卻讓人感覺涼颼颼的。

最後,在電視節目裏,她說出了養育孩子的祕訣:

不用在意孩子開始的模樣,總有辦法把孩子變成理想的模樣;當然最重要的是,愛自己。

波瀾不驚的表情,真的讓人顫抖。

看這個故事時,我一直在想,如果媽媽真是一種職業,那到底評分標準是什麼呢?

無論如何,愛都不應該是被抹殺的指標吧。

所以這個這看起來一百分的媽媽,在我眼裏卻是一個零分媽媽。她看起來飽含深情的“母愛”背後,都是種種不能宣之於口的功利目的。

她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個愛無能的媽媽。

2‍、不被愛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憐?

《無聲告白》裏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孩子渴望找到自己,就像若娃問媽媽:“我不能就只做我自己嗎?”

但孩子很難擺脫父母的期待,無法割捨父母的愛和認同。

影片有一段,當若娃知道媽媽讓自己僞裝過動症的真實目的後,傷心地離開了家,來到了一個“避難所”。

在這個神奇的“世外桃源”裏,聚集了很多被拋棄的孩子;這5個故事裏的孩子,都出現在這裏了。

在這裏,每個孩子都盡情施展自己的天賦,做自己擅長的事。

但若娃短暫逗留後,還是選擇回到了媽媽身邊。

比起做自己,她更希望讓媽媽開心

沒有媽媽的愛,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會什麼?

回到家時,她懇求媽媽給她梳頭髮,懇求媽媽再輔導她作業。

她希望媽媽還能愛她,不要放棄她。

她絕望地問媽媽:“你愛我嗎?

媽媽反問:“你呢?”

若娃說“:愛”。

媽媽說:“那就夠了”。

即使媽媽不愛她是事實,她還是深愛着媽媽。

在被送去銷燬的路上,她還是流淚隔空對媽媽說“謝謝”。

都說孩子是媽媽的軟肋,其實媽媽纔是孩子的軟肋吧。

母親有塑造孩子的力量,就像握着一把劍,可以爲孩子披荊斬棘;也可以刺向孩子,讓孩子無力反抗

但劍在我們手上,我們就可以隨意揮舞嗎?

我們大概忘了,孩子不僅是我們的孩子,還是他們自己 !

影片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爲覺得它就像一面鏡子,在喚醒每一個爲人父母者。

讓我們去思考,身爲父母,怎麼要怎麼恰到好處地愛孩子。

並不是說不用在意孩子的成績,而是要打破我們“唯有讀書高”的單一教育觀,尊重孩子的興趣所在;不是說任由孩子隨心地生活,而是在我們的期待和孩子的願望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引導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比起功成名就,我更希望孩子,能平安健康地快樂生活。

●  丹媽碎碎念  ●

爲避免大家誤會,先說明下,這部影片我絕對不是來黑媽媽們的,相反,它提醒我們的是,作爲媽媽,應該始終堅守自己的價值。在成爲媽媽前,先成爲自己;在成爲媽媽後,也不要放棄自己。

看這部劇時,我也在想一個問題:身爲父母,我們爲什麼會那麼肆無忌憚地去傷害孩子,去苛求孩子?

前不久,看到林宥嘉孩子出生時他發的微博:

讓我想起了叮噹剛出生時的情形:醫生也是一根根數着他的手指腳趾,我莫名其妙地淚流滿面,那一刻,我感恩於他的健康,也感動於他的平凡。

“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就好”,是所有父母最初對孩子的期待,

爲什麼走着走着,就覺得又要成績好,又要有出息……

身爲父母,我們在遇到親子衝突或育兒困難時,真的要想想當初:我們到底是爲什麼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不忘初心,真的好難好難,但真的很重要,很重要。

丹媽往期推薦

  關於閱讀

千萬別讓繪本變成虐待孩子的工具

親子共讀一定要看的四點方法

如果用繪本來做早教?

選好繪本的4個關鍵點

關於美術/音樂

這纔是0-8歲孩子學畫畫的正確方式

最適合2-12歲的創意美術書

90%的家長都不知道的音樂啓蒙

孩子童年只需這6種音樂

0-15歲各年齡段書單,請在後臺回覆書單

你好,我是丹媽

童書編輯,童書推廣人

分享提升孩子幸福感的精神食糧

童書 / 電影 / 英語啓蒙 / 藝術啓蒙

後臺回覆見面禮

免費送你一本育兒祕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