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BO和SpaceX在前一階段的不同,是馬斯克和貝索斯的不同,也是西雅圖和加州的不同,下面的這種描述可以放在其他加州雄心勃勃崛起的公司裏:。最後,不論是BO還是SpaceX都需要留意一個前車之鑑:就在最近,由於其創始人保羅艾倫(微軟聯合創始人)去世,太空投資公司Stratolaunch已經停止開發新型火箭發動機和新系列火箭。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程天一  監製/潘亂

來源:亂翻書(ID:luanbooks)

貝索斯和馬斯克都有一個不太好的生父、一個讀科幻小說的童年以及物理學和工程學相關的教育背景。

但是當二者真的着手創辦自己的太空企業時,做法又是大相徑庭的:

SpaceX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進行太空商業公司的探索,高風險快節奏地做嘗試,在一段時間內靠願景驅使員工每週工作70小時,每代產品的開發計劃應該處於6個月到1年。

藍色起源(下稱BO)則完全不同,他們在早期樂於進行概念性的探索,更願意在研發下功夫,而非像SpaceX那樣靠長期的工程努力尋找正確方向。

相比而言,SpaceX好像更具“互聯網產品思維”,專注於提供最低限度可行的產品,然後進行迭代更新,就像從獵鷹1號到獵鷹9號那樣。而BO更傾向於在研發階段下功夫,提供幾乎完成的產品。

用貝索斯的話,這是一場龜兔賽跑,“野兔在前面領先了多遠並不重要,烏龜對現在有條不紊的步伐感到非常滿意”。

本文在《貝索斯的思想DNA》《馬斯克的使命DNA》的基礎上,進一步看看二者的DNA到底如何影響人、錢、企業和產品。

1

人與錢的龜兔賽跑

貝索斯創立BO的想法始於1999年,他和科幻小說尼爾史蒂芬森一起看了《十月的天空》,在這部講述NASA工程師的電影結束後他向史蒂芬森坦露了心跡,兩人開始着手開辦一家太空公司。

斯蒂芬森成爲了BO的001號員工,但主業其實是賽博朋克科幻作家,早在1992年就靠一本《雪崩》奠定了自己的大師地位。他是BO早期唯一的管理人員,貝索斯在他的介紹下僱傭了一些做執行的技術人員。但是用接近兩家公司的人士的說法,BO早期的人員配置是“一位科幻小說作家和一個烏龜吉祥物”。

這和SpaceX早期的人才任用非常不同。

在PayPal的巨大成功後,馬斯克因爲去俄羅斯購買三發洲際彈道航空導彈受挫,決定自己造火箭。他僱傭的001號員工是湯姆穆勒。穆勒在TRW工作了15年,負責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開發,後來因爲自己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side project而被馬斯克相中和招募。他現在仍然是SpaceX的CTO。

SpaceX現在的COO和總裁是肖特維爾,她2002年加入創始團隊,工號011,之前有14年的航天以及低成本火箭的相關工作經歷。這些成員都是航空航天行業的資深人士,馬斯克在SpaceX裏更像是夢想家。

按照女總裁的話說,“馬斯克負責幻想,我負責實現。”然而相比於BO,馬斯克已經是非常保守了。

尼爾斯蒂芬森是科幻作家,抱有極大的樂觀精神。在寫書和爲科技公司擔當顧問之外,他過去幾年花費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呼籲“科幻作家們不要那麼悲觀”。

這種“樂觀”讓BO在早期探索了許多科幻概念,然而實際上BO前三年的工作讓他們自己又回到了原點——化學火箭仍將是最好的選擇。

龜兔賽跑在這個摸索階段已經開始了:

在BO代號爲Charon(卡戎)的第一發展階段裏他們只有15個員工,而同一時期的SpaceX在2005年中員工數已經達到130人。

到2008年,SpaceX拿到NASA的訂單合約,有了現金流,人數擴充到620人。BO這時候還只有100個僱員。這個5倍的人數差在隨後幾年不斷擴大,直到2016年貝索斯開始加大投入,以每年10億美元的個人資金支持BO。

在資金支持下,BO員工數在2016年到2018年不到兩年時間裏翻了一番,達到1500人左右,而SpaceX大約7000人,人數差再度回到5倍。這個倍數將很快降低,SpaceX的招聘人數在2018年開始首度低於BO,一定程度上標誌着這家公司進入成熟期。

SpaceX在2008年靠NASA訂單續上命之後已經明白了怎麼做商業化。按照Jefferies Group(一家老牌全球證券和投資銀行集團)的分析和估算,SpaceX在2018年的收入接近20億美元,大部分來自於爲國際空間站送貨和送人。而根據馬斯克在那本《硅谷鋼鐵俠》自傳裏提供的數據,在2012年運行SpaceX的成本接近10億美元,當時的僱員大約爲4000名。

