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青天老爺包希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部清代武俠小說《三俠五義》。書中與包公互爲死敵的正是當朝國丈、位極人臣的龐吉。他結黨營私、控制科考、剋扣賑糧、荼毒百姓,不僅錯殺二妾、嗜殺義士,還聯合黨羽作爲證並加害包拯,真可謂壞事做絕。

但學者還是給出了準確的說法,其實龐吉的真正原型,是溫成皇后(宋仁宗寵妃)的伯父——張堯佐。他早年被推舉參加進士考試,經選拔初爲憲州推官,曾在一次“商人暴死”的案件中,覆核處理讓蒙冤的人解脫。至此,被皇帝改任大理寺丞、汜水縣知縣等職。

在後來的仕途也較爲順利,在任殿中丞、犀浦知縣時,治理有方使得當地訴訟減少。任開州知州後,回京被授予判登聞鼓院。當然,也少不了文成皇后的幫助,張堯佐得以擔任開封推官,接着很快升任三司戶部判官,並一路高升給事中(加官端明殿學士)、三司使等職。

但是,歷史上的他的確被諫官包拯、陳昇之等彈劾。理由爲:“天下都認爲張堯佐主持大計,諸路苦於索求無厭,內帑受到藉助的煩擾,法制凋敝,實在是因爲張堯佐。”後被仁宗初改爲戶部侍郎,後任其爲羣牧制置使、景靈宮使等職,並賜其兩子進士出身。

然而事情並沒結束,在包拯的諫言和當朝御史中丞王舉正欲留百官廷議的情形下,仁宗不許王舉正的廷議,並以“從今起言事官上殿,要先有聖旨允許”予以回應。但是,張堯佐固有自知之明,當日辭去宣徽、景靈使,仁宗應允。

事實上,王舉正才更像是張堯佐真正的死敵,在張堯佐以宣徽使的身份任河陽通判期間,他曾三次奏議論。但最終,張還是被召回了京城,改鎮天平軍,逝後被追爲太師。這樣一來,龐太師的原型並非讓人恨之入骨,而只不過如元人脫脫所說“戀嫪恩寵,爲世所鄙”。

那麼,喜歡包拯和厭惡龐吉的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對張堯佐又有着怎樣不同的認知呢?究竟是誰將“龐太師”一步步黑化呢?帶着以上的疑問,興許定有獨到見解的你將評論留至下方待共同討論!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