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字

【我與青島共成長--改革開放40週年特別報道】

永難忘懷的政協時光

第十一屆青島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孫德漢

時光真是如流水一樣,轉眼間,我們來到了2018年,也是國家改革開放、各行各業發生巨大變化的40週年。說來也巧,我就職青島市十一屆政協主席時,正是2008年春天,距今整整10年了,那一年恰逢改革開放30週年。雖說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那一屆沒有任滿5年任期,提前一年換屆了,但還是在前任領導班子基礎上,在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團結全體政協委員,認真負責,開拓創新,緊鑼密鼓地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至今回想起來,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那是2007年年底,各地到了換屆時間。當時我任濱州市委書記兼市人大主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年齡也是57歲了,中組部和山東省委經過嚴格考察,通盤考慮和民主協商,決定安排我擔任第十一屆青島市政協主席。實在說,開始我沒有做好思想準備,因爲這些年我一直在黨政和企業一線工作,擔任過公社書記、縣長縣委書記、山航總裁和市長市委書記,還從未做過政協工作。不過,我這個人的性格就是不怕困難,敢於挑戰,特別是作爲一名共產黨員,黨指到哪兒就打到哪兒。再說過去雖然沒有直接在政協任職,但我當過縣委書記和市委書記,對政協工作並不陌生,深知幾套班子之間的關係,更深知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全體委員的努力,對政協的發展非常重要。

就這樣,2008年1月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青島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在圓滿完成各項議程之後,我當選爲青島市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主席,宋靜毅、郄晉生、麥康森、顧楓、宋修岐、劉明君、邵峯晶等當選爲副主席,姜秀華當選爲祕書長,於萍等98人當選爲市政協常務委員。在閉幕大會上,我代表新任政協領導班子發表了講話:“……本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市政協常務委員會,並選舉我擔任市政協主席,這是黨組織和全體委員對我們的信任和厚愛,我們深感肩負的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一定不辜負全體委員的厚望,虛心向市政協各位老領導、新老委員和各位同志學習,緊緊依靠中共青島市委的堅強領導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緊緊依靠全體政協委員的集體智慧和力量,緊緊依靠全市政協組織和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的支持與幫助,恪盡職守,勤勉工作,不辱使命,在歷屆政協打下的良好基礎上,盡心盡力地把新一屆政協工作做好,努力把我市的人民政協事業推向前進。

“在過去的五年中,十屆市政協爲推進本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一屆市政協任期的五年,將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十七大和省、市黨代會精神,推動青島在新的起點上向更高水平邁進的關鍵時期。努力做好新一屆政協的各項工作,對於全面實現省、市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努力推動本市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不斷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揮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作用,努力維護本市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積極促進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做好團結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工作,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廣泛的力量支持……”

話是這樣講了,可我內心裏卻猶如窗外浩瀚的黃海,波浪起伏,久久不能平靜。回首大半生,我所做的每一項工作,都不是自己預先計劃和選擇好的,而是服從命令聽指揮,組織上分配什麼就幹什麼,甚至大多是面臨困難局面,臨危受命。而我也從無二話,踏實去幹,絕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今天,又是面臨一個全新的領域和陣地。大家都知道,政協不是黨委、政府,沒有決策行政的權力,只有參政議政的職能。打個比方說,黨政一把手就像指揮部隊衝鋒陷陣的“司令員”,而人大政協猶如出謀劃策的“參謀部”,從“一線”變成“二線”了,工作目標、方法都需要一個較大的轉變和適應。

其實不管做什麼事情,人是最關鍵的因素。來之前,我瞭解到,青島政協里人才濟濟,各個層面的專家精英很多。學過政治經濟學的都知道:生產關係只有適應生產力纔是進步,才能獲得大發展。我經歷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原來公社生產隊時期,那是“人叫人,人不幹;政策調動一大片”。從這個方面推廣開來,不管是人大還是政協,最大的職責就是把大家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衆人拾柴火焰高。我來到政協以後,就像以往初到各個崗位一樣,首先進行深入而細緻的調研,與機關各專委會負責人分頭談話,看望走訪前任主席副主席、民主黨派和工商聯主委、主席們,調閱了過去工作的情況彙報和文件彙編,認真研究政協章程,熟悉憲法賦予的政協職能,以便更好的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很快,我逐漸摸清了政協機關現狀和當前任務,理清了下一步工作思路,與黨組成員宋靜毅、郄晉生和其他副主席們密切商討,形成了今後工作的指導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三炮”理論,在全國各地政協引起不小的反響。我提出:工作中要做到服從不盲從,補臺不拆臺,‘合唱’不‘獨唱’,到位不越位,從團結中得到力量,從合作中找到方法,從集體中獲取快樂,努力形成最大合力。機關各部門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每一位工作人員要有大海一樣的胸懷,海納百川,博採衆長,豐富自己。要積極營造廣開言路、暢所欲言的氛圍,努力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來,使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宗教、各階層和各方面人士搞好合作共事,更廣泛、更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增強和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總而言之,在工作中,我們要堅持黨性觀念,盡職責不越位,不打橫炮;堅持求真務實,紮實而不浮躁,不放空炮;堅持建言在先,幫忙而不添亂,不當馬後炮!