在這種營收規模下,SpaceX此階段和中國互聯網公司做的事情類似——去肥增瘦。

一方面高調推出星鏈計劃,要在太空佈滿衛星。一方面由於F9的減產和BFR還未進入生產的原因,SpaceX在2月份完成了超過10%比例的裁員,每個員工都work from home,在等到確認自己沒有被裁的郵件後才能重新回到辦公室。

不管是早期拼命獲得訂單還是現在的裁員,用馬斯克的話很好解釋:“經營一家初創公司就像嚼玻璃,盯着深淵。過了一會兒,你停止凝望,但是嚼玻璃永遠不會結束。”

如果僅看裁員和招人的外部消息,BO似乎已經壓過了SpaceX一頭,然而事實理解起來要更復雜一點。

BO纔剛剛上道,在2012年接受貝索斯規模性的資金(遠不足10億美元)支持之前,它只是一家小型研發實驗室。New Shepard到明年才能提供20萬美元一次的太空商業旅行,New Glenn目前也沒有大額訂單被兌現。他們還走在上升期的開端,處在瘦肉肥肉都不多的階段。

但哪怕在現在這個階段,兩家公司兔和龜的屬性還是很鮮明。

2019年4月,SpaceX負責衛星項目的前VP Rajeev Badyal被解僱,原因是“Rajeev更多地把星鏈計劃當作研發項目推進,而Musk希望能能在衛星的發射過程中不斷學習”。

BO隨後僱傭了Rajeev,並讓他負責BO的衛星項目Kuiper——貝索斯壓根不着急商業化。馬斯克對這一情況也發推回應:

龜兔賽跑似乎已經走到了兔子需要做調整的階段,但是烏龜還是要注意自己的步伐,因爲下面這種擔心雖然誇張但並非毫無道理:

當BO準備推出自己的競品時,2022年左右的太空將充滿SpaceX公司的衛星,擁有良好的數據記錄和已建立的客戶羣體。祝傑夫好運,反正這是你燒的錢.....

2

養老西雅圖vs燃燒自我加州

儘管中國互聯網公司都在學習亞馬遜的管理方法,但是貝索斯給美國人民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冷血資本家”。

BO的情況好一點:彈性的工作制度,提供衆多福利設施,員工可以帶狗上班,以及在4%左右的人員流動率。但是每週工作時間還是在50小時左右。

這家公司的總部設在西雅圖南邊的肯特郡。如果和中國城市類比,西雅圖有點像深圳,大量的製造業和工業集中在南邊的肯特和雷德蒙德。

如果把火箭科學家們看做白領,那麼西雅圖南部並不適合他們——這裏租金更便宜,但是好的學區房很少,治安和生活設施都要差一些。如果選擇住在西雅圖北部,BO的員工們就需要漫長的通勤,所幸西雅圖正常的上班時間是從南往北,而去BO路線正好反了過來。

在這種情況下,SpaceX設在雷德蒙德的辦公室讓馬斯克在搶人才上更具競爭力。

當然,馬斯克本來就無需爲人才招募頭疼。和喬布斯類似,他擁有一種扭曲現實的力量,靠一己之力,他打造了SpaceX的品牌。

雖然一直宣傳自己的悲慘童年,但是馬斯克在南非上的是全非洲最好的高中(Boys High)。他去北美的第一站,皇后大學,也是加拿大前四的學校。這種白人富裕階層超越地緣和種族來拯救全人類的信念是非常具有號召意義的。

再加上馬斯克樂於進行公關宣傳,在《鋼鐵俠》和《生活大爆炸》等影視劇裏頻頻客串。BO早期雖然行動遲緩,但是凡事守口如瓶,所有計劃都高度保密,每位參與的員工都要簽署NDA。馬斯克的做派和BO完全不同,從獵鷹1號到BRF(大獵鷹火箭),他都要在產品還遠沒有被造出來時向公衆佈道,以換取“廣泛的支持、鼓勵和善意”。

同時SpaceX的僱傭始終堅持一種只要最優秀的人才的風格,哪怕是招進來做螺絲釘的工作。

這一切讓SpaceX的品牌在簡歷上價值連城,幾乎成了科技業的高盛:

年輕人們願意爲酷工作付出溢價,每週工作70-80小時。想要養老,那就在SpaceX待上兩三年,然後再去BO或者波音。而馬斯克付給Rocket Scientists的薪水其實遠遠不如隔壁互聯網公司們給Computer Scientists的多。

