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8日電 爲大力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推動古琴和書法的普及發展,廣西八雅禪心坊文化藝術推廣機構於6月7日在南寧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古琴與書法文化講座、展演及現場體驗活動。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文鋒老師,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廣西收藏家協會會員吳爲老師蒞臨現場,爲現場學生及嘉賓傳授古琴與書法文化講座、展演,同時開展了古琴與書法體驗活動。

2019南寧博物館端午節主題活動啓幕 黎 堅 攝影

6月8日電 爲大力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推動古琴和書法的普及發展,廣西八雅禪心坊文化藝術推廣機構於6月7日在南寧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古琴與書法文化講座、展演及現場體驗活動。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文鋒老師,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廣西收藏家協會會員吳爲老師蒞臨現場,爲現場學生及嘉賓傳授古琴與書法文化講座、展演,同時開展了古琴與書法體驗活動。

活動現場,吳爲甘文鋒等兩位老師分別對古琴的歷史典故、古琴的形制與斫制、古琴的音色、古琴演奏指法、古琴音樂審美、古琴與詩詞、古琴與修身養性,以及文字的歷史、書法的演變、書法的筆墨意趣、書法的審美、書法作品欣賞等進行了詳細介紹。

古琴與書法文化講座、展演及現場體驗活動在南寧市博物館舉辦 胡瑞峯 攝影

據介紹,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爲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當前,隨着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我國文化遺產傳承環境不容樂觀,很多文化遺產瀕臨失傳的境地。爲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爲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古琴和書法藝術分別在2003年和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爲“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爲保護和推動古琴和書法藝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必修之“四藝”,古琴音樂是流動的書法,書法是凝固的古琴音樂,古琴和書法一脈相承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古人常說,“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和“君子以琴書自娛”,意思是讀書人必須讀聖賢書、寫好字、撫好琴。通過古琴和書法修煉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陶冶思想情操,從而達到君子的標準。

2019南寧博物館端午節主題活動現場 胡瑞峯 攝影

據瞭解,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文鋒老師,1990年9月至1991年7月就讀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生班(脫產)。始承二王脈絡、主攻草書,以豪邁雄強爲基調,追求整幅作品之大氣象大格局。出版《甘文鋒書法作品集》,中央電視臺、廣西電視臺、《書法導報》、《廣西日報》、百度新聞、搜狐新聞、今日頭條等曾有專題報導。作品分別獲得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二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電視書法大獎賽現場決賽優秀獎(行草組7強)、紀念傅山誕辰400週年書法大獎賽金獎、首屆翁同龢獎、二屆林散之獎、書法風雲榜最具潛力獎 以及全國首屆草書展提名獎,全國第八屆、第九屆書法展等。

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廣西收藏家協會會員吳爲老師,自幼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刻苦研習傳統禮樂、書法、國學文化知識。致力於弘揚推廣中華傳統“琴棋書畫、詩香花茶”八雅文化藝術。古琴師從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嶺南派古琴大師--區君虹、區宏山父子。繼承了嶺南古琴“古樸剛健、爽朗明快”門風,多次參加廣州市政府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紀念演出活動,多次參與組織策劃、演出由廣西電臺、南寧電視臺、南寧孔廟主辦的“中國傳統文化展演”活動。

古琴與書法文化講座、展演及現場體驗活動在南寧市博物館舉辦 胡瑞峯 攝影

近年來,吳爲先生先後參加了由“中國琴會”主辦的全國古琴師資班培訓班,中國音樂學院古琴師資培訓班。得到了國家級古琴“非遺“代表傳承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古琴演奏家--趙家珍以及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古琴演奏家--戴曉蓮老師的教導,同時還得到了中國第一位古琴博士、新加坡籍古琴演奏級--紀志羣老師的悉心教導,受益匪淺,感悟頗深。

活動中,八雅禪心坊的老師用古琴演奏了耳熟能詳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古琴和茉莉花的相會,清麗優雅、暗香綿長,讓在場觀衆感受到古琴的優雅韻味。《茉莉花》一曲曾在北京奧運會、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上唱響。

隨後,《臥龍吟》(古琴與太極劍聯合表演)、《黃鶯吟》、《流水》等琴曲演奏相繼奏響,琴曲時而沉吟幽思,時而高亢激揚,優雅韻味的古琴聲讓在場觀衆如癡如醉,恍若穿梭時空。

2019南寧博物館端午節主題活動現場嘉賓 黎 堅 攝影

甘文鋒老師介紹說:書法用墨中講究“濃淡枯溼,錯落有致”,古琴音樂講究“輕重急徐,抑揚同工之妙,頓挫”,兩者在藝術的創造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吳爲老師介紹說:“中國的書畫是凝固的音樂,中國的音樂是流動的書畫”,現場老師爲大家表演的《左琴右書之高山流水遇知音》,這個節目是首次公衆展演。琴曲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流水》,書法作品是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詩詞內容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吳爲老師還介紹說:中國人經常用“知音”比喻相知相交,情意深厚的好朋友。南寧博物館和八雅禪心坊也希望通過“左琴右書,高山流水遇知音”這個節目與各位朋友“結琴緣、同修心”,以琴會友,以書相交,成爲知音。

2019南寧博物館端午節主題活動啓幕 胡瑞峯 攝影

讓古琴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能參與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更好地宣傳推廣琴、書文化和“左琴右書”文人雅緻生活理念,廣西八雅禪心坊文化藝術推廣機構近年來致力於“琴棋書畫、詩香花茶”八雅文化走進校園,特別是古琴藝術融合了音樂、詩詞、漢服等元素,深受孩子和家長們的喜愛,目前,古琴藝術在南寧民主路小學、南師附小、衡陽路小學三所小學內已落地開花。(胡瑞峯、黎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