創新工作,首先是從理論上創新,思路決定出路。爲此,我們做了多次專題研究,集中集體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新理念。比如根據政協職能細化爲:參政議政在於圍繞中心抓好大事,建言獻策基於務實調研可操作性強,民主監督寓於提案建議跟蹤落實中。提出政協工作要在“搞活、幹實、做精”上下功夫。在“搞活”中推進“發展”,開闢政協工作的新亮點;在“幹實”中突出“以人爲本”,把握政協工作的共振點;在“做精”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造政協工作的閃光點。簡言之一句話,我們今後工作的總方針就是:科學務實,履職爲民!

膠州灣,是我們青島的“搖籃”,是哺育這座城市的母親灣。一百多年以來,青島就是因灣而建,因灣而興的。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青島先後進行了城市建設東擴、經濟重心戰略西移等拓展與優化,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綜合實力。然而,隨着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和產業機構調整,現有空間已不適應城市潛能的發揮。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着眼於長遠發展,於2007年11月正式提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戰略,其中一個重要決策:就是向膠州灣北部邁進,開發建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青島這個與膠州灣相伴而生的半島港口城市,打造成真正的“環灣城市”。我任職後瞭解到這個戰略決策,立即動員大家雷厲風行地投入到這場“大戰役”中去,當好黨委政府的助手和參謀。我與時任中共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的閻啓俊同志是同齡人,前期工作經歷也差不多,相互之間較爲熟悉,工作上更是互相支持。他對政協工作非常重視,中央媒體對他支持政協工作專門進行過採訪。我們幾位主席副主席分頭帶領由政協委員、機關專委工作人員組成的隊伍,輕車簡從,圍繞着“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開始了全面深入的大調研。

我們走遍了城陽、紅島、即墨、膠州、黃島、市南、市北、四方等區市,環繞着膠州灣留下了一串串足跡。每到一處,總是細緻入微地查看現場,調閱資料,不厭其煩地提出問題、瞭解實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我組織大家查閱研究世界各國擁灣發展的範例,舉一反三,借鑑參考。而後,各路調研小組彙總,召開了熱烈的討論會,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意見和建議。由我主持召集政協各專委會分頭執筆,先後提出了“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建言之一、之二、之三等5個系列化建議,比如《關於加快推進“擁灣發展”戰略的意見和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快我市空港、海港建設的建議》、《大青島 大交通 城鄉統籌 軌道先行》等等。這些建議集中在四大關鍵點上:一是建設高等級防潮堤壩,構築擁灣發展的安全屏障;二是建設現代化海港、空港、陸港、信息港,打造擁灣發展的動力引擎;三是建設環膠州灣保稅港區,確立擁灣發展的政策保證;四是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形成擁灣發展的永久活力。分別以青島市政協黨組、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人口資源委員會等名義報送各有關部門。其中,在城陽區調研時,大家瞭解到每隔五、六年就來一次黃海風暴潮,而膠州灣屬半封閉型,根據灣口的朝向,膠州灣西北部是受害嚴重的地區。暴風雨一來,尤其是汛期逢大潮,以往平靜的膠州灣狂濤巨浪如同千萬匹脫繮的野馬,一波高過一波地越過灘塗鹽田,不少耕地變成了一片汪洋。

