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豐最近特別忙。

5月中旬,被喻爲中國“託尼獎”之稱的華語戲劇界重量級獎項“壹戲劇大賞”揭曉,馬俊豐執導的話劇《繁花》奪得了本年度“壹戲劇大賞”的“年度大戲”以及“年度最佳編劇”兩個重要獎項。

話劇《繁花》獲得“壹戲劇大賞”獎項

供圖/馬俊豐

這部2018年推出的滬語話劇從上海火到北京,一時間風頭無兩,作爲導演的馬俊豐更是受到極大的關注。其實熟悉上海戲劇生態的觀衆,對於馬俊豐和他的作品並不陌生。然而直到《繁花》的橫空出世,才真正讓這個一手締造上海風情話劇的“非上海土著”導演進入大衆觀衆的焦點。

然而令馬俊豐忙碌不已又樂在其中的,也不僅僅是《繁花》斬獲的殊榮,還有他即將奉上的新作——7月份要在上海大劇院與觀衆見面的崑劇《浮生六記》早已進入到了緊張的排練階段。

不完美的邂逅

話劇《繁花》排練中

供圖/馬俊豐

與當代作家金宇澄創作的現實主義題材小說《繁花》不同,《浮生六記》誕生於距今200餘年前的清代嘉慶年間。對於馬俊豐而言,他與兩部文學作品的相遇也不盡相同,將《繁花》搬上話劇舞臺的五年之前,是從網購來的一大包書中邂逅原著小說;而與《浮生六記》的初次相逢則是更爲久遠的學生時代。

中學數理化的課堂上,馬俊豐的課桌底下總會埋藏着一本又一本課外書,這其中便有一本薄薄的《浮生六記》。然而,這段初次的相識並非一個十分傳奇的開端,匆匆讀完一個清朝文人的自說自話,便興味索然地投入到下一本書的世界中去。

“過於平淡的生活”——這是多年以後馬俊豐在回憶自己第一次讀《浮生六記》的感受,與很多人一樣,《浮生六記》的味道需要有一定“年份”的讀者才能品出。

浮生

六記

落花時節又逢君

如同戀人一般,初次平淡如水的相逢,《浮生六記》並未在馬俊豐心中泛起波瀾;再度相逢之時,同樣的文字卻讓馬俊豐怦然心動。

《繁花》之後,馬俊豐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令自己的表達一以貫之的作品,這種尋覓的原動力並非是一個戲劇導演的職業特質,而是一個創作者對錶達態度的追求。而他究竟要追求的是什麼,也是一段時間以來馬俊豐腦海中反覆縈繞的追問。

直到與《浮生六記》的再度相逢,21世紀青年導演馬俊豐從19世紀中國傳統文人沈復的筆下找到了可以回應自我追問的答案。“對生活純粹的體驗”,這是沈復得以“打動”馬俊豐的所在,也是馬俊豐一直希望通過作品向他的觀衆所傳達的態度。

浮生六記

崑劇《浮生六記》正在排練中

(c)上海大劇院

從“過於平淡的生活”到“對生活的純粹體驗”,馬俊豐與《浮生六記》的邂逅與重逢編織當代人們對兩個世紀前一對小夫妻生活的雙重態度。在憑藉移動互聯網科技可以幫助每個人都過上戲劇般生活的今天,偏偏是最爲平淡的相守更加讓人回味。

在《繁花》之後,與《浮生六記》的重逢,使馬俊豐離自己所追求的表達更近了一步。

愛以閒談消永晝

在馬俊豐看來,《繁花》與《浮生六記》先後出現在自己的創作列表中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必然,這代表了他“近期以來一直在追求的審美傾向”。

或而是“弄堂八卦”,又或而是“閨房記事”,馬俊豐將它們戲稱爲時代的“邊角料”——屬於正統敘事之外的無限空間。而“邊角料”們身上細膩的生活紋理、精確的筆觸描寫,無一不是令馬俊豐心馳神往舞臺主題。

自《繁花》開始,馬俊豐所呈現給觀衆的便是宏大敘事褪色之後,個體鮮活而平凡的生活底色。而《浮生六記》則更加接近這種底色的本質——完全個人化的情感與生活敘事。這種表達並未因平凡而顯得乾癟、乏味,相反卻充滿生機,作者筆下的自己以及愛侶則以豐滿而靈動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走進《浮生六記》世界裏的人們。

馬俊豐鏡頭下的沈復與芸娘

施夏明飾沈復 單雯飾芸娘

(c) 馬俊豐

“愛與閒談而消永晝”,馬俊豐反覆提及《繁花》原作者金宇澄對自己作品的定位,這也是他決心要在舞臺上呈現《浮生六記》原因之一。人們在最爲平淡的閒談中縱容時光悄悄流逝,在馬俊豐看來這正是《浮生六記》的魅力之所在。

將“無用的”、沒有崇高立意的生活碎片拼接起來,作爲導演的馬俊豐將崑劇《浮生六記》打造成一把棱鏡。這樣一把棱鏡可以將生活的本質折射成五彩的光譜,照進每一位走進劇場的當代觀衆。而這樣一把棱鏡究竟如何打造,則要待盛夏到來之時,與觀衆見面的《浮生六記》如何呈現了。

上海大劇院出品

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聯合出品

崑劇《浮生六記》

Kunqu Opera

時間:2019/7/13 19:15

地點:上海大劇院·大劇場

票價:¥80(公益票)/160/380/480/680

原著〔清〕沈復/編劇 羅周/導演 馬俊豐/執行導演 倪廣金/藝術指導 石小梅 胡錦芳/作曲 孫建安/編曲 李哲藝

主演

施夏明 —— 沈復

單雯 —— 芸娘

李鴻良 —— 王婆

由騰騰 —— 半夏

顧駿 —— 張禹門

裘彩萍 —— 沈母

演出

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

—藝術家陣容等節目信息以現場演出爲準—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