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爐叔

前陣子聽別人講了一件事。

一個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在畢業後考上了公務員,全村人都覺得這孩子有出息,自己與有榮焉。

結果外出打工的鄉親們開始頻繁造訪大學生的工作地點,找他借錢,找他提供工作,找他解決各種各樣的麻煩事。最開始大學生都會認真接待所有人,力所能及的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然而隨着越來越多的求助和越來越過分的要求,大學生開始感到力不從心。

於是村民們感覺這個當了公務員的大學生變了,變得心氣高了,開始嫌棄他們這些農村老鄉,開始變得懈怠,找他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是各種推脫。

沒過多長時間,村裏開始出現關於大學生的負面消息:說他自私,鄉親們把他送出去,他卻不能造福故鄉;說他清高,見一面要等好久;說他是個白眼狼,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最後,所有的不滿都歸結成了一句話——“讀了那麼多書,成了這股德性,還不如被爹媽餓死算了。”

在村民眼裏,做公務員就意味着當大官,創業就意味着年入百萬,然而人們對於一些特定人羣的看法其實和現實是有偏差的,沒什麼東西是能夠一蹴而就的,潑天富貴也不可能手到擒來。

這兩天微博上有一個“副鎮長開滴滴”的事情很火。

38歲的洪昇在安徽黃山歙縣王村鎮任副鎮長,業餘時間開滴滴掙點錢補貼家用,結果因爲機緣巧合,車子被交通局拖走,他開滴滴的事情被曝光。

人們都很納悶,當了副鎮長了,還會窮?

真的窮!

用洪昇自己的話說,“我每個月工資還不到3000塊,加上200元車補,每個月工資大約3000元,這些錢還要用來供兒子讀書,還要養活老母親。我離異後帶着兒子生活,兒子今年10歲。我母親快70歲了,失去了勞動能力,以前還能下地幹活,現在完全沒有了經濟來源。我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不是所有的你以爲的就是你以爲的,不是考上清華北大就一定會擁有萬貫家產,不是當了公務員就註定平步青雲,可以手眼通天。

公務員也是人,高材生也是人,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天上更不會白白掉餡餅。

總有人喜歡拿着他們以爲的東西定義成功,讀書就應該要掙大錢,掙錢多才是真本事,當你的選擇和成就與他們的預設不相同的時候,他們便會覺得你失敗,然後輕視、鄙夷你。

《人物》雜誌一篇關於曾經的奧數天才付雲皓的文章一度在朋友圈裏被瘋狂轉發。

身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2002和2003連續兩年的滿分金牌得主,曾經的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生,付雲皓的言行都備受關注,大家對於他的前程和未來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在大家的眼中,天才的他之後應當是爲學術研究做出大貢獻的人,或是功成名就賺大錢的“成功人士”。

然而事實上,付雲皓成爲了廣東第二師範學院的一名數學老師,在《人物》雜誌的文章中,在看到文章的大衆的口中,大家都是惋惜、氣憤的,覺得這不是大衆印象中的天才該有的成就。

同樣的情景在幾年前北大學生畢業在西安賣豬肉的報道面世的時候也出現過。

在大衆的價值觀當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才智出衆的人必須要做大貢獻,要有顯赫的名聲,收穫豐厚的利益,除此之外都只能被稱爲“不成功”。

然而,並不是說大衆理解中的成就,就一定會是當事人想要的。

付雲皓在知乎《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在腳踏實地處》的自白書中就寫到“我作爲一個作者筆下‘不成功’的例子,卻活的很快樂很充實”、“從我個人的觀感來衡量,我並未覺得自己在隕落,或者是已經隕落。我的觀感是:現在的我,正穩穩當當地一步一個腳印踩在基礎教育的道路上。”

在西安賣豬肉的陸步軒辦了屠夫職業技能學校,編寫了豬肉營銷相關的講義書籍,致力於研究豬,爲社會輸送了很多的賣肉人才,也實現了自己所追尋的價值。

曾經的北大校長許智宏說過:“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並沒有什麼不好。從事細微工作,並不影響這個人有崇高的理想”、“北大可以出政治家、科學家、賣豬肉的,都是一樣的”。