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是煙臺牟平人,生在海邊,長在海邊,工作在海邊,瞭解熟悉海的習性,平常風平浪靜,碧波萬頃,爲人們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源。一旦不高興了,怒濤萬丈,也會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在養馬島當公社書記和在濱州當市委書記時,都曾經重視修建沿海大堤,既可擋風浪,攔蓄淡水,又便捷交通,成爲景觀大道造福百姓,可謂是一舉多得。現在瞭解到膠州灣北部將是“擁灣發展”的主戰場,建設高新區、規劃發展電子信息、海洋科技等五大產業等等。而據史料記載:自1949年以來,膠州灣區域平均每年發生一次風暴潮災害,給人民羣衆生活和生產帶來嚴重損失。1985年9號颱風從膠州灣登陸,造成特大風暴潮,海水倒灌,樹倒屋塌,淹死牲畜。歷史悲劇再也不能重演。必須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這一隱患!爲此,我們在五個系列化建議中,重點提出了“環灣保護,防潮爲先”的理念。建議在膠州灣構築一條防潮堤壩,將路堤結合、堤庫結合的安全保護利用納入“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戰略之中。我們政協的提案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科學發展觀,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得到了具體實施部門的贊同,立即吸納到相關決策中去。不久,一條寬20米、全長10公里,總投資爲5.27億的集攔潮大壩、水庫大壩、環海大道、防風林帶、環灣公園爲一體的防潮大堤在青島新區濱海崛起了。它成爲膠州灣一道堅實可靠的銅牆鐵壁,也爲正在崛起的“藍色經濟”擋風拒浪、保家護身。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增,位於城陽區的青島流亭機場處於飽和狀態,急需擴大規模。那年我到城陽區調研,時任區委書記的王魯明說,華東民航局蕭局長在城陽。我與蕭局長是熟人,就問他有何貴幹?他說你們青島寫了報告:機場小了,向西延伸再建一條跑道,那就要拆遷鐵路,鐵道部要價21個億,我們來調研一下。我當過山東航空公司的“老總”,瞭解一些機場建設方面的情況,但當時沒發表意見,打算調研一下再說。於是,那段時間我曾或自己來,或帶領政協有關同志,連續十幾次到現場勘察。同時,也不斷地向國家民航總局、華東民航局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彙報諮詢、徵求意見,反覆比較利弊。通過嚴謹細緻的調研論證,我們得出了結論:原規劃向西擴建一條跑道,其承載能力和發展後勁明顯不足,也未考慮與空港配套的航空產業建設。並且,流亭機場西邊緊鄰就是膠濟鐵路、流亭工業園,區內有300多家企業,還有幾個村莊上千戶人家。如果西擴,將面臨搬遷鐵路、工廠企業和村莊,多付出上百個億,成本巨大,浪費資金,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我們認爲:機場建設應考慮至少滿足30至50年的需要,而不能在短時間內一改再改、一建再建。建議停止拆遷鐵路西擴一條跑道的方案,而是在膠州灣北部城陽區西部的羊毛溝附近擴建機場。此區域位於墨水河、羊毛溝之間,腹地開闊,多爲鹽田和灘塗。不涉及鐵路、企業和村莊搬遷、土地瓶頸等矛盾,既可節省投資、方便和縮短建設週期,便於儘早實施,又可滿足發展臨港產業與高新區的航空高技術產業。據此,我們以政協經濟委員會和人口資源委員會的名義提出了具體建議:一是可考慮在城陽西部羊毛溝附近,規劃建設爲兩條前後相錯或平行的遠距離跑道,與原機場跑道互爲補充。二是建設具有綜合功能的航站樓,成爲集候機樓、火車站、客運站、輕軌站和大型商場爲一體的零換乘、立體式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三是在機場周圍高起點發展航空產業和依託空港的高新技術產業,爭取在東北亞航空業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四是考慮構建“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空港、火車北站、鐵運、汽運、客運於一體,爲環灣地區交通和旅遊創造更好的條件。

機場建設指揮部認真研究了政協的建議書,上報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原機場擴建方案停止,重新勘察論證。可是過了不久,聽說有關部門又提出新的規劃:擬將機場建在遠離青島市區的即墨、平度一帶。我又帶領有關人員再次調研分析,針對擬議中的幾處新建機場位置,作了具體詳細的分析比較,發現那裏與市區直線距離50多公里,且無直達鐵路、高速公路,城市化設施均需新建,投資大,佔用耕地多,實在是得不償失,認爲還是把新機場建在膠州灣北部城陽西北區域的鹽鹼荒地較爲合適。因而我們又再建議了一次,並於2009年初拿出了一份《關於在膠州灣北部城陽西新擴機場再建議的報告》。從功能定位、輻射帶動、投資成本、未來發展等六個方面,再次詳盡論證了新機場選址在城陽西的優勢,重申了新機場與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三者實行零換乘的現代化立體式交通大樞紐。後面,我們還附加了《擬新建機場各方案可行性比較表》、《擬新建機場各方案投資費用來源說明表》、《建議城陽西新擴大機場的位置示意圖》等5個附件。

這個“再建議”再次引起了重視,又被有關規劃建設部門列入幾個方案中進行比較論證。此時青島市委市政府換了班子,李羣書記和張新起市長都認真審閱了機場方案,並且到即墨現場看了一下。爲此召開了專題常委會,我列席參加,李羣書記特意讓我發表意見。我說:將來青島的發展重點是西海岸,如果把機場放在東北部的即墨,離主城區那麼遠,南轅北轍怎麼發展?還是應該向膠州灣北部,向城陽往西靠。後來,市裏又查歷史檔案,發現當年德國和民國時期,還有我們政府在1993年規劃交通樞紐時,都曾考慮放在膠州一帶。最終結合歷史與現實,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在膠州建設青島新機場,並且委任我當顧問,做協調工作。其中,難點之一是這裏有海軍航空兵的機場,軍民航飛行空域有交錯,互有影響。我開始在北京找軍方探討可否搬遷?人家說:不可能,軍委還要擴建膠州機場呢!我們又找到軍委、總參作戰部,彙報時反覆陳說青島大發展需要在膠州建民航新機場的理由,終於有些進展。丁一平司令員深明大義,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我和市政府徐振溪副市長、青島民航機場張敬吉董事長去參會。經過熱烈討論,海軍表態服從地方建設大局,海軍機場統籌考慮佈局,把現在的膠州機場、團島水上機場合並搬遷到田橫島去,艦載機訓練整合到膠南大場。在膠州灣上空軍隊到兩廂,中央留給民航支持青島建新機場。這個方案上報中央軍委和總參謀部之後,得到了認可。這纔是民航空域的百年大計!

