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流量戰爭,將是社羣與社羣之間的流量戰爭。

什麼是社羣?社羣就是有共同屬性的人聚在一起的“部落”。這裏所說的共同屬性,可以是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目標等等。

“得社羣者得天下”,這句話已經被很多人反覆講過。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趨勢,那就是線上和線下的互融,我們稱之爲OMO(Online Merge Offline)

OMO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其實是難以想象的,PC時代的網絡終端,是被限制住的,因爲你只有坐到電腦桌前,才能連線上網。只有到了移動互聯時代,OMO纔有了真正實現的可能性;到了移動互聯時代,線上行爲才變得更加隨時隨地,人在線下真實場景中的真實行爲,也才能更爲全面地被投射到線上。

以前我們只提O2O。從O2O到OMO,其實是線上線下的進一步打通、融合。

基於線下場景去做社羣,會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上一期的“夢Sir說”,我們講過,要想打通線上線下的生態,必須把人從線上“還原”到線下,把線上社交“還原”成線下社交,逐步帶動整個生態的良性循環。

但具體怎麼做呢?聊起社羣運營,經常被提到的一個方法論是“新4C法則”,也就是在合適的場景下(Context),針對特定的社羣(Community),利用有傳播力的內容或者話題(Content),通過社羣網絡中人與人的連接(Connection)的裂變實現快速擴散與傳播,從而獲得有效的傳播和商業價值。

今天我們重點聊一聊場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7月1日剛剛內測上線的社羣社交APP“我鴿”,在場景運營方面,“我鴿”就做了很大膽也很有意思的嘗試。

首先,我鴿APP內置了四大場景,分別是職場、社區、校園、在圖。前三個都比較好理解,最後一個“在圖”其實是超越於其他三大場景之上的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爲“地圖之上”,也就是每個人都在地圖之上,都有一個座標。

場景,說白了就是特定的環境,關注的是用戶在物理位置上的集中、需求的集中、羣體的情緒及狀態的集中。基於特定的場景,再考慮相關因素的匹配,我們就可以識別出特定的社羣。

爲提高社羣成員之間鏈接彼此的效率和頻次,“我鴿”基於四大場景,還推出了“六同匹配”功能,也就是分別從“同夥”“同伴”“同行”“同學”“同鄉”“同齡”六個維度,爲用戶在特定場景下進行好友匹配,有效降低了陌生人社交的時間成本。

“我鴿”的這些創新點,值得做社羣運營的同學多多留意。這裏面有很多新的機會。場景是由人、地點、時間等多重維度界定出來的小世界,當時、當地、當人,每一個小世界連接到一起,就是無所不包的大世界。

只從線上看社羣,人是數據,是抽象的,是在網絡上跳動的比特;而基於線下的場景,你會發現人之爲人更加多樣化的屬性;換個角度,用OMO的思維看待社羣,你很可能會發現新大陸。

夢想未來,我就是未來。

夢Sir說,和你一起聊聊未來,下期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