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夥伴們

還記得今年5月

蘇州婦聯“聊聊我家這四十年”徵集活動嗎?

傳送門:

她印記•做一回家庭“史官”——蘇州市婦聯“聊聊我家這四十年”作品徵集活動

老照片“40年時光縮影”

微視頻“40年流動光陰”

“40年妙筆生花”徵文

今天我們展播的主題是“家鄉鉅變”

40年的時間

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馬路

如彩色綢帶裝點了城市和村莊

家鄉發生了多少天翻地覆的變化?

來吧,讓我們一起感受時間的力量!

新湖村的變化

橫涇街道新湖村村民生活照和生活區域

橫涇街道新湖漁民村生活

樂享晚年

全村拆遷後住城鄉一體化小區

太湖新城的變遷

家長裏短話幸福

不忘初心 不負芳華

梁豐社區 何海亞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

回首芳華四十年,是什麼串聯起豐盈的幸福生活,留給我們彌足珍貴的啓示?我的答案是“夢想”。

夢想是什麼?夢想是人生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個人成才之本,是企業發展之基,是港城崛起之魂,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之源。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港城楊舍人,出生在改革開放後80年代,深感自己幸運又幸福。幸運的是,出生在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有着得天獨厚的“陽光”滋養,享受着改革開放爲我們迎來的一個個“春天”;幸福的是,港城人民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負重奮進、砥礪前行,奮鬥開創美麗幸福的新港城!

回憶小學時,老師問我們:“同學們,你們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懵懂時期的我們開始“尋夢”,爭先恐後的回答,當醫生、教師、畫家、科學家……隨着年齡增長,夢想日益豐飽。翻開黃跡斑斑的中學筆記薄,摘錄了當時的勵志格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你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主人公保爾•柯查金啓迪我“立夢”——爲開創無怨人生而努力讀書!

光陰荏苒。一晃間,自己早已從“苦讀聖賢書”的年紀轉變爲踏實工作、相夫教子的中年階段。工作十年來,見證着公司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階段,企業的良性發展,行業的良好典範,這是一代代愛崗敬者堅定夢想、奮力追夢、團結拼搏創造的結晶。其實,行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魅力港城匠心獨具的夢想——“張家港精神”。身爲80後張家港人,親眼目睹了港城幾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62年建縣之初的沙洲縣,破敗貧窮被稱爲“蘇南的北大荒”;1992年1月秦振華任市委書記,第一次提出“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它是一面旗幟,帶領港城人民從貧窮走向了富強,幾十年飛速發展令世人矚目,獲得的獎章、榮譽不勝枚舉,成就了 “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金字招牌,這是“以民爲心”的不懈追夢圓夢歷程。

港城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更離不開黨堅定的“夢想”。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爲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奮鬥目標。一代代共產黨人爲追求理想自由而創造的光輝歲月,爲實現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付出了畢生努力。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理想信念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精神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我們精神就要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作爲一名青年黨員,更需以優秀共產黨員爲永恆標杆,以時代楷模爲精神指引,堅定理想信念、爭當時代先鋒,爲實現偉大“中國夢”奮鬥中堅力量。

走得再遠,不要忘記當初爲何而出發。立足新時代,回味改革開放四十年,每一種身份、每一個階段都當不忘初心,不負芳華。盡心栽培每一個“夢想”,讓遠方的引航燈塔照亮黑暗中的孤舟,迎來花開香滿園,和諧春風神州漫,龍騰盛世耀中華!

