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戰歷史,很多朋友們想必早已爛熟於心,那是一場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爲團體,另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爲主體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在那場空前的戰爭中,蘇德戰場無疑成爲了整個二戰的焦點,該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戰爭剛剛爆發,希特勒就對蘇聯展開突然襲擊,並且有效的憑藉其兵力優勢和先進戰術長驅直入,在明斯克、基輔等地迅速形成鉗形攻勢,殲滅了大規模的蘇軍有生力量,此時的德軍已經駐紮在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的地方,戰況岌岌可危。

戰爭從1941年10月一直打到1942年1月。德軍的“中央”集團軍此時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並且無數次的進攻都被蘇軍粉碎,戰爭局勢一度陷入膠着狀態。

關於這場堪稱“二戰轉折點”的戰役,無數的軍迷朋友們曾經設想過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有關莫斯科保衛戰以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很多戰事也被後人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記錄下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同樣身爲軸心國成員之一的日本,在莫斯科戰事喫緊,希特勒即將成功實現計劃,而蘇聯已經處在生死關頭的時候,爲何無動於衷?甚至沒有一兵一卒參與一場“左右夾擊”的戰役?

此時的日本,軍事力量雄厚,經濟基礎強大,而且有着數百萬級的精銳之師“關東軍”就駐紮在離蘇聯咫尺之遙的中國東北,倘若這些關東軍全部投入到蘇聯東部及南部地區作戰,那麼勢必將大幅的消減希特勒在莫斯科的壓力,而德日兩軍從東西形成左右夾擊之勢,二戰的結果恐怕就是另一種景象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日本眼睜睜的看着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溜走呢?

溫故當年的歷史,此時的日本正在受到美國方面的最高制裁,其賴以進口的石油資源幾近枯竭,石油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是必須品,所以強大的壓力迫使日軍南下展開漫長的尋覓石油之路,而這也是日本未能參戰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狡猾的日本帝國主義在莫斯科戰役膠着之際,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景象,而揮兵北上就要面臨蘇聯方面的巨大壓力和瘋狂報復。這無疑是很不划算的,所以當時的日軍同樣出於這樣的心思導致錯失整場戰爭的主動權,從而註定其敗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