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人物故事!

首富的格局、境界

故事的主人公呢,叫伍秉鑑。他的家族是是清朝時期廣州十三行商裏最富有的一家——伍家怡和行,他們家的家族資產,抵得上整個清朝朝廷半年的收入,是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

首富的格局、境界

伍秉鑑

伍氏家族原來一直是在福建經營零散的生意,經營狀況頗爲慘淡,到了伍家的第五代——伍國瑩這裏,事情終於有了起色,他進入了當時廣州的行商裏頭規模最大、最富有的——潘家的同文行做賬房先生。大家不要小看賬房先生,在當時,賬房先生的權利很大,不是簡單地做做記賬、算賬的活,賬房先生還可以參與公司資產的管理,甚至拿點錢出來幫公司搞投資。作爲賬房先生的伍國瑩,在這期間就跟英國東印度公司有了生意上的交往。就這樣過了很多年,伍國瑩不僅積累了外貿知識和生意經驗,還跟很多國家的商人建立起了不錯的私人關係。 “五口通商”變成“一口通商”之後,伍國瑩覺得機會來了,又在東印度公司的出資扶植之下,他開始自己打理起了新的生意,這就是怡和洋行的前身。

首富的格局、境界

很快伍國瑩就退了下來,把家族的生意交到了他的兒子伍秉鑑手裏。真正把怡和行做大、做到世界首富的人,正是伍秉鑑。他只用了短短五年時間,就把怡和行的規模做到了跟同文行並駕齊驅的程度。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富的格局、境界

當時廣州港口的茶葉貿易非常紅火,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人,對中國的茶葉是喜歡得不得了。十三行的商人們做的生意也主要是茶葉,伍家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而且伍秉鑑意識到,要賺錢,一定要擁有自己的“產業鏈”。

首富的格局、境界

“產業鏈”一環:採茶環節

伍秉鑑他們家以前是福建的,福建武夷山產茶,且質量上乘。伍秉鑑就在武夷山承包了一大片茶山,僱了工人,在這裏採茶,然後又開了製茶工作坊,完成製作茶葉的工序。怡和行再統一進行裝箱、貼上特製的商標,通過長期合作的洋行把茶葉銷往世界各地。

首富的格局、境界

炒茶工作坊

當時買茶葉買得最瘋狂的要數英國人民,英國國王還曾給東印度公司頒發了特許狀,特許東印度公司包辦倫敦市一整年要用的所有茶葉。怡和行也就理所當然接到了大單生意了。

首富的格局、境界

茶葉運輸

當年怡和行在十三行跟東印度公司的所有買賣裏邊兒,佔的份額一直都是最高的。據記載,僅1830年一年,怡和行賣出的茶葉就佔了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買的茶葉裏的18.6%,價值高達127萬多兩銀子,這還沒加上其他國家的商人,也沒有加上英國的其他小商販。

首富的格局、境界

當然,也不是說人家做買賣淨看關係,在當時,怡和行就已經是十三行裏的老大了,伍秉鑑本人也早就坐上了總行商的位置。加上伍秉鑑供應的茶葉曾經被英國公司鑑定爲最好的茶種,後來凡是裝箱之後蓋上了伍家戳記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就能賣得出高價。

首富的格局、境界

跟外國商人打了很長時間交到的伍秉鑑知道,除了踏踏實實地做買