不料,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空軍作戰部有位副部長提出意見:膠州建民航機場與空軍高密機場會有衝突。我得知後馬上寫了一封信給空軍許其亮司令員,說明此事的來龍去脈,民航飛×航線並不會影響空軍機場。許司令員把此信批准給了濟空。後來,許司令員和濟南軍區範長龍司令員當了軍委副主席。我在濱州當書記時兼着軍分區第一政委,與時任濟南軍區的範司令員認識,曾給他們寫信建議依託義務教育體系設立空軍青少年航空學校,培養空軍後備人才。軍委很重視,有一天,我正在籌備跑機場手續事情,在車上接到了一個電話:”你是德漢同志嗎?我是老範啊!”電話號碼陌生,我一時沒反應過來:“哪位老範?”對方說:“有幾個老範啊?”說話帶點東北口音,我一下子想起來了,連忙說:“是範主席啊,沒想到你這麼大的首長親自給我打電話……”他說:“你那個青少年航校的建議很好,我和老許都同意!”不久許副主席批給了空軍,在全國建了16所,山東就有兩所(山東省北鎮中學、山東省實驗中學。

對我們聯繫機場事,總參作戰部的白部長根據首長指示給予了大力支持。在一次現場彙報上,我特意畫了一個“品”字,說:“青島東邊是嶗山,是受國家保護的風景區;西邊是西海岸開發區,南邊是大海,只有膠州灣北部可建機場,同時幅射整個膠東。”這給他們很深的印象。過後,總參謀長陳炳德和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分別來青島視察航母基地,我們及時反映給李羣書記,請他見面時彙報一下機場問題。兩位軍隊首長都指示此事讓作戰部白部長協調,這樣就更順了。軍委研究後正式批准搬遷膠州軍用機場,支持地方建設。大局已定,這是青島的福音啊!我們不能忘記具體跟進抓落實的白部長!設計方案很快也出來了,是個五星形狀,想法不錯,但那個75度角窄了一點,搞不好會有發生地面碰撞的隱患。屆時需要高度注意這個問題,把好事辦得更好!

過去有一種傳統觀念,好像政協工作沒有硬指標,不太重要,我來到青島政協後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就想改變這種觀念,抓好機關建設,樹立新的形象。2008年初,我第一次出席青島政協會議時,看到政協大會是在黃海飯店會議廳舉行。這是一座較早建設的市委接待中心,現已發展成爲四星級酒店,秉承“黃金品質,海洋情懷”理念,環境優美,服務周到。但它的會議廳較小,召開五、六百人的大會顯得擁擠不堪,特邀新老主席、各界領導,主席團等等,無法都坐到主席臺上去,也就是說主席團成員上不了主席臺。會後,我把有關同志找來問:“市兩會一直在這裏開嗎?”“咱們政協在黃海飯店,人大在市人民會堂。多年都是這樣。”我知道青島人民會堂是全市最隆重的會議場所,寬敞明亮,地位重要。這是想當然地分開了“檔次”,難道人大代表比政協委員“高”。這種想法十分錯誤!兩者完全是平等的,都是我們國家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織機構。我說:“你們馬上去聯繫,今後政協大會要同人大一樣,也要在人民會堂召開。”果然,下一年的政協全會,與人大代表一樣,轉移到市人民會堂開會了,至今形成了慣例。來自全市各屆的政協委員們走進這個莊重的會場,個個心情舒暢,沒有理由不開好會議。

有時候,不僅僅是個待遇問題,也是方便工作、尊重別人的問題。政協裏除了專職主席、副主席以外,還有民主黨派和社會兼職的副主席,平時不駐會。這樣待遇就與駐會領導不一樣了。我聽說前些年有一次,某位國家領導人前來青島視察,在“八大關”禮堂召集市幾大班子成員開會。一位民主黨派的政協副主席沒有車接,打了個出租車趕過去。不料出於安保考慮,那一帶街區戒嚴,不允許出租車經過,他只好下車跑步前去。偌大年紀,平時又缺乏鍛鍊,結果累得氣喘吁吁。這是不應該的,我在蓬萊、濱州當書記時,從來沒有把幾大班子分成三六九等。我召開黨組會研究,專門以政協黨組名義打了個報告,直接去找市委閻啓俊書記,提出政協駐會和不駐會的副主席,都給予同一待遇。閻書記認爲有道理,當即做了批示,有關部門研究下達文件,給予政協所有副主席用車、醫療、住房等方面一視同仁的待遇。