永豐村 徐維英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

(史據:位於永豐村路段的永鋼大道,爲海豐公路的二期工程,於1979年開工,路面寬5.5米,沙石子路面,1981年建成通公共汽車。1997年,由永聯村投資拓寬改建成14米的混凝土路面,公路兩旁建綠化帶。後在2007年拓寬改建成現在的不算綠化帶38米,雙向分離、來去8車道的瀝青柏油馬路。)

站在村口回家的路前,小文有點呆,路還在原來的那條路,同一個地方,可現在卻以另外一種形象展現在了自己的眼前。歲月就是那麼神奇,夢裏魂牽夢縈的風景在20年後突然以另外一種嶄新且更加美好的形象呈現在她眼前時,就像記憶中忘不掉的一碗麪突然換成了店家贈送的一碗餛飩,讓她意外並帶着一絲不知所措的興奮。

舉起右手,在掌端靠近腕口的地方,仔細的瞧,能看出一個淺淺的疤痕,在遠離家鄉的歲月裏,工作的繁忙、新的生活經歷已經將記憶中的許多往事慢慢淡化,可這道疤痕卻時刻提醒着她,讓小文的記憶時刻的保持清晰。那是她上初中的第一年,每天都是騎着28寸的“大永久”經過這條路,到10裏外的鎮中學上學,那時路上剛剛鋪上了石子,大石子,走在上面咯的腳疼的那種。騎了不遠就跌了下來,石子穿透褲子磨破了膝蓋,嵌入了手掌,到醫院縫了2針才了事,好了後就留下了這個永久的疤痕,不痛了,卻能時時刻刻提醒她,那艱苦的歲月。

這條路,她騎了4年,在第5個年頭時改成了水泥路,拓寬成了4車道,平了,好騎多了。直到3年後小文離開家鄉,遠到千里之外求學,然後工作定居,偶爾回來一下,定格在她腦海中印象最多的,依然還是那條雙向道石子路。可現在呈現在小文眼前的是一條8車道、中間有着綠化隔離帶的柏油馬路,行進在道路上,兩邊的行道樹間間隔着兩排路燈一眼望不到頭,遠遠望去,像兩排哨兵守候着來往的路人,不遠的河岸邊,白牆黛瓦柳草暉映;道路另一邊一條綠化帶蜿蜒奔向遠方,綠的樹、搖曳的花,起伏的鵝卵石健身小道穿行其間,偶爾在掩映的樹後走出一兩個健身的行人,宛然一副悠閒的公園樂遊圖,再也無法找到昔日泥濘、坑窪不平的影子。

“是不是小文呀”?路人的招呼聲打斷了小文的打量,轉眼看去,從依稀有點印象的眉眼裏認出是自己家不遠的鄰居蔡叔。“蔡叔,你好啊”!“你這是剛回來呀”?兩人互相說着話,提步向家中走去。路上,蔡叔告訴小文:自己家已經在2年前拆了遷,分到了3套房子,兒子兒媳都在單位裏上班,孫子也念了中學,自己和妻子買了社保,現在靠保險費在家幫着年輕人做做飯,平時到小區不遠處的文化廣場鍛鍊鍛鍊身體,聽聽書,小日子過的很是休閒稱心,今天是約好了回老宅親戚家的,正好碰上了小文。從對方的穿着和言語中,小文也感受到了蔡叔的巨大變化:蔡叔幼時因父親身體不好,家中極窮,餓的受不了時會順手牽羊、小偷小摸,被人捉到了過段時間後又會再犯,嚴重時被人吊起來打過,鄰居見了他都繞道走。再後來,年景漸漸好了,能喫飽穿暖了,他也就自覺的摒棄了老毛病,才漸漸的有了“人緣”。有鄰居曾悄悄的問過他:“如果現在給你錢,讓你去偷東西,你還去不?”蔡叔羞赧的回報人家:“怎麼可能,那時候是餓極了沒辦法纔去做那個事的,現在的日子好過了,哪個還去做那種事!”

說着走着,遠處迎來了小文的父親,滄桑的臉上笑開了花,滿是見到女兒的喜悅,接過小文手中的行李,一起向家中走去,路上,父親告訴小文,腳下的路是去年新拓寬的,政府考慮到現在農村經濟的發展,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車,每到上下班路上就滿了,於是將4車道拓寬改成了現在的8車道,路寬了,也漂亮了。

走在路上,小文向四處張望,柏油路的主幹路面不遠處,一排排小樓整齊的排成一行行,整潔漂亮,一條條水泥路曲直的將行人送到各自的家中,已與記憶中的家鄉不可同日而語。路,越來越好走了,小文扶着父親,向不遠處的家中走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