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雕塑展《感同身受》中,有一件張大嘴巴,向外吐出了長長的舌頭的老子像,原本以爲看不懂的雕塑藝術也可以好玩又有趣。

▲ 田世信 《老子——剛柔之道》

這件雕塑《老子——剛柔之道》的創作者藝術家田世信說“老子吐舌露牙,來自歷史典故‘剛柔之道’,舌頭是軟的,象徵着柔的一面,牙齒是硬的,象徵着剛。”

相傳孔子曾問道老子“剛柔之道”,老子沉默不語,張開了嘴,露出牙齒,吐了一下舌頭。舌頭是軟的,象徵着“柔”的一面。而牙齒是“硬”的,象徵着“剛”。歲月流逝,“剛”的牙齒已快脫落殆盡,而“柔”的舌頭卻依然完好。老子用形象的比喻回答了孔子“剛柔之道”的問題,有着“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大智大慧。

▲ 田世信 《老子——剛柔之道》

這件作品的創作者田世信作爲中國雕塑界承上啓下的先行者,他從藝四十年一直勤勞的耕耘在藝術世界裏。田世信的創作內容極其廣泛,無論是貴州的山民系列,還是一直持續關注的歷史人物,以及他的女性軀幹系列等作品都始終貫徹着他對人性的深度思考和理解。他是一位有着強烈個性和獨特風格的雕塑藝術家,今天就請跟隨小編,一同去了解一下雕塑家田世信老師,並從他者的角度感受其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感受他波盪起伏、富有傳奇魅力的創作生涯。

田世信1941.3.8

攝影:李儒豐

1941年3月8日出生於北京。田世信從小喜愛藝術,由於家庭條件日衰,當時只能選擇考入公費的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田世信在北京藝術學院預科時期學習了繪畫基礎,入大學後學習了雕塑專業。曾師從衛天霖、李瑞年、吳冠中等藝術先驅的經歷,爲田世信的藝術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先生們當時已具有的現代創作觀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着個人藝術創作的沉澱,60餘年的藝術生涯,田世信始終堅持探求人性價值,在關注當代藝術新態與發展的同時,堅持對中國本土傳統雕塑材料及其語言形式當代性的思考,研究及實踐,通過雕塑的語境,探索人性與人生,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青年雕塑藝術家。

開啓藝術人生田世信與雕塑的淵源可追溯至他的家學。田世信自幼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和家風薰染,特別是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田世信的曾祖父早年在北京從事古玩玉器行業,經營古董玉器。從附中到大學,田世信在北京藝術學院學習了8年。他兼修繪畫與雕塑,西方雕塑大師如布爾代勒、麥約、亨利·摩爾質樸且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最爲田世信所傾心,而師從衛天霖、李瑞年、吳冠中等藝術名家的經歷,也爲田世信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田世信的藝術之路極富傳奇色彩。大學畢業後,他主動選擇遠赴貴州開啓新的藝術人生。在這裏,邊陲的民族風情與獨特的地域文化激發了田世信的藝術靈感,他對少數民族形象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與刻畫上充滿着厚實淳樸的力量。《苗女》《花橋》《侗女》等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少數民族人物,展現了田世信野性、直接的藝術風格,塑造了他作品的鮮明特色,少數民族題材是最初的人性的吶喊。“我比較熱衷於表現少數民族題材,也一直在很誠實地捕捉質樸、強悍的少數民族形象。我覺得少數民族的文化很不簡單,也很欽佩他們那種苦中作樂的精神。”田世信說。

攝影:李儒豐

在多種材質中探索田世信對材料有着特殊的興趣,無論是雕塑材料陶、石、木、青銅、鐵還是大漆,幾乎所有可以做雕塑的硬製材料都運用於他的作品中。每當面對不同材料的特質和美感時,他便不由自主地琢磨出某些有趣的玩意兒。“我喜歡在無形中思考有形的東西。雖然雕塑創作環境嘈雜,時常瀰漫着粉塵,並伴隨危險,但我不以爲然,反而樂在其中,因爲雕塑藝術在體積空間中能展現它特有的韻味兒。”

隋建國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道:“我想當田老師他去歐洲看博物館和美術館時,他一定是把那邊的雕塑和繪畫當那邊的地方性,如法國就是法國的地方性,英國就是英國,德國就是德國的地方性,北歐就是瑞典、瑞士的地方性,他們的地方性面對的就是田老師個人的地方性,這種地方性對地方性纔是一種公平公正的對話狀態。”

