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現代醫學把它歸類爲生理疾病。在觀察了許多便祕患者後,發現便祕也和性格有密切的關係。

一個朋友帶她十四歲的女兒來找我,這個女兒長期便祕,總是三、四天至一星期才上一次大號,而且常常要藉助甘油的幫助。

我問她母親:「她是不是老麼?」

母親:「是啊,這和便祕有關嗎?」

我說:「是的,老麼比較容易便祕」。

大多數家庭都只有兩個孩子,其中老麼便祕的機率似乎比老大來得高,每次我這麼猜很少出錯。雖然老麼常常是家裡最受寵愛的孩子,但也是家裡意見最不受重視的孩子。大多數情形是老麼表達意見時,父母和兄長都會爲他的童言童語而覺得可愛,卻不會認真的聽他究竟說些什麼,總認爲他不懂事,他的話一定不重要。

可是這樣對老麼幼小的心靈而言, 只會覺得他自己真正想表達時, 都沒人聽。反而是說了某些話, 卻會引來大家開心大笑, 在這樣的環境下, 變相的鼓勵他經常講些大家會笑的話語。慢慢的瞭解了家人想聽的是什麼,就儘量的講些別人想聽的話。久而久之,他就不再表達自己的意見了,特別是不滿的意見更不會輕易說出來,因此情緒上的垃圾就開始在心裡累積。心理上的垃圾不能排除,生理上的垃圾排泄也會跟著出問題。這樣的性格,我稱之爲便祕的性格,心理上的便祕性格,會引發生理上的便祕。

便祕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便祕也和性格有密切的關係

我繼續問母親:「她是不是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

母親:「纔不會呢,她是家裡最多話的一個。」

我說:「我們試一下吧。」

轉頭問孩子:「你覺得便祕好不好?」

孩子看著母親回答:「還好啊!」

我說:「你想不想改善目前的便祕問題?」

孩子還是看著母親回答:「都可以呀!」

我說:「你不覺得目前的便祕對健康不好嗎?」

孩子:「還好啦!」

母親這時臉上才露出驚訝的表情,她總算明白爲什麼我說她的孩子不願表達意見,孩子的多話並不表示她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主要是母親沒有給她暗示。長期以來,她總是回答母親期待的答案,今天母親沒有意見,她只好小心的回答。察言觀色是這一類孩子的專長,是他們討得家人歡心的法寶。所以當一些聰明的孩子,很懂得察言觀色時,父母就要小心了,很可能他的便祕性格已經形成,且已經開始隱藏自己的想法。這種便祕的性格,往往在幼年時就形成了,當孩子長期無法表達負面的情緒時,爲了生存,會發展出忽略這些負面情緒的逃避型性格。這種性格最終會發展成對自己的健康漠不關心,生病時除非父母強烈要求,不會自己求醫診治。即便生了病需要治療,也不是爲了使自己恢復健康,而是爲了滿足周圍親人的要求。這樣的病人最大的麻煩是當其生命受到疾病威脅時,根本沒有絲毫的求生意志。當病人沒有求生意志時,再好的醫療技術也很難發揮作用。

這樣的性格在幼年成形,長大之後就很難改正,使得這種便祕的治療變得非常困難。除了必需從生理治療著手之外,還要做心理的治療,從糾正孩子模稜兩可回答問題的方式開始,同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對待他像個成人一樣,認真的聽孩子每次的說話,並給予正面的回應和鼓勵。

家中除了老麼特別容易有便祕的性格之外,有時老大也很容易有便祕的性格,這種情形多半會出現在父母非常強勢的家庭,雖然在家排行老大,一樣沒有表達的機會。有一個孩子有嚴重的便祕,原來是他的母親很強勢,總是要求孩子依著自己的想法做事。還有一次遇到一個父母早逝的孤兒,由姑姑帶大。姑姑忙於工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很少有對象可以表達心裡的想法,長時間累積的結果,就形成了嚴重的便祕。雖然家中的老麼是比較容易形成便祕的性格,但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經常處於表達壓抑的狀況,無論他身處家中哪一個排行,都有機會形成便祕的性格。而且這些性格的養成往往在兩三歲或更早之前。因此,爲人父母者不可不謹慎。

有些工作環境也會創造出便祕的問題。一個做了十幾年祕書的朋友。由於老闆很強勢,她面對老闆時經常只有聽的分。還好老闆常常出國,只要老闆在辦公室多待幾天,她就感覺有壓力而開始便祕。老闆一出國,大便就特別順暢。祕書和老闆在表達上是不平等的,祕書只能聽命行事,沒有抱怨的權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