另外,過去政協機關處級、局級職位不多,且流動性差,幹部有時長時間得不到調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人啊,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需要被承認、被尊重,不斷進步,纔不會失去動力和方向。我就是從基層一級一級按臺階走上來的,深深理解並對一起共事的同志們充滿感情,講究辦事公道,與人爲善。在符合實際和政策的前提下,作爲主席的我積極向有關部門去爭取,健全了機關委、辦、室,理順了關係,每個專委會都設立了處級崗,增加了職數。通過競爭上崗,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幹部走上了新的崗位。這一來,整個政協爲之一振,人心大快。記得曾有一位同志工作不錯,但臨近退休年齡不宜提拔,職級偏低。我瞭解情況後,與黨組成員們商量:“由於種種原因,耽誤了這位同志。現在哪怕還能再幹幾天呢,也應還一個公平,不能讓埋頭幹工作的人喫虧。”大家同意我的看法,按照幹部管理條例破格予以解決。這也是爲了樹立正氣,把正用人導向。

同時,我專門對機關幹部提出了“三性、五力、六信、七事”的要求:即大力提高黨性、悟性、可靠性;不斷增強理解領會力、落實執行力、履職創新力、團結戰鬥力、拒腐免疫力;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定跟中國共產黨走的信心,自覺維護黨的信譽,努力贏得人民羣衆信任,堅持黨紀、國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信守;做到想幹事、能幹事、善共事、幹成事、不誤事、不壞事、不出事。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青島市委、市政府關於建立健全促進發展方式績效考覈監督體系意見,和公務員考覈實施辦法,結合政協機關實際情況,以政協黨組名義,研究制定了“年度機關目標績效考覈工作方案”。指導思想就是:注重實績、公開公正、民主集中、完美製度,進一步明確考覈指標,創新考覈方式,強化結果運用,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着力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推動市政協機關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總分1100分,內容分爲工作目標(500分)、黨建及精神文明(200分)、年終民主評議(300分)和工作成效加分(100分)考覈。文件強調做好本職工作之後,工作目標還包括課題調研、新聞宣傳、反映社情民意、創新工作成果、招商引資等等。以及如何加分減分――比如課題調研、反映工作成果和介紹典型經驗的材料被批示、單獨編髮或推廣的,按中央、省、市不同層次,部門和個人分別加15分、10分、8分,而對於不參加集體活動,無故缺勤1人次扣個人及所在部門5分等等……既有總體把握,又有具體規定,詳盡細緻,獎罰分明,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其中特別規定,如果工作目標、黨建及精神文明和年終評議三項考覈總分低於700分的,廳室或處確定爲不合格,個人確定爲不稱職。而對於全年表現優秀的部門和個人,則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並且列入選拔幹部的重要參考依據。這樣一來,政協機關風清氣正,人心思進,一舉解決了干與不幹一個樣,以及進入“二線”等待退休養老的觀念。大家煥發出面貌一新的精氣神,鬥志昂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打鐵還得自身硬,我們就此創立了政協機關“政通協和”品牌,風清氣正,幹勁倍增。

有作爲纔能有地位。同任何工作一樣,只有幹出樣子才能讓人家服氣和重視。政協不是養老休閒的單位,而是可以真正乾點實事的地方。關鍵是看心態,想得到就會想方設法去辦到。我來到政協經過認真調研,感到青島和德國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與良好的合作前景,加強與德國的聯繫合作,是促進青島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程度的舉措。2008年10月,我聽說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先生來中國訪問,特意請我國前駐德大使、中國外交學會前會長盧秋田聯繫,約上副主席郄晉生等同志趕到北京去,與施羅德先生見面,誠摯邀請他來青島考察。施羅德先生欣然允諾。2009年4月,他在盧秋田會長的陪同下,專程對青島進行了爲期一天的友好訪問,留下美好的印象,對於建設青島德國風情街和中德生態科技園十分贊同。同年10月,我在去看望四川災區青島援建隊時,應約繞道武漢再次會見了前來參加“德中行”活動的施羅德先生,進一步研究磋商了與青島方面合作的問題。2010年4月,中國·青島國際新能源論壇暨中德企業合作發展峯會在青島成功舉辦。施羅德先生再次來到青島,我又與其就職業技術教育合作,推動中德生態科技園落戶青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施羅德先生對青島市政協堅持不懈的工作韌性十分讚賞,表示將力推各項合作事宜。2010年7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中國商務部與德國環境和技術部簽署了《關於支持建設中德生態園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在中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合作建設中德生態園。2011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德期間,在第六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上作了《做共同發展的好夥伴》的演講,表示歡迎德方企業積極參與中德生態園的規劃和建設。

