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到急重型再障,如不及時治療或僅採用一般性治療多數生存期短暫。在患病治療的同時,患者家屬們也很關心疾病的源頭,究竟爲什麼原因所致?醫學臨牀上對此不肯定明確,但已經指出此病與氯黴素、磺胺類藥物接觸有很大的關聯。

盲目服藥,會讓你“惹上”再生障礙性貧血

藥物是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常見的發病及誘發因素,一般來說可衍生分爲兩大類:

一、與藥物的劑量有關

主要與所服用的藥物劑量有關,也就是關乎到藥物毒性作用,達到一定劑量就會引起骨髓內抑制情況,這在所有用藥的人均會出現。但一般是可逆的,在調整藥量或是停藥可以緩解恢復(不包括服藥時間過長者)。如各種抗腫瘤藥如柔紅黴素、環磷酰胺、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

二、與個體敏感性有關

這一類主要與藥物劑量無多大的關係,主與服藥者的個體敏感性有關,用藥的人中僅個別患者會發生造血障礙,而有一部分患者不會發生血細胞異常情況。多爲藥物的過敏反應,常導致持續性再障,屬於病理性病態表現。這類藥物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氯黴素類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如氨基比林、保泰松)、磺胺類藥物、抗甲狀腺藥(如他巴唑、甲亢平)、抗結核藥(如異煙肼)、驅蟲藥、殺蟲藥等。

如上所列藥物,大多醫學者表示臨牀上會診常見到使用氯黴素、抗甲狀腺藥或抗結核藥後出現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存在服藥史)。其中特別值得提出氯黴素是藥物引起再障中最多見的病因,這與這種藥物的濫用有關。據國內調查,半年內有用氯黴素者發生再障的危險性爲對照組的33倍。

Ps:其中,不按醫囑服藥、自行購買濫用相關藥物或在必要用藥時不按時監測血常規則風險更大。

因此,儘量避免使用可能影響造血系統的“氯黴素、磺胺”等藥物,可以大大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患病的幾率。絕對不要在未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自行購買服用相關藥物。服用可能引起再障的藥物時,需定期複查血常規,必要時停藥!

而對於已然確診爲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無論是慢還是急性,都需要儘量避免服用以上所列舉到的藥物,對於必要服藥時,需要通過醫生的醫囑建議。

病友會微信公衆號:xuf12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