▲ 《感同身受》展館現場

鍾情於歷史人物田世信的作品類型非常豐富,他尤其對歷史英雄和文化名人持有精神上的嚮往。他雕塑的歷史人物“既有還原,但不完全,既有自解,但不標新。”,使人物形象生髮出博大而深刻的氣度,同時展現出自我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除此之外,田世信對歷史人物故事的深深着迷,也體現在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歷史名人雕像中。從《老子像》《司馬遷》《屈原》等古代文人,到《譚嗣同》《秋瑾》《魯迅》等近現代革命家,田世信用簡約的東方造型法則,選取具有鮮明色彩的歷史人物,表達他對這些人物的紀念和尊重,也傳達了對他們精神和人生態度的認同。“縱觀我所做的歷史人物,是以這些歷史人物的本質中最獨特的形象或氣質爲骨架,然後再以我對藝術的理解及表現手法加以呈現。”田世信說。

人生本是一場熱鬧戲▲ 田世信 《花轎——人生本是一場熱鬧戲》松美術館場館外

田世信曾說“我非常喜歡朱光潛先生說的一句話:人生本是一場熱鬧戲。我覺得對一個藝術家而言,無論是用什麼手法,無論我是用木頭、石頭或是其他任何材質創作,都是想真切的表達我對於世界、對於社會、對於人最真實思考,感受和態度。因此對於我來說對人本身的關注是藝術的初衷,也是藝術的根本。”

他於2004年創造的木雕作品《花橋-人生本是一場熱鬧戲之一》,將傳統木雕藝術與當代雕塑藝術融合,通過反覆實踐和革新,以當代雕塑藝術爲新手段,着眼當下,貼近生活,強調東方風韻,巧妙融合傳統、多民族文化等題材,成爲藝術家深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曾這樣評價他“田世信先生的藝術對中國雕塑的發展是可貴的,可貴在題材、材質與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可貴在他在沉浸於勞作過程中的工匠精神,鑄就了力與美、文與質的統一,正所謂:大匠之作,起於感性,持於琢磨,止於魂神,巋然如山。”

田世信的世界豐富多彩,松美術館隨着這次展覽將陸續爲大家展現一個不一樣的田世信!

松美術館首個雕塑展《感同身受》已經開放,小編將陸續與松粉們分享一些在展藝術家與在展雕塑作品的介紹,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能引發松粉們對雕塑藝術的興趣,並愛上中國當代雕塑。文字 | 部分摘自於網絡

《感同身受》開幕式精彩問答

提問:在您的作品中有許多都是像朱耷、傅雷這樣有精神氣節的人物,在您的創作中對文人志士有一種怎樣的情懷?

田世信:比如說傅雷先生,我有個生活習慣,就是晚上沒事兒的時候自己看看書,我從小就比較喜歡看歷史人物的一些傳記。我覺得像傅雷先生那樣乾淨、潔淨一生,直到他死都是明明白白乾淨利落的人,在當今中國恐怕不多。他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十分負責的,他做學問特別嚴謹,像他的文稿送去都已經要印了,他發現了問題,他還要去深究這個問題,還要去修改,像這樣的人當今太少了。

提問:請問田世信老師,您做這些歷史上的人物有沒有什麼依據?朱耷形象是怎麼得來的?

田世信:有照片以來的就有依據,沒有照片的,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了,因爲大家都沒有見過,只不過是一些文字上面的敘述。比如像我做的司馬遷,我參考了《史記》上面司馬遷的形象。

朱耷是根據一個畫家畫的,同時也是我對他的體會。他是一個明代王室的後人,我認爲他內心的糾結和對外界的警覺、對世界的看法,就是我內心裏自己的一個想法。我也見過類似這樣的人,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有一個唱京劇的叫做奚嘯伯,他是老一代的名優,本是清華大學老師,但是此人是清朝後裔,所以他唱的戲,《白帝城》、《范進中舉》,他選的這個角色,就跟他的個人經歷差不多,是一種衰敗的王族或者這樣一種狀態的人物。像八大山人朱耷也是這樣一種心態下的人物,做的都像是在痙攣的那種感覺。

田世信在《感同身受》中展出作品

▲ 田世信 《王陽明》

▲ 《感同身受》展館現場

▲ 田世信 《傅雷》

▲ 田世信 《陶淵明》

▲ 田世信 《少年才子王勃》

▲ 田世信 《朱耷小像》

▲ 田世信 《花轎——人生本是一場熱鬧戲》局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