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延禧攻略》在歷史常識、道具、化妝甚至配色方面,都是我國宮鬥劇的一大飛躍,但其實也有不少網友吐槽,問劇中人的咬脣妝是什麼鬼。

  前兩天重讀了一套詞集——《花間集》,發現古代美女的妝譜都留在了這部詞集裏!

  擇日不如撞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梳理下真實的古代化妝常識吧。

  說起《花間集》很多喜歡古詩詞的朋友都不陌生,《甄嬛傳》的主題曲用的就是《花間集》首篇溫庭筠的《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

  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上闕第一句描寫女子頭上斑斕的首飾,第二句是對髮型和臉龐的刻畫,第三句是描眉,第四句弄妝。下闕是女子攬鏡自顧及對服裝服飾的刻畫。

  作爲“花間詞”的代表作,這首香閨詞卻對中國後世詞作影響深遠,它使得中國詞開始兼具文學及美學的價值。

  重點是,我們也可從中一窺中國古代女子到底是怎樣化妝的。

  

  《女史箴圖》 顧愷之

  今天優雅精緻的女孩子們日常化妝可能要超過一個小時,但在古代,除了喫飯睡覺上廁所,女子們全天大部分時間幾乎都要用在化妝上了。

  從底妝,脣妝,眉毛,腮紅乃至髮型,她們每一樣都精益求精。

  

  一、面妝

  面妝,其實就是今天的粉底,遮瑕、修容等。

  不過,在古代,女子面妝還要更細緻些,除敷粉外,還有額妝、頰妝,甚至還有頰側妝。

  《花間集》中,就有這些面妝的描寫:

  《更漏子》

  “金雀釵,紅粉面,花裏暫時相見。”

  《女冠子》

  “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玉樓春》

  “愁倚錦屏低雪面,淚滴繡羅金縷線。”

  能看出,面妝最典型的有紅粉面,桃花面和雪面。

  面妝的步驟又分爲敷粉、施朱兩大步。面妝先要敷粉,過去的粉底大概兩種,粉、白。

  如“紅粉面”“桃花面”都是粉紅系,“雪面”則是粉白系。粉底注重白裏透紅,以白爲美(古時作爲脫離體力勞動的標誌),腮紅也是必須的,臉頰施朱(多用胭脂)使面色紅潤,今天我們也會用腮紅提氣色。

  詞裏描寫出的是無比優雅精緻的妝容,但現實總是哪裏看起來怪怪的?……

  雪面會讓我們想起日本的藝伎,一些日本戰國時代的影視劇裏,貴族婦人多是雪面的妝容,有人說這纔是真實的大唐遺韻。

  但從《花間集》詞句的描寫中,我們更願意相信另一種說法:日本人當年舶來大唐化妝術的時候,因種種原因,變成了粗糙的山寨化妝術,於是……

  

  

  日本藝妓妝

  絕不相信“愁倚錦屏低雪面”形容的是這種意境

  至於施朱,一不小心也會變成這樣:

  

  其實在一些古典繪畫裏,可以窺見唐代美女的面妝樣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講究和複雜,額頭、鼻子、雙頰、下顎都是分開使用粉底。

  

  唐 佚名 《宮樂圖》

  二、額妝

  額妝在今天雖然已經不太用了,但仍有遺風,例如額頭上的紅點點是多少人不願面對的往事。

  

  古代的額妝遠比這個誇張。

  《花間集》裏就有數處關於額妝的描寫:

  《南歌子》

  “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

  《菩薩蠻》

  “蕊黃無限當山額”

  《南歌子》

  “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

  《酒泉子》

  “鳳釵低嫋翠鬟上,落梅妝。”

  這裏的“落梅妝”,是指梅花妝。

  這是史上記載的最早的額妝,據說南朝的壽陽公主午休時,一朵梅花落在了公主額上,宮女們覺得很美,爭相模仿,都剪梅花貼額上,額妝就此誕生,那時候叫“花鈿”。

  

  影視劇中典型的梅花妝

  梅花妝流行了幾百年,發展到後來,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梅花了,各種造型被髮明出來,似乎連風景畫都畫上了……

  

  古代部分額妝圖案

  據《花間集》裏的描述。五代似乎流行一種黃色調爲主的圖案裝飾,稱爲額黃。

  

  唐 佚名 《仕女圖》

  三、頰妝

  頰妝有斜紅(頰側妝),有面靨。

  靨是酒窩,有酒窩當然美,沒酒窩就化妝補出來,於是我們就能看到各種靨妝……

  

  《菩薩蠻》

  “繡衫遮笑靨,菸草粘飛蝶。”

  《歸國遙》

  “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

  《山花子》

  “星靨笑偎霞臉畔,蹙金開襜襯銀泥。”

  《虞美人》

  “遲遲少轉腰身嫋,翠靨眉心小。”

  《浣溪沙》

  “膩粉半粘金靨子,殘香猶暖繡熏籠。”

  金黃色的是金靨,翠色的是翠靨,靨妝的形狀也不限於圓點,有各種形狀,形如錢幣稱爲錢點,形如杏子,稱爲杏靨,各種花卉稱爲花靨,如星星,稱爲星靨……

  

  陶俑中可以明顯看到的靨妝

  四、眉妝

  在女子妝容上,對眉毛化妝的歷史可能是最悠久的,同時,在詩詞等文學作品中的展現也最多,這可能源於眉離眼最近。

  早在詩經時代就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詩句。

  到了《紅樓夢》裏,黛玉之“黛”就是一種畫眉的天然石頭。

  而黛玉的“罥煙眉”也引起過讀者們的無線遐想。

  

