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课题组建议,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融入国家级淮安生态经济带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应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二是以“生态型”城市群理念指导各地精准发展,三是实现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两带”战略的四维度融合,四是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五是完善国家战略和省级战略实施的领导体系。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两大国家级战略在江苏交汇,与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在上空间叠加、在目标与内涵上一致,“一区两带”战略融合发展十分必要。

“最江苏”导读

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两大国家级战略在江苏交汇,与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在上空间叠加、在目标与内涵上一致,“一区两带”战略融合发展十分必要。江苏应如何把握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加快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融入“两带”战略?请关注本期《江苏要情动态》封面文章。

江淮生态经济区融入“两带”战略的策略与建议

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联合课题组

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两大国家级战略(简称“两带”战略)在江苏交汇,与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在空间上叠加、目标和内涵上一致,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与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和国家级大运河文化带战略(简称“一区两带”战略)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联合课题组建议,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融入国家级淮安生态经济带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应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二是以“生态型”城市群理念指导各地精准发展,三是实现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两带”战略的四维度融合,四是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五是完善国家战略和省级战略实施的领导体系。

“一区两带”基本情况

(一)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

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于2010年由淮安市首先提出“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2013—2030)》,并以《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建议》上报国务院,经国家发改委研究,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

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为: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湖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5省25市4县。其中,江苏覆盖7市,分别是: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扬州。

(二)国家级大运河文化带战略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6年6月,在第四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带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直辖市)、35地市(区)、150县(市、区)。其中,苏北苏中覆盖徐州、宿迁、淮安、扬州4市,核心区范围21县(市、区),全长404公里,北起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口。

(三)省级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

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地理经济新格局的变化,突破长期以来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对全省发展格局进行重构,实施重点功能区战略,提出“1+3”功能区战略,即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

江淮生态经济区位于淮河中下游、江苏腹地,范围包括淮安和宿迁两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宝应、高邮、兴化、阜宁、建湖5县(市),共18个县(市、区)。2017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意见》,明确支持各地开展试点示范、先行先试。目前,《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中。

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

融入“两带”战略的必要性

“一区两带”战略在构想提出、规划制定、覆盖范围、目标内涵等方面都呈现出高度的吻合和重叠,由此说明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与国家级“两带”战略融合的必要性。

(一)“一区两带”战略在发展思路上的一致性

“一区两带”战略在促进苏中苏北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思路上是一致的。淮河流域处于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经济带之间,所覆盖的河南大别山地区、安徽淮北地区、江苏苏北地区,都是苏豫皖三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是苏豫皖三省特别是淮河干流流域人民群众的急切愿望。

为了避免传统先开发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需要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淮河流域的实践,引领苏北绿色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三好”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一直以苏南为目标,在经济方面努力追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思路上依然没有摆脱旧有模式。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正是发展思路上的创新和转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第一原则。

(二)“一区两带”战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一致性

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强调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沿淮生态屏障,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共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将“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作为两大功能定位之一,打造河湖功能岸线有序、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环境绿色宜居、城乡建设特色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相得益彰的“美丽运河”。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强调要以生态为前提,做足生态文章,彰显生态优势,更好地优化发展路径和模式。通过水治理、水保护与水疏通着力打造好清水廊道,以湖为圆心建设绿色生态环,把这一区域湖群水网的特征充分展现出来,构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

(三)“一区两带”战略在保障南水北调上的一致性

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送水安全,是“一区两带”战略的主要目的之一。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通过保障淮河干流和一级支流水质安全,进而保障南水北调对苏中苏北的补水安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对济宁以南河段(含苏北苏中运河段),立足现有航运条件,以供水、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提升南水北调东线输水能力。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区域内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白马湖以及大运河段的水环境安全,进而保障输水廊道的环境安全。

(四)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融入“两带”战略对江苏具有积极意义

对江苏来讲,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融入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战略,一是有利于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从省级层面上升为国家层面,借力国家战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实施;二是有利于推进淮河干流、支流联动的水域安全保护,促进苏中苏北大运河沿线水环境治理,实现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安全保障,构建东部安全生态屏障;三是有利于提高淮河干流江苏流域生态建设成效,带动苏中苏北绿色发展,推动区域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