有離職員工出來指摘這種公司文化:

很少有人對工作之外的事情感興趣,甚至更少有家庭,似乎每個人都該一直在工作狀態

甚至前美國航空航天局航天飛機指揮官也看不下去:

SpaceX公司的工作文化像一顆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他們的成功率取決於收入,收入來自於來自年輕工程師們燃燒自我,這種工作文化不可持續並且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但更多的員工認同馬斯克的使命感,並願意爲他賣命:

我剛認識並與一位在特斯拉工作的人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說是的,所有謠言都是真的,那裏不存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他認爲這完全是值得的。他喜歡他正在做的工作。他喜歡推動社會與技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喜歡馬斯克所擁有的冒險態度,其他人則不喜歡。

位於加州霍桑的SpaceX總部裏,有無數的年輕人每週工作70個小時左右,爲了避免在路上(霍桑地理位置有點偏)通勤耽誤時間,他們每天花5美元在總部大樓裏解決飲食。

在開啓New Glenn的研發之前,BO的主要目標其實是太空旅行。爲New Shepard 努力的BO員工們並不認爲自己在改變世界,BO和肯特郡其他的航空航天企業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

這種情況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西雅圖的城市文化,哪怕是SpaceX的雷德蒙德辦公室也和加州辦公室非常不同——雷德蒙德辦公室有很多微軟的前員工,大部分人年紀更大、有家庭,大家會出門喫晚飯。

因此BO和SpaceX在前一階段的不同,是馬斯克和貝索斯的不同,也是西雅圖和加州的不同,下面的這種描述可以放在其他加州雄心勃勃崛起的公司裏:

SpaceX是一個大牌的企業,目標非常雄心勃勃,並且有最新的技術。但是,根據特斯拉的文化,員工要麼在幾年後倦怠,要麼相信那些願意忍受苛刻工作時間的目標。

當然,兩家企業的文化正在發生一些改變。

SpaceX之前會階段性地淘汰老員工,但是一次性裁掉10%的員工是前所未有的。

而BO在以一種幾乎極限的速度吸收新鮮血液,爲了探索New Glenn,在SpaceX這次裁員前,他們已經挖了60多名曾在SpaceX工作過的工程師。

雖然New Glenn和New Shepard分屬兩個獨立團隊,但BO僅僅是一家太空旅行公司的想法可能將在這種人員衝擊下很快被改變。

同時,BO過去幾年的人員流動率在4%左右,而僅僅17/18年他們員工數就翻了一番,管理能力已經成爲短板——老人們無法忍受這種激劇的增長,中層管理者的偏袒問題嚴重,而基層員工們並沒有感受到高管修復這些情況的決心和努力。

最後,不論是BO還是SpaceX都需要留意一個前車之鑑:就在最近,由於其創始人保羅艾倫(微軟聯合創始人)去世,太空投資公司Stratolaunch已經停止開發新型火箭發動機和新系列火箭。

目前來看,SpaceX面臨的危險小一點,如果馬斯克去世,他們的現金流和訂單並不會消失,總裁兼COO肖特維爾可以勝任CEO的角色。而一旦貝索斯去世,在New Glenn推出前,BO需要取消或收縮大部分項目。

3

SpaceX送貨,BO太空旅行

貝索斯和馬斯克都是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的狂熱讀者,也都喜愛海因萊因。

但是把BO和SpaceX的產品對應到科幻小說上,BO是普林斯頓物理學家傑拉德奧尼爾的《High Frontier》;SpaceX則更像是《火星直擊》,這本書的作者祖布林因爲對載人開發火星計劃的狂熱而聞名全球。

貝索斯很喫自己老師奧尼爾的理論,他和BO 001號員工尼爾史蒂芬森的親密關係也讓他對人類未來更加樂觀,今年甚至還直接批評了馬斯克的移民火星計劃:“去火星還不如去珠穆朗瑪峯。”

因此在BO的前三年,貝索斯放手讓斯蒂芬森去嘗試了很多奇幻的點子,比如:

當時最狂野的想法是造一個牛鞭。這是一項老技術了,卻依然很棒:想象一條几米長的牛鞭,當原繞繞圓圈握在手裏的鞭子揮舞出去時,圓圈會產生極高的速率,甚至能打破聲障。......比如激光。地面將會建起一個激光場,在火箭發射升空時,這個場能向火箭持續提供光束照射,加熱液化氫推進劑,使其產生高比率脈衝或高功率。公司對此非常認真,請了一位名叫約爾丁·卡雷的諮詢顧問,準備進行研究。問題的理論在於,要產生必要的能量,需要建一個極大的激光場。......以他們探尋了軌道炮技術,這項技術由五角大樓着手研究,用於武器開發,能射出七馬赫速度的導彈,也就是聲速的七倍。