2011年5月,中德生態園工作組第一次會議確定,中德生態園選址於中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生態智慧城內,規劃面積約70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採取政府引導、市場爲主的方式,由中德兩國具有豐富開發經驗和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共同組成項目投資公司,負責中德生態園的園區規劃、土地開發、項目引進和運行管理。雙方合作領域主要包括節能環保技術標準的研究和擬定,能源、環境新技術的開發、生產和應用,節能、生態示範建築研究和建設,職業教育和培訓,海洋城市生態規劃和生態改造等5個方面。至此,“中德生態園”就這樣一步步推動成了兩國總理認可批准的合作項目,是中德兩國合作建設的第一個生態智能園區。按照我的想法,是建設一個類似或者超過蘇州新加坡工業園那樣的園區,爲青島的經濟社會發展再添動力引擎。2011年8月,我和宋靜毅、郄晉生副主席帶領政協部分人員赴中德生態園項目現場考察。9月份,我率青島代表團訪問歐洲,第一項重要日程,就是發佈中德生態園信息。

那是2011年9月16日,在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了中德生態園信息發佈會。中國駐德國大使吳紅波,德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副司長文德林,我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區委)書記、管委主任張大勇,山東省商務廳副廳長孫建波,山東省政府駐德國辦事處首席代表惠宏玉以及德國工商大會、德國企業家、歐盟企業家和中德媒體記者代表出席了發佈會。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見證了中德生態園從無到有的進程,因事未能出席,但還是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他首先向遠道而來的青島客人表示衷心的歡迎,而後對中德生態園建設和中德關係表達了良好的祝願。吳紅波大使代表中國致了賀詞:中德生態園是中、德兩國政府確定的可持續發展示範項目,得到了兩國政府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搞好中德生態園建設不僅有利於促進中德友好互利合作關係,也能在全世界範圍起到示範作用。

作爲此項目的積極推動者,我的心情非常愉悅,代表發佈會主辦方致辭:向與會的各位朋友各位來賓表示了由衷的感謝,介紹了青島的人文地理和中德生態園的籌建情況,最後我說:“我們不是在這裏簡單地建造一個生態園,而是爲中德友誼、生態科技打造一個共同的家園。這是我們共同的夢想,我們期待更多的德國以及歐盟的企業到中國、到山東、到青島投資興業,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發佈會上,德國GMP公司介紹了中德生態園規劃概念。根據初步規劃,青島中德生態園發展定位爲“打造以高端製造業爲核心,以生態商住、商務金融等現代生活服務業爲支撐,生態自然爲基底,功能高度複合、低碳生態、宜業宜居、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園區”;功能設計上,兼顧生態環保、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三大目標;在產業佈局上,大力引進和發展節能環保、綠色能源、電動汽車、環保建材、機器人、海洋裝備等高端製造業以及科技研發、工業設計、電子信息、教育培訓、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園區建設總體分爲三步:2012年前,完成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作,全面啓動園區建設和項目引進工作,引進一批德國重點產業項目,並構建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2015年底前,入駐企業形成規模,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園區產業發展格局和建設佈局基本形成;2020年底前,園區建設完成。力爭通過10年時間,將青島中德生態園建設成爲具有國際化示範意義的高端生態示範區、技術創新先導區、高端產業集聚區、和諧宜居新城區。回想2008年有這個動議時,國內三個城市在爭:大連、蘇州、青島。我們政協超前行動及時提建議,經過努力上升到了國家決策、在青島落地。最初我們曾建議搞100平方公里範圍,有人說大了,我說不大,就看你怎麼幹了,要爲子孫後代着想,要想得遠一點。

2009年,時任中共中央胡錦濤總書記來山東視察,提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青島爲核心區域。爲了配合省市委中心工作,我們政協迅疾行動,組織各專委會和政協委員們圍繞“藍色經濟”展開了大調研。大家分頭走海港、訪漁村、進企業,與海洋專家、學者座談。在市政協全會上,把“大力推進藍色經濟區建設”定爲專題討論會的主題之一。幾十位政協委員圍繞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坦誠直言。2010年6月,我們黨組在平度舉辦理論中心組讀書會,政協常委們聯繫實際熱議發展大計。黃島區政協主席李宏代表區政協提出一個建議:加快規劃建設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她說:“……以開發區爲核心,包括黃島區、膠南市和膠州市部分鄉鎮的膠州灣西海岸,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前灣保稅港區、董家口港區等衆多經濟功能區,擁有廣闊的發展腹地和直通長三角的市場空間。經過25年的發展,青島開發區已經形成良好的產業基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功能日益增強,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日漸提升,規劃建設以開發區爲核心的西海岸經濟新區具備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條件。從長遠發展來看,整合功能、改革體制、創新機制,規劃建設西海岸經濟新區,對於進一步增強全市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在全國城市總體佈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她的發言引起我和同志們的高度重視,也與我的一些想法不謀而合,早就想如何使開發區辦得更好,只不過還沒有具體化,黃島區政協的建議給了很大啓發,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看作目前正在推進的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內容。於是,我當場表示了贊同:“膠州灣西海岸對構建大青島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從青島未來發展看,規劃建設西海岸現代化國際經濟新區,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抓手和載體,是‘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將進一步增強山東、青島國際化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山東、青島在全國乃至全球總體佈局中的地位。黃島區和李宏同志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建議,這說明我們各區市政協的同志們,都在爲藍色經濟做着積極的調研和思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會後,我們要進一步研究,積極上報有關部門,爭取早日落到實處!”回到機關後,我立即召開黨組會進行了專題研究,又組織幾個專委會認真調研,在黃島區政協建議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強化,以中共青島市政協黨組的名義專報市委一份《建設青島西海岸經濟區的建議書》,摘要如下:

