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可見,調研是在現象中找規律、在羣衆中汲取智慧、爲解決問題找辦法,而不是情況沒摸清、問題沒找準,就隨性地指導、“拍腦袋”決策。原標題:紀檢監察報:個別同志基層調研,情況沒摸清就開始指導。

原標題:紀檢監察報:個別同志基層調研,情況沒摸清就開始指導

來源:陳軍/中國紀檢監察報

有地方領導到基層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到了村上就開會,會上就提出了指導意見:“要家家戶戶門前有流水、屋後有稻田,農藥化肥不得進村。”願景很好,但因爲沒有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也沒有落細落小切實可行的措施,落不到實處。

對於調研與指導的關係,有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調研不是指導,調查研究當側重於瞭解情況,向羣衆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然而有個別同志到基層調研,放不下架子,情況沒摸清、問題沒把準,就開始大談指導意見。”調研是爲決策指導做準備的,如果沒充分地調查研究就指導指示,無疑是本末倒置。

現實中,調研與指導錯位的情況並不少見。比如,有的下基層調研不是去找答案,並不留心座談會上基層同志發言時講了些啥,而是帶着答案去印證自己決策的“正確性”;有的不接地氣、不明實情,對基層工作眼中只看到不足,沒有向基層羣衆汲取智慧的虛心和耐心,一開口就是“你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有的好大喜功,搞政績工程,不顧本地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外地經驗,造成“拍腦袋”決策,留下“爛尾工程”“後遺症”;有的在調研中放不下“身份感”,不搞層層陪同就感覺沒有調研的架勢,追求“隆重熱烈”“賓主皆歡”,把調研當成表演,有腳本、有經典路線、有“會說話”的羣衆演員,結果官僚主義做派與形式主義應對一拍即合。

如果調研是主觀的、虛妄的、高高在上的,決策指導就會是空洞的、失當的、脫離實際的。不充分、不深入、不科學的調研,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不僅摸不清情況、找不準問題、把不準規律,甚至還會出現“瞎指揮”“亂指導”等問題,影響實際工作。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毛澤東同志曾反覆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把調查研究作爲“決定政策的基礎”。他曾說:“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他認爲做調查研究工作,“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由此可見,調研是在現象中找規律、在羣衆中汲取智慧、爲解決問題找辦法,而不是情況沒摸清、問題沒找準,就隨性地指導、“拍腦袋”決策。

腳下有泥,心中才有底。憑感覺、聽人說、隔牆聽、面上看、牽着走,是掌握不了真實情況的。調研如果不能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就難以掌握第一手資料。1961年,陳雲同志提出的“私養母豬比公養好”的結論,就是他在家鄉青浦縣的小蒸公社進行調查,發現“公養豬的飼養員缺乏工作積極性,餵豬時將食盆隨手一放,羣豬便一哄而起,蜂擁而上”,最後經過全面地考察、反覆地探討和深入細緻地比較之後,才得出的。大量工作實踐證明,想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就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到實踐中去,到羣衆中去。

有什麼樣的調研,就有什麼樣的決策。作爲上級機關、領導幹部,在開展調研時,當思考如何有效進行調研、正確處理好調研與指導的關係,讓調研真正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