一個人崇高與否,不能完全因爲他所從事的職業而被定義。

每一個腳踏實地爲自己選擇的道路努力和堅持的人的一生都可以被讚歎一句“成功”。

“我們這個時代,近十年來,一直所呈現着的種種文化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國還只不過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現階段;在普遍之中國人還不能真正過上小康生活的情況下,中國的當代文化,未免過分‘熱忱’地兜售所謂‘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貼畫了,這種宣揚尤其廣告兜售幾乎隨處可見。

而最終,所謂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質量,在如此這般的文化那兒,差不多又總是被歸結到如下幾點——住着什麼樣的房子,開着什麼樣的車子,有着多少資產,於是社會給以怎樣的敬意和地位;於是,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樣怎樣的女人……”

就像梁曉聲說的一樣,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普羅大衆對於成功的定義更多的是金錢地位名聲,這是一種漠視鄙視平凡人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文化傾向,是一種嫌貧愛富、隨波逐流的文化泡沫,會紊亂社會的神經。

這樣的一元化、板塊化、同質化的價值傾向是一種悲哀。

蕭功秦在《爲什麼我們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一文中提到他曾經經歷過的兩個小故事。一個是有一天他的自行車壞了,在車攤修車的時候路人看到他車上的一本哲學史書籍時候十分驚訝,覺得選擇現在這個時代還有人讀哲學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還有一個是他在和一個掙了些小錢的初中同學聚會喫飯時,對方感慨還在讀書學歷史的自己掙不到太多錢,十分可憐可悲。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人們聚在一起更多地談論的是如何獲取名利,人們所承認的成功更多的取決於你的物質財富。

有不學無術的人走了運掙大錢,有滿腹詩文的人清貧一生,倖存者偏差讓很多人覺得“讀書無大用”,讀書就是爲了掙錢的社會刻板印象更是固化了有學識的人的人生道路。

但人生的價值,豈能是簡簡單單的一份存款帳單,一張職業名片能定義的?

事實上,成功應當是多元化的。

每一個人所追求的成功都不應該被外界的他人的標準所左右。

電影《後會無期》裏有一句臺詞是“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複製他人的人生,追逐他人眼中的成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生,然後堅定地追逐下去,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付出足夠的努力,再平凡的位置上也能夠有所成就,實現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人生價值。

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名利二字能夠概括的,丘吉爾口中的“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激情”的執着奮鬥是一種成功,《論語》裏“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自得其樂也是一種成功,那些指指點點說“讀書無用”的人們所不能理解的精神層面上的富裕也是一種成功。

你想要的,你選擇了併爲之奮鬥而有所收穫的,都能叫做成功。

堅持自己的選擇,不要爲他人所惑。舍伍德·安德森在《給兒子的忠告信》中寫“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聽從那些沒有腦子、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人給出的建議。……他們自負地以爲,只要自己積累了一些財富,在一個小圈子獲得了一席之地,自己就夠格給其他人忠告了。”聽各種高談闊論成功學,不如捫心自問,探求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追尋所在。

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應該被尊重。

你可以不認可他人的選擇,但你不能去嘲弄和譏諷,去試圖生拉硬拽改造對方的價值選擇觀。

西奧多·羅斯福曾經說過:“榮譽不屬於批評者;也不屬於那些指出強者如何跌倒,或行動者如何能夠做得更好的人。榮譽屬於那真正站在競技場中的人,他的臉被灰塵、汗水、和血污覆蓋;他勇敢地奮鬥,犯錯誤,屢敗屢戰,因爲免於錯誤和失敗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但他真正付出努力;他了解偉大的熱情和深刻的奉獻;他將他的生命用在值當的事業上;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將會到達勝利的頂峯,而即使他失敗,至少他曾經戰鬥到底。”

任何在實實在在地爲自己的選擇努力拼搏,在或光鮮亮麗或平淡樸實的道路上認真前行的人,都比只會口若懸河指點江山的人值得尊重。

文章開頭故事中的村民們,爲大學生的現在痛心疾首,對他的過往恨鐵不成鋼,甚至等着在將來看他的笑話。然而,不管再怎麼樣,只等着評判別人生活的他們日子已經沒有盼頭了,在努力工作奮進的大學生的未來卻是可以被期待的。

村上春樹說“在自己喜歡的時間,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我而言這便是自由人的定義。”

同樣的,在自己的生命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爲着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實現自己嚮往的人生價值,這就是對成功的最好詮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