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忌日。據悉,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他的遺體曾經數次改殮易棺——所謂“殮”,是指逝者的遺體穿衣入棺。若將每次易棺算作一殮,孫中山的遺體應爲“六殮四棺”。許多關於遺體的傳說真假參半,給後人留下不少難解的謎團。

抬靈槓夫分三班每班64人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孫中山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治喪處決定將孫中山的遺體暫厝北京西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的石龕內,再按照先生遺願,待南京陵園建成後再正式安葬。

1929年1月,專門負責孫中山遺體安葬的“奉安委員會”成立,由蔣介石任主席委員,孔祥熙爲辦公室總幹事,下設總務、財務等各組。(據《辭海》所釋:君父下葬,稱爲“奉安”,孫中山被尊爲“國父”,其遺體安葬賦以“奉安”之禮)最終,奉安委員會將“奉安”的時間定爲1929年6月1日。

北平距南京上千公里,這般遙遠的路途,如何安全穩妥地運送孫中山的靈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奉安委員會根據不同路段的具體情況,安排了不同的運輸方式和相應的運輸工具。迎櫬專員辦事處選定專營“紅白喜事”的西長安街日升槓房,僱用槓夫共分3班,每班除64名槓夫外,還有撥旗夫、拉幌夫、以及負責遺像亭的伕役等等,總人數爲283名,一律着藍白兩色的統一服裝。在整個移靈“奉安”過程以及南下途中每一次更換交通工具、直至最後將孫中山的棺槨安放入墓,均由他們負責。

6月1日是正式的“奉安日”,上午9時,靈車抵達中山陵石級前的廣場。由槓夫將靈櫬移入靈輿,起槓上行。至祭堂前的平臺後換用小槓,將靈櫬移入祭堂。在那裏,舉行了奉安典禮。禮畢,仍由槓夫將靈櫬移入墓室安放。隨後,參加奉安典禮的全體人員最後入墓瞻仰;接着,宋慶齡率孫科夫婦等家屬親手關閉墓室大門。

至此,這場規模宏大的“奉安大典”終於宣告結束。

棄用從蘇聯定製的水晶棺

“奉安大典”雖曾留下十分詳盡的歷史資料,但也難免遺有漏缺。在自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暫厝碧雲寺到1929年奉安大典這四年多時間裏,有許多關於遺體的傳說真假參半,給後人留下不少難解的謎團。

孫中山逝世的當天,遺體便被送往協和醫院,進行病理解剖並予以防腐處理。手術於3月15日完畢,上午10時舉行“小殮”,按照民國禮制,身着大禮服、頭戴禮帽、足穿皮靴,然後移入棺內。

孫中山生前曾經說過,自己逝世後,希望能像蘇聯領袖列寧那樣,保留遺體供民衆瞻仰。因此,在他病故的第二天,國民黨便與蘇聯政府聯繫,定製安葬列寧時使用的那種“水晶棺”。但“水晶棺”的製作運輸尚需時日,只好暫時使用協和醫院舊存的一具美式棺木。這具棺木用美國上等沉香木製作,上面有玻璃隔層,可以瞻仰孫中山遺容。這是“第一殮”、“第一棺”。

3月下旬,蘇聯政府用火車將“水晶棺”運來中國,但最終未能使用。曾有傳言說,“水晶棺”在運輸中產生破損,以致不能使用。也有人說,“水晶棺”的尺寸對於孫中山遺體而言顯得短小了一些,所以沒能使用。

其實,“水晶棺”最終未用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專家認爲它僅適用於氣候寒冷乾燥的北方,而若在炎熱潮溼的中國南方,遺體最多隻能保存20年;其二,此時已經發現,由於初期的防腐處理不夠理想,孫中山遺體的皮膚開始變黑,不可能按照所希望的那樣長期保存原先的狀態了,使用“水晶棺”已無意義,只能改爲土葬。

“水晶棺”儘管未用,仍應算作“第二棺”。

孫中山靈櫬按原定時間於4月2日移往碧雲寺,放入金剛寶座塔的石龕內。同時,又由協和醫院另外製作中式新棺。4月5日清明節,有關人員打開美式沉香木棺,將孫中山的遺體用中式新棺重新裝殮。

這具棺槨爲楠木材質,內壁用耐腐蝕的鋁材製作,棺內滿盛福爾馬林藥水,浸沒遺體,以達到防腐的目的。棺槨上部裝有玻璃蓋罩,以便觀察內部情況,其上再覆蓋楠木棺蓋。裝殮完畢後,重新放回石龕內。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二殮”,中式楠木棺爲“第三棺”。