最終貝索斯和史蒂芬斯還是回到了化學火箭的原點。

到New Shepard出現,BO幾乎復刻奧尼爾的著作。它可以幫助完成亞軌道飛行,這其實是關於太空移動的一種古老思想流派,這種思想認爲亞軌道旅行是太空化殖民道路的第一步。按照奧尼爾的著作,地球上的工業也不會被遷往月球,而是放在地月系統的某個軌道上,人類可以從月球或小行星開採資源和材料。

事實上,到New Shepard爲止,BO和SpaceX壓根就稱不上對手:BO要做的是亞軌道太空旅行,它的競爭對手應該是維珍銀河一直宣傳推出的太空航班。

SpaceX雖然一直宣稱要去火星,但是在早期其實去得最多的是國際空間站:

2008年2月,SpaceX在聖誕節前兩天收到了一份禮物:來自NASA的一份價值16億美 元的合同——將在多達12次的飛行中,使用“龍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對 SpaceX來說,這意味着公司終於做到了,他們已經獲得了NASA的全力支持。這將是 貨真價實的任務,即爲空間站送去成百上千磅的貨物。

SpaceX的獵鷹1號嘗試了3次發射,全部失敗。最終,在2008年9月,獵鷹1號在第4次發射成功,馬斯克避免了破產,SpaceX續上了命。SpaceX隨後擁有了自己的發射臺(將軍方的一個廢發射臺重建),將獵鷹1號升級爲9號,專注爲NASA送貨。

2013年,獵鷹9號再度起飛,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任務。SpaceX再度幫助NASA爲國際空間站送貨,世界上最德高望重的39A發射臺也被轉入SpaceX的手中。

從2008到2013年,SpaceX和NASA建立起了親密的關係,有訂單提供現金流,NASA的技術積累也落入SpaceX的手中。而同一時間的BO一直以冰川速度移動,他們設計了許多原型,隨後又一一放棄,到2012年纔開始New Glenn的工作。

到2014年9月,SpaceX實現新突破——從幫NASA往空間站送貨更進一步,幫NASA往國際空間送人。

憑藉低廉的競標價格,SpaceX拿下了NASA的訂單,將下一批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波音和SpaceX提供數量相同的航班,波音獲得42億美元,SpaceX獲得26億美元。

由於缺少大額訂單或外部資金支持,這一階段的BO移動緩慢,遲遲沒有爲New Glenn建立新工廠,儘管內部已經意識到他們需要突破亞軌道旅行本身:

除了10分鐘的太空之旅外,藍色起源的未來還包括了一枚更大、更宏偉的火箭。公司內部將之稱爲“老大哥”,但現在它有一個更正式的名字:“新格倫號”,以第一個進入軌道的美國人約翰·格倫命名。與“新謝潑德號”相比,這將會是一枚巨型火箭,擁有7臺發動機,能夠承受350萬磅的推力,高達313英尺,幾乎與“土星5號”一樣高

儘管如此,在一段時間裏,New Shepard和獵鷹9號在表面上是旗鼓相當的對手。

2015年11月,New Shepard還早於獵鷹9號完成了垂直起降和軟着陸。當時SpaceX已經遭遇了兩次回收失敗,馬斯克稍顯氣急敗壞,在推特上表示:“恭喜啊,沒啥了不起嘛”。

到1個月後,獵鷹9號成功完成軟着陸,貝索斯也“大度”地表示了祝賀:

其實馬斯克的措辭並非那麼不妥,SpaceX的垂直起降和BO的垂直起降可以用這張圖形象地區分:

因此,New Glenn的出現才最終決定了BO和SpaceX成爲競爭對手,這一大型火箭甚至一口氣超過了獵鷹9號的大小。

到2017年年初,貝索斯宣佈BO的New Glenn獲得第一個客戶,歐洲通信衛星公司,計劃2020年飛行。

這意味着貝索斯和馬斯克的第一次真正對壘將在1年後上演,New Glenn和獵鷹9號將直接競爭。

至於馬斯克對火星的嚮往,將被SpaceX的下一代產品大獵鷹火箭實現。在這條賽道上,馬斯克將再次碰上貝索斯,只不過二者是間接競爭——BO拿下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單,爲ULA(聯合發射聯盟)提供其下一代火神Vulcan火箭所需要的發動機。

野兔在前面的領先到底重不重要?貝索斯每年10億的砸錢,能否讓烏龜反超?

參考:Reddit相關從業者討論、《下一站火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