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開幕已經一週了,我忽然想到一件事:這屆的主題曲是什麼?

貌似完全沒有印象呢?

專門去搜了下,叫“Live it up”,國內翻譯成《放飛自我》,總之就是盡全力活出你想要的樣子來。三人合唱,其中一個還是好萊塢著名影星威爾·史密斯。

我對世界盃主題曲的記憶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既然它沒有火,多半不會很好聽。真正好聽的世界盃主題曲,是一定會火的。

世界盃有史以來最好的主題歌,都出現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在我心目中,有且只有兩首: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和1998年的《生命之杯》。

我對世界盃主題曲的記憶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1990年《意大利之夏》

由Giorgio Moroder、Gianna Nannini演唱

尤其是第二首。拉丁歌手瑞奇·馬丁和因他而生的專屬名詞“電動馬達臀”,與那首歌一同點燃了全世界。

我對世界盃主題曲的記憶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我依然記得,當年第一次看到他演唱這首“Cup of life”的場景,應該是在格萊美頒獎禮現場。背景是迷幻閃爍的藍色燈光牆,他從一個彷彿變魔術的大箱子裏走出來,穿着緊身針織衫和黑色皮褲,笑容燦爛,牙齒雪白,從頭到腳,每一個細胞都散發着年輕的活力與光輝。

我對世界盃主題曲的記憶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生命之杯,獨一無二,現在正是時候,永遠不要停止,向着它挺進,直到頂端……”

那應該是他的處女秀,全場觀衆沒人認得他,我找來那段視頻又看一遍,沒錯,大家先是坐在那裏,安靜和着迷地聽着、看着,聽着那叩擊心絃的歌聲,看着他如沐火焰的動作。到了最後,火焰終將全場點燃,人們如癡如醉地紛紛起立,揮手歡呼。

“Cup of life”現場視頻

後來他又爲這首歌拍了若干個MV,還有許多演唱會的現場。但我永遠記得最初的那瞬間,在那個藍光閃爍的舞臺上,年輕的瑞奇·馬丁將世界盃送上了生命的神壇。

我對世界盃主題曲的記憶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是誰爲這首歌取了這個名字?那幾乎就是世界盃的另一個名字,沒有更好的名字了。

也不會再有更好聽的世界盃主題曲了,我想。這種事情,不是說只要世界盃繼續舉行就還可能發生的,小提琴每年都在源源不斷地造出來,但斯特拉迪瓦里永遠不會再有。

我也去認真聽了這首《放飛自我》,“一次生命,盡力去活,因爲我們只有一次生命;一次生命,盡力去活,因爲你不會再有第二次……”

謝了。關於生命,我知道的不多,擁有的更少,但也用不着你反覆提醒我:沒有第二次。

其他網友們也在吐槽這首歌,提出了各種質疑:舉辦國是俄羅斯怎麼是南美曲風?怎麼是英語混西語?怎麼三名歌手沒有一個來自參賽國?

“Cup of Life”裏也有西班牙語,瑞奇·馬丁來自波多黎各。真正的原因明明只有一個:這歌不行。

1998年,世貿中心的雙子塔依然矗立;1998年,蘋果推出了iMac,喬布斯還沒想過手機的問題;1998年,厄爾尼諾和金融危機雙雙降臨……1998年,誰都不知道21世紀會是什麼樣子,但在那個距今已整整20年的6月,整個世界高唱着“Go Go Go!”,等待着,看誰會捧起那隻生命之杯。

作者 喬雪陽

編輯 李瑞雪

我對世界盃主題曲的記憶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