傳張作霖曾欲焚屍破風水

接下來的故事極爲驚險曲折,而且迷霧重重。

那段時間,中國正在經歷持續不斷的戰亂,北京西山一帶治安不好,常有散兵滋事搗亂。此外,有傳言說張作霖、張宗昌認爲孫中山停靈的地方風水好,以致北伐軍連打勝仗,因此只有焚屍方能破解。守靈人員得知消息,緊張萬分。

據當時擔任守靈負責人的李榮事後回憶,他曾前往協和醫院向院長劉瑞恆求助,打算把孫中山的靈櫬轉移到協和醫院保存,劉瑞恆認爲不妥而沒有答應。李榮只好請劉瑞恆開列防腐藥水名稱,自己前往德國藥行購買,同時將存放在中法中學的那具沉香木美式棺(即前面所說的“第一棺”)運回西山。

1927年11月25日深夜(實際是26日凌晨)2時半,守靈人員祕密地將孫中山的遺體從楠木棺(即“第三棺”)移入美式棺(即“第一棺”),用棉花葯水包裹防腐,藏到碧雲寺內東側水泉院的山洞內,以防不測。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三殮”。

1928年初夏,張作霖敗退東北,於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7日,守靈人員將孫中山遺體重新移回楠木棺(即“第三棺”)。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四殮”。

如果仔細琢磨,這段“史實”似乎有許多疑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福爾馬林保存遺體,不僅需要特殊材質的容器,還得由專業醫務人員配置操作纔行。這樣的工作,是軍人出身的守靈人員所難以完成的。更不必說“用棉花葯水包裹防腐”了——如此處理方式,遺體難免會接觸空氣,怎能保持原樣?

“移靈”一說,或許是守靈衛士無奈之中想出的計策:故意散佈傳言,讓人以爲孫中山的遺體已經不在碧雲寺了,以此轉移視線。當然,這些只是推測。畢竟時隔80多年,歷史的真相難免益顯模糊了。

遺體最終被移入美式銅棺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開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時,孫中山的兒子孫科與協和醫院的史蒂芬醫生來到碧雲寺,在守靈人員協助下,將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內的防腐液放淨(有關資料記爲“保護油”,這一細節表明,孫中山的遺體是浸在棺中的防腐液即“保護油”裏的),史蒂芬將遺體揩淨後用白色繃帶包裹周身,然後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暫時重新放回石龕之內。這是“第五殮”。

22日晨7時,迎櫬專員指揮守靈衛士將靈櫬移到金剛寶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覺殿。8時許,宋慶齡等人趕到,由史蒂芬醫生及助手、護士將遺體以白綢裹縛,併爲孫中山理髮、更衣。原來是準備穿中山裝的——這是最恰當的方案,但醫生比較有經驗,說人的遺體長度比生前要縮短好多,中山裝需要身架雄偉,並不適用。所以,最終是仿照回教葬禮的方式,內裹白綾、外着長袍馬褂。

更衣完畢,在宋慶齡等家屬的守視下,由孫科等人將遺體移入另一具新棺—— 特製的美式銅棺。這具棺槨是1925年決定將孫中山土葬之後,治喪處特地向美國訂購的,早在1925年8月便已運抵上海,存放在香山路孫中山故居內;1927年5月轉運至南京;1928年12月運抵北平。此爲孫中山遺體的“第六殮”、“第四棺”。

11天后,這具承載孫中山遺體的銅棺安置於南京中山陵。

四具棺槨的最終歸屬

孫中山所換下的衣物置於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內,依然存在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的石龕內,作爲“孫中山先生衣冠塚”,供後人瞻仰。而奉安時停靈的普明妙覺殿則闢爲“總理紀念堂”,1956年以後改爲“孫中山紀念堂”,那具蘇制“水晶棺”(即“第二棺”)便存放在紀念堂內。

如此,孫中山使用過的四具棺槨中,三具已有歸處,惟有那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卻似乎不明去向。據有關資料說,1929年7月,曾特地在紫金山麓的小茅山萬福寺設立了一個“奉安紀念館”,展出與奉安大典有關的文物及各界贈送的禮品,那具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也陳列其中。但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紀念館被徹底破壞,所有物品全然流失而不知下落,其中也包括那“第一棺”。

不過,多年以後,居然出現了一絲線索。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於1961年去世。他的長子梅葆琛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提到:“國務院派專人陪同我到寬街附近的一處棺木經營處,經管理人員介紹,有一口茵沉木的棺木是當初爲孫中山先生準備的,後來蘇聯派人送來了水晶棺,就沒有用上,一直存放至今,上級指示任何人不能隨便使用。現在得到周總理的親自批示,給梅院長安息之用。”

文中的“茵沉木”也許是“陰沉木”之誤,與“沉香木”顯然有很大區別。當然,這些細節差異無關緊要,如果梅葆琛的敘述屬實,那孫中山的“第一棺”也算適得其主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