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的戶籍在哪裏至今仍然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通過史書的記載我們發現李白對自己的身世諱莫如深,就連爲他攥寫傳記的史官也搞不清李白到底是哪裏人。然而才華出衆的李白,爲何卻沒通過參加科舉博取功名,這個的確是讓人費解的問題。

李白是我們家喻戶曉的唐朝詩人,他一生創作了千餘首詩被人譽爲詩仙。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李白有着出衆的才華卻沒有參加過唐朝的科舉。難道李白是不想出仕嗎?事實上並非如此,李白年輕的時候對於功名利祿還是有一顆炙熱之心的。

在《南陵別兒童入京》這首詩中李白寫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從中可以看出李白對於出仕還是充滿期待的。既然李白年輕的時候想當官,那麼他爲何不參加科舉考試呢?

才華出衆的李白,爲何沒有參加過唐朝的科舉考試?

《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記載:(李白)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李白性情灑脫,在他年輕的時候,他曾和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人搞了個組合叫"竹溪六逸",這些人整天在一起喝酒對歌過着隱士一般的生活。

李白在徂徠山沒呆多久便又南下去了會稽,並且和唐朝著名的道士吳筠一起在剡中歸隱吳筠當時的名氣要比李白大的多,他歸隱剡中期間吳越兩地的文人騷客都紛紛前去拜訪他。時間一久,吳筠的大名便傳到了長安唐玄宗的耳朵裏。唐玄宗於是便下詔將吳筠招入宮中擔任翰林,而李白在吳筠的舉薦之下也被唐玄宗召入了宮中做了翰林。

才華出衆的李白,爲何沒有參加過唐朝的科舉考試?

那麼何謂翰林呢?據《《翰林志》記載:“貞觀初,置弘文館學士......玄宗改爲翰林待詔,張説、陸堅、張九齡、徐安貞,相繼爲之,改爲翰林供奉。開元二十六年,劉光謙、張垍乃爲學士,始別建學士院於翰林院之南。又有韓翃、閻伯璵、孟匡朝、陳兼、李白、蔣鎮在舊翰林院,雖有其名,不職其事。”翰林一職最初的設立者便是唐玄宗,一般是由皇帝挑選優秀的人才來擔任。翰林是替皇帝起草詔書、掌管機要文件的重要人物,不過在唐玄宗時翰林的權力沒那麼大,他們只是唐玄宗的御用文人罷了。因此在當時相比較通過科舉考上的進士而言,翰林的地位要低得多。

以李白放蕩不羈的性情,擔任唐玄宗的御用文人可想而知他過得是多麼的不自在。後來李白最終還是因爲得罪了唐玄宗的倖臣高力士被趕出了長安。

才華出衆的李白,爲何沒有參加過唐朝的科舉考試?

仕途失意的李白於是又開始了浪跡江湖、沉醉不醒的生活。李白的一生看似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他一直過着放蕩不羈的生活看起來只想做一個世外快活逍遙之人。另一方面,他也追求功名利祿,否則他也不會說出“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了。然而才華出衆的李白,爲何卻沒通過參加科舉博取功名,這個的確是讓人費解的問題。不過我們通過史書的記載或許能發現蛛絲馬跡來解答這個疑惑。

首先我們來看參加科舉考試的要求有哪些?《文獻通考》記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按照唐朝的科舉制度,參加科舉的人一般分爲兩類:一類叫做生徒,另一類叫做鄉貢。生徒就是在由學館裏出來的考生,鄉貢則是不是學館出身通過州縣考試的考生。

李白要想考取功名的話必須要符合生徒或者鄉貢的身份。但令人遺憾的是,李白的身份在唐朝時就說不清。李白的戶籍在哪裏至今仍然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通過史書的記載我們發現李白對自己的身世諱莫如深,就連爲他攥寫傳記的史官也搞不清李白到底是哪裏人。

才華出衆的李白,爲何沒有參加過唐朝的科舉考試?

《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記載:“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爲任城尉,因家焉。”《舊唐書》只是交代了李白是山東人,李白的父親擔任過任城尉,後來李家就搬到了任城居住。這裏李白的父親姓甚名誰,史官都沒有記述。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於李白的身世並不清楚。

後來《新唐書》又修改了李白的身世,《新唐書 卷二百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記載:“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這裏史官將李白說成是唐朝李氏先祖李暠的九世孫,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爲犯了罪被流放到了西域,後來李白的祖先從西域逃回定居在了巴西。《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說法截然不同,由此可見李白的身世在一千年多年前就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

才華出衆的李白,爲何沒有參加過唐朝的科舉考試?

李白爲何刻意隱瞞身世,這裏的原因我們很難找到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身份來歷不明是很難獲得鄉貢或者生徒身份的。《文獻通考 選舉》記載,“隋文帝開皇七年制:諸州歲貢三人。工商不得入仕。”唐朝承襲隋朝的科舉制度,在政審方面也是嚴格的要求。按照科舉制度的規定,從事工、商活動的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的。李白隱瞞自己的身份自然就過不了政審這一關,所以他也無法獲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文獻通考》《翰林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