  但上圖中這“眉”更像“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蛾眉,而不是罥煙眉,這種造型實在無法展現如輕煙般的那種形態。

  蛾眉開始是形容眉如蠶蛾觸角,細而長。

  後來演變成了蛾眉妝,開始僅僅是描眉,後來修剪,再後來,古代的美女們徹底放飛自我,把眉毛剃掉,重新畫上,而畫的形狀也不僅僅侷限於蠶蛾觸鬚的形狀。

  任何時代都不缺乏引領時尚的人,美,是沒有極限的。

  比如到了盛唐,蛾眉變成了這樣:

  

  唐 周肪 簪花仕女圖

  《花間集》裏有多達87處關於眉的刻畫:

  相見稀,相憶久,眉淺淡煙如柳。

  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一雙愁黛遠山眉,不忍更思惟。

  閒抱琵琶尋舊曲,遠山眉黛綠。

  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除了蛾眉,因爲形狀而命名的眉毛還有鴛鴦眉、小山眉、月眉、分梢眉……

  此外,對形狀和顏色的分類也有很多種,除黑色外,有青煙色、淺灰色、翠色、綠色……(長知識了啊有沒有!)

  

  按現代學者考證出來的眉妝款式,平均30年就會誕生一種新的流行款。

  《花間集》裏還有一句:何處有相知,羨他初畫眉。

  這讓人想起《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給趙敏畫眉的橋段。

  而這樁浪漫事,最初確是漢代張敞與妻子的故事。後來男子爲女子畫眉,也成爲恩愛的象徵。

  五、脣妝

  中國古詞裏有個名氣很大的詞牌叫《點絳脣》,蘇軾、秦觀、李清照、陸游、姜夔乃至納蘭容若都填過。

  點絳脣的意思就是塗紅脣。

  

  唐 佚名 《仕女圖》

  《花間集》裏對脣的描寫也很動人:

  《江城子》

  朱脣未動,先覺口脂香。

  《山花子》

  幾度試香纖手暖,一回嘗酒絳脣光。

  《女冠子》

  不語檀心一點,小山妝。

  在古代,口紅有兩種主要原料,一是胭脂,一是硃砂。

  胭脂也可當腮紅用。

  

  我們經常看到影視劇里美女們拿張紅紙用嘴抿一下,非常優雅地就塗了口紅,其實在過去這是一種“貧民窟女孩”的做法。

  至少在唐代,無論是口紅的配製還是用法,那種講究的程度都令今天的我們瞠目結舌,完全可以秒殺今天的聖羅蘭、迪奧、阿瑪尼等大牌。

  唐代的口紅、胭脂,常用蜂蠟爲脂,紅色的顏料來源於一種叫紫草的植物,加上其他有機配料反覆研製,形成各種程度的“紅”。

  古時候的口紅講究的是色澤和香味,所謂“朱脣未動,先覺口脂香”,因是脣上所用,絕對無害,可能還有點甜。

  所以《紅樓夢》裏寶玉把胭脂膏子當辣條喫也就可以理解了。

  用法上,古代的美女們塗脣不太在意脣膏顏色多寡的選擇,而在於造型,也就是說口紅的意義是爲了改變脣的造型,所謂櫻桃小口,口以小爲美。

  

  還有人研究了不同時代的脣妝特徵:

  

  按照這個考證研究,想必《延禧攻略》裏魏瓔珞的脣應該是這樣的——

  

  六、髮型

  現代女性對頭髮的捯飭跟中國古代女子比起來也顯得過於粗糙,雖然她們不能燙髮和染髮,但盤發的技巧和款式卻讓現代人歎爲觀止。

  《花間集》關於髮式的記載不少:

  鬢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

  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

  古人把頭髮盤起來通稱“髻”,要讓髮髻有造型,就需要東西固定,這就是誕生了最早的首飾——髮簪,兩股或兩股以上髮簪合成的叫釵,不同形狀的釵可以綰成不同形狀的髮髻。

  

  古代常見的幾種髮型

  釵的製作材料包括:金、銀、銅、玉、石、蚌、珍珠、木、象牙、牛角、玳瑁……樣式從花鳥蟲魚到飛禽走獸更是無所不包。

  在過去一件普通首飾價值等同於一個普通人家的全年開銷是很正常的。

  古代女子被稱爲“裙釵”,也可見釵的重要性。

  釵與其它首飾不同在於,造型上的巧奪天工要基於盤發款式的需求,注重美與功能的結合。這就使它比其它首飾更加的講究和精緻。

  所以古代的定情物不是戒指,而是簪子。

  在古代,一個女子的社會地位,看頭,就知道了。

  

  《花間集》超過150篇的作品中提到關於髮型和首飾的描述。

  玉釵斜簪雲鬟髻,裙上金縷鳳。(釵與發)

  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釵與發)

  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釵)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釵)

  ……

  千百年來,《花間集》都被稱爲最美詞集。

  作爲中國詞史上的里程碑,《花間集》給我們提供的並不僅僅是“美妝小百科”,其實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精緻生活的追求。

  在一天的疲憊忙碌後,被一句美好的詞治癒,這恐怕是被生活折磨到頹喪的你我,當下最最需要的犒勞。

  今天的美妝課程就到此結束啦,你學會了沒?

  —THE END—

  MORE 灼見熱文

  “我退出了28個微信羣聊”

  少年強則國強!清華00後半夜冒雨徒步4個半小時,20公里拉練全記錄!

  看完《如懿傳》才明白逆風翻盤的女人靠的是這幾點

  窮養富養,都不如孩子有教養

  他是29歲的追風少年:用最快的速度站在亞洲之巔,用最慢的速度深愛着一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