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乱世的清末文人刘鹗,以一个浪迹江湖、救人疾苦、行侠仗义、淡泊名利的走方郎中铁英、别号“老残”的视角,跟随他的足迹和游历,创作了一部世界级的文学名著《老残游记》,向我们展示了清末山东一带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和人世百态。《老残游记》所展现出作者的笔力和文学造诣绝不在《红楼梦》之下,因为其中的人物、景物描写堪称经典,作为我们课外阅读学习的“教科书”也不为过。今天就为大家选取人物描写部分以作考究,看笔者所言是否确当。

先看第二回,老残慕名来到历山脚下明湖居戏园子听戏,戏台上先是“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我就纳闷刘鹗怎么想出来的,形容一个人的脸竟能联想到晒干的橘子皮?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观察力和语言的诙谐!

接着写的是黑妞,“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给人的印象是穿的朴素,人很朴实,没有大角的高傲,但是接下来的动作、声音描写让人为之惊叹:“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觉得这样的人物描写很好了吗?不是,这还只是开胃小菜,抛砖引玉,因为真正的角——白妞王小玉马上要出场了,最精彩的节目要上演,最精彩的描写也将要呈现出来:“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这是一段非常自然连贯、酣畅淋漓的描写,不过到这里作者还是做铺垫,我好像插不上话,但必须说,惊喜就在后面:“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眼神写的神乎其神,还不算,还有更抓心的——声音,都说了慕名来看的是人,听的是戏了吗!听戏的感觉怎么样呢?“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作者还不忘从侧面——观众的角度来烘托一下当时的气氛:“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更有人议论,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太嫌少,要“三月”不绝!刘鹗的这一回小说,完全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我们初中生作文课的阅读教材,学习借鉴。

当然好的段句不止这一回里,再看第九回里写玙姑的出场:“见那女子又换了一件淡绿印花布棉祆,青布大脚裤子,愈显得眉似春山,眼如秋水;两腮浓厚,如帛裹朱,从白里隐隐透出红来,不似时下南北的打扮,用那胭脂涂得同猴子屁股一般;口颊之间若带喜笑,眉眼之际又颇似振矜,真令人又爱又敬。”你需要慢慢去体会她的与众不同的美,娴静、智慧,还有点傲娇!

第十回中有一段也很精彩不同,用语不俗:“却看那扈姑,丰颊长眉,眼如银杏,口辅双涡,唇红齿白,于艳丽之中,有股英俊之气;那胜姑幽秀俊俏,眉目清爽。”

当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老残游记》里这些文字语言与写作手法之后,我想,我们的阅读水平和作文能力都会有一个极大的提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