融合“两带”战略的策略与建议

联合课题组建议,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融入国家级淮安生态经济带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战略,需要加强以下五方面的工作,加快融合发展。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一区两带”战略是苏北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柱,不仅覆盖区域广泛、涉及利益众多,而且周期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多。对此,要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发展规划的编制,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构建协调发展机制,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编制上,要从国家战略层次,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对接国家战略,加快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是各行政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规划融合,既要有市与市、县与县层面的横向融合,也要有国家、省、市、县多个层次的纵向融合。二是各类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规划相融合。不少湖泊流域、河道流域的生态空间是相邻关系,甚至重叠关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有湖泊流域之间、河道流域之间、湖泊流域与河道流域之间的规划融合。三是行政区划空间与河湖流域空间的各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之间的融合。四是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规划与现有法规和政策体系的融合,特别是与有关考核政策、补偿政策等方面的衔接和融合,使生态建设规划更接地气、更易执行。

(二)以“生态型”城市群理念指导各地精准发展

当前,省内外的一些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沿江城市群,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GDP型城市群,而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所覆盖的苏中苏北则是贡献生态绿色价值的“生态型”城市群,呈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具有丰富的水体、湿地、森林、农地以及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等生态资源;二是城市规模由省辖大城市、县级市、县城和特大镇构成的多层次城市群,这种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生态型”城市群,区别于苏南大城市连片的城市群,是苏北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三是具有提供生态产品的优势,市场、资金、技术、设备、企业等要素是GDP型城市群、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市创造物质财富的优势,而苏北中小城市的水体、湿地、森林、农地等要素是“生态型”城市创造生态价值的优势。

各城市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推动城市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方面的联动;另一方面,要以生态资源禀赋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发展规划,如以宿迁“江苏大公园”、环洪泽湖生态经济圈、大运河生态经济带、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海航道)生态经济带等省级战略或市级联合战略为支撑,既丰富苏北“生态型”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框架,又充实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的规划内涵,推动各城市差异化和精准化发展,提升苏北“生态型”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立足四个维度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两带”战略融合

流域生态环境是一个关联性的总体空间,由于水体的流动性,上游的污染会向下游转移,高污染区域会向低污染区域扩散。因此,在同一流域空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过程是巨型生态环境产品的“流水线生产”,它要求在空间上始终保持全流域水环境的良好状态,如果在某一时段出现大面积水体污染,就会造成生态环境修复的中断。

因此,流域中各行政区之间需要共同协作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流域间的规划融合,包括湖泊与湖泊、湖泊与河流、干流与支流、淮河与运河、湖泊与运河之间的流域规划融合。二是同一流域内各行政区间的规划融合,包括省、市、县、乡镇之间的纵向规划融合,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镇之间的同级行政区的横向规划融合。三是产业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融合,包括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水利建设等方面与水资源管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规划的融合。四是不同产业规划间的融合,如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水利产业与环保产业等。

(四)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

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淮河干流流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将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为“中国第四增长极”,江淮生态经济区不仅要保持淮河干流流域发展的领头羊地位,还应当同时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异成就,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对此,必须构建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三大生态主导产业。

一是打造生态农业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资源和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发展优质稻米、生态水产、高效园艺、花卉果蔬、循环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水稻+龙虾(渔)”、“水稻+经济作物”的生态种养模式。二是打造现代旅游产业,利用江淮生态经济区湖泊水系资源、运河文化资源、休闲农业资源、特色小镇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塑造“千年运河”、“大湖风光”品牌。三是打造绿色水运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航道资源、特别是京杭大运河二级航道的优势,加快淮河入海航道建设,加强洪泽湖二级航道改造,构建内河水上航运综合枢纽体系,建设苏北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发展示范工程。

(五)完善国家战略和省级战略实施的领导体系

“一区两带”战略不仅要在规划内容上实现融合,还要在实施和执行体制上实现融合,对此,建议将“一区两带”战略共同纳入省苏北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工作力度。

一是由省政府牵头,省发改委主导,2市18县(市、区)政府参与,建立省级协调会议制度,加强对跨行政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监督和考核。二是淮安市位于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区位,建议将办公室设在淮安。随着工作开展的需要,也可以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智库机构。三是推动各市、县积极主动作为,鼓励各市、县(市、区)之间建立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联系机制。四是强化工作责任制,对跨行政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加强对项目、资金、工程的监管,强化对不作为的问责;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鼓励工作创新和敢于担当,全力推进战略实施。(联合课题组成员:淮阴师范学院教授何伟、淮安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朱洁、民建淮安市委副主委庞进亮、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副主任董俊、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分析师朱成林)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

小编:张君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