市委:

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4月視察山東時強調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胡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總攬全局,立意高遠,爲豐富深化區域發展戰略,促進科學發展指明瞭方向。爲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實施,把青島打造成爲國際化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核心區、高端產業聚集區、中日韓自由貿易試驗區,充分發揮國家級開發區對外開放的綜合優勢和區域增長極重要載體的作用,建議規劃建設青島西海岸新經濟區(黃島區、膠南市、膠州市南部區劃合一)。

規劃建設青島西海岸新經濟區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的區域競爭日趨激烈,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在城市發展戰略中紛紛打破行政區域界限進行擴容,着力打造 以經濟功能區爲一體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珠三角經濟,均極大增強了中心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彼長此落,不進則退。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整合功能、改革體制、創新機制,規劃建設青島市西海岸新經濟區,對於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進一步增強山東、青島國際化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山東、青島在全國乃至全球總體佈局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有利於實現在更高區域層級上的準確定位。

二是有利於進一上拓展發展空間。

三是有利於積極應對未來發展戰略。

四是是有利於統一規劃建設。

五是有利於充分發揮國家級開發區對外開放的綜合效能……

規劃建設青島西海岸新經濟區的可行性

中央及省市對於統籌區域發展戰略均有明確的要求。

青島西海岸經濟社會發展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2009年,開發區以不足青島3%面積貢獻了青島1/6的生產總值,1/5強的實際利用外資、1/4的工業總產值,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功能日益增強,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日漸提升,規劃建設以開發區爲核心的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膠州灣海灣大橋、海底隧道的相繼建成,爲打造西海岸新經區帶來了重大機遇。……青島作爲奧運城市、帆船之都、旅遊城市的特色將沿着膠州灣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橋,加速向西海岸延伸幅射,是“橋隧時代”的必然選擇。因此,規劃建設西海岸新經濟區,將膠州灣西海岸完全融入大青島的城市發展框架,進而其打造成帶動青島和山東半島發展的巨大引擎,成爲向東北亞開放的“橋頭堡”,將帶來新的重大戰略機遇。

對規劃建設青島西海岸新經濟區的具體建議

一是進行功能整合。融入山東省和青島市“十二五”規劃,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園區新的開發運作模式……

二是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借鑑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等模式,整合西海岸行政區和功能區管理資源,授予市級經濟管理權限……

三是突出機制創新。借鑑浦東新區等開放型特殊功能區的做法,通過與周邊區域互利合作的方式,探索實行“飛地”政策,異地聯合興辦開發區,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

四是加快輕軌建設。……可以實現西海岸與主城區、西海岸現在各市區快速、方便聯接,與青島地鐵連在一起,對接大青島立體化交通樞紐,形成青島1小時生活圈,加快推進青島城鄉一體化和大青島國際化城市圈的建設步伐……

這份報告有理有據,切實可行,立即得到了青島市黨政主要領導的積極回應,相繼作出了重要批示。青島市發改委、市政府研究室聯合進行了專題調研。在隨後召開的山東省政協常委會議上,我就此又作了專題發言,同樣引起了山東省委、省政府、省政協的高度重視。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青島研究推進這項工作。同時,省政協劉偉主席召開省政協黨組會議,把建設青島西海岸經濟區作爲省政協向省委提出的建議。回顧青島百年的發展歷程,受制於膠州灣的天然阻隔,西海岸始終遊離於主城區的發展節奏和步伐之外。東西兩岸比翼齊飛,一直是青島多年的夢想。如今,在我們市、區兩級政協的積極推動下,打造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的觀點逐漸成爲各界共識,並且作爲一項戰略決策納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山東省、青島市“十二五”規劃。隨着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強,西海岸經濟新區的規劃工作正式啓動,這對於大青島的再次騰飛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兩個月後,我們市政協再次向市委、市政府提交藍色經濟區建設專題報告,提出了打造世界“藍色創新城市”、“建設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區”、建設“數字海洋”示範區等8點建議。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召集市發改委、科技局、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研究落實意見。隨後,成立海洋科技成果評介機構、建立海洋信息平臺和海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耐鹽植物和工業原料生物開發等內容被一一納入藍色經濟區建設規劃。這樣經過省、市委和政府的不懈努力,逐漸得到了中央的認可。2014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成立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爲全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新區擔負海洋強國和改革開放的雙重使命,深入推進“經濟轉型、社會轉型、體制轉型”,努力實現在西海岸實現“三個再造”,即再造一個升級版的青島港、再造一個升級版的青島經濟總量、再造一個升級版的青島新城區,建設創新開放、幸福國家級新區,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支點和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示範平臺。

這時雖然我和一些同志已退休了,但回想此動議是從第十一屆青島政協的建議案開始,我們大家就都非常高興。事實證明談發展,光喊破嗓子是沒用的,必須有個載體,有個切入點,就像解放戰役,光說解放全中國行嗎,還是要有載體,三大戰役就是三大載體。如今我認爲,藍色經濟區就是山東大發展的新載體,青島是核心區域,核心就在於西海岸經濟區和東部藍色硅谷的建設……

2011年上半年,市委帶領我們幾大班子去看了天津、大連。原來青島差一點就趕上天津了,現在人家上得很快,僅一個濱海新區就幾乎與青島GDP差不多了。青島東西部都在發展,北部怎麼辦?平度、萊西怎麼辦?我認爲要首先要發展輕軌,要搞同城化、城鄉一體化。有了輕軌,市民不用買車開車,在海邊買不起房子,可以在平度萊西買,到青島來上班。看看地圖就明白了,輕軌還可以把整個萊州灣帶動起來。這就叫發展經濟,交通先行或者輕軌先行。

此外,在我任期間,還提倡班子和各專委會圍繞大局,服務中心,分別提出了《關於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法》,促進通用航空事業發展的建議》、《關於“四大鏈條”配套 夯實執政基礎的建議》、《關於實施青島軌道交通建設的建議》、《加強網遊法制監管 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關於加快我市海島文化旅遊開發的建議》、《關於爭取海峽兩岸協商談判在青島舉行的建議》、《打造嶗山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推動山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幾十份高質量的提案。其中許多份得到了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採納,形成了解決辦法予以落實。

此外我們在工作中,充分考慮政協的職能特徵,努力開創新局面。老實說:從上個世紀“協商建國”和改革開放之後,人民政協發揮了巨大作用,政治協商被逐步納入決策程序。可在一些地方,上至黨政一把手,下至普通百姓,都受傳統觀念影響,還是認爲政協“可有可無”。有人甚至編順口溜來形容:“幹一點意思意思,不幹一點不夠意思,幹多了你什麼意思?”。往往人一到了政協,整個生活節奏都變慢了。每年照例開開“兩會”,提交幾個提案,走馬觀花視察一下。在新形勢裏,政協工作怎麼與時俱進?這是一個新課題。通過前面我們所做的工作就可以看出,不斷創新纔有活力,纔有成績,纔有地位。我提出:牢牢把握主旨(履職爲民)、主題(科學發展、團結民主)、主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體(政協委員),不辱使命,奮發有爲,服務中心謀發展,關注民生促和諧,使全市政協工作在生機活力中有序推進,在務實求新中闊步前行,在精益求精中蓬勃發展。委員活動方式要搞活,內容要拓寬,主題要鮮明,效果要突出。這樣,政協工作才能在開拓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

那幾年,我們想方設法探討實施了一些創新舉措。比如:“界別+區域”、“四級委員聯動”、“提案雙向評議”、“政協委員述職”等等活動。這些新的工作模式便於操作,富有成效,被稱爲“青島模式”。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派人專程來總結,寫成了《有爲有位:青島市政協的創新進行曲》的教案,用於地方實踐創新、公共管理等相關課程的教學。並且,得到了全國政協調研組的肯定,中央新聞媒體進行了集中採訪報道。其中對於我們政協積極配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當好參謀部和智囊團,給予了高度評價,總結道:大事必問,有政先商,青島政府政協共創工作和諧局面。時任全國政協的領導人做出批示:要求多宣傳介紹青島市政協履職爲民的做法和經驗。一時間,各地兄弟單位來學習取經的不少,青島政協名聲在外。

2012年春天,我們這屆政協本來還有一年的任期,但爲了大局,山東各市統一提前換屆了,我也正式退了下來。自從2008年春天離開濱州,前來青島市政協赴任,整整渡過了四個年頭。四年,說短不短,它是一屆奧運會的週期,也是一屆美國總統的任期;說長也不長,它在青島市政協歷史上,還沒有達到五年屆滿。但我感覺到還是做了不少事情的,有些就不再綴述了。需要強調的是:在前幾屆張旭升、胡延森、楊在茂等老主席們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團結各位班子成員、各專委會和政協委員們,沒有停步更沒有後退,而是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爲人民羣衆做了些實事。

曾經有人說你們政協真有兩下子,我更正說:政協不是有“兩下子”,而是有“三下子”,這就是:一是在市委正確領導下,二是在市政府及各界大力支持下,三是在委員們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果。在深化改革、幹事創業的年代,四年時間很快過去了,對我來說,這是繁忙充實、永難忘懷的四年時光,青島政協也是我最後到點退休的地方。我爲有機會與政協同志們共事四年,爲青島的改革開放事業、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而感到快樂和幸福!

2018年4月--5月寫於青島

來源:青島新聞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