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促進內需

簡介:不論是應對外部形勢的複雜多變,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都需要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促進內需。

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影響進出口、投資增速放緩邊際效應遞減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提振中國經濟似乎已成爲共識。

從去年以來居民消費數據看,增速保持平穩,但未呈現向上態勢。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經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9597.8萬人次,同比增長7.7%;實現旅遊收入393.3億元,同比增長8.6%。雖然保持增長態勢,增速卻有所下降。

本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佈《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聚焦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增強市場消費活力,提升消費支撐能力。這項政策的出臺,針對的正是去年以來出現的汽車、手機、家電等大項消費疲軟現象。

事實上,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要實現經濟持續發展,未來必然要走向內需型經濟,現在又面臨貿易摩擦加劇,提振內需拉動經濟就更爲迫切。且目前消費對GDP的貢獻相對偏少,過去五年的貢獻率大約在40%~50%之間,而投資對GDP的貢獻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此時,擴大消費、優化投資乃大勢所趨。

中國作爲全球產品門類最全、工業產值最高的國家,雖說消費的影響因素諸多,但提升居民消費能力無疑是最重要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8.7%(實際增長6.5%),與GDP增速持平,遠高於2%左右的物價整體漲幅,但大部分居民似乎對收入增幅不甚滿意,或者感覺未達到平均水平,這反映的是收入結構問題。另有統計顯示,佔全國人口20%的高收入家庭,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但同樣佔全國人口20%的中等收入家庭,增長率只有3.1%。

這從消費結構中亦可見一斑。去年以來,我國高端消費、奢侈品消費的比重擴大,但中低端消費的比重在下降。如去年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中,中國人佔了三分之一;在國內乘用車銷量結構中,8萬元以下的低端乘用車銷量大幅下滑,自主品牌汽車跌幅多在兩位數以上,但豪華車、高端車卻保持增長態勢。

中等收入階層是中國社會的主體,近年消費受限主要受住房和稅收影響,過去幾年,中國房價開啓輪番上漲模式,中等收入階層是購房的主體,隨着房貸支出大幅增加,其他消費必然受到擠壓。同時,中等收入階層主要收入來源爲工薪,是個稅等稅收的主要承擔者。

因此,未來應繼續綜合施策抑制房價上漲,讓住房徹底迴歸居住屬性,居民在居住屬性得到滿足後,消費活力將得到釋放。稅收方面,在新個稅制度實施後,中等收入階層稅負明顯減輕,未來還可以通過調整部分已下沉到中低收入者消費品的消費稅稅率等方式,鼓勵擴大重點領域和服務業消費,如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新型信息電子產品,以及文化娛樂消費、體育健身健康消費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人不敢消費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尤其是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遠慮,影響了即期消費意願。因此,要讓國人敢消費,應該重點從解決後顧之憂着手。

過去數十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偏重於“效率”,社會公平方面欠賬較多,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領域投入不足,國人普遍遭遇看病難看病貴、教育支出大以及養老保障不足等問題,這些短板必須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補上。

可以說,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不論是應對外部形勢的複雜多變,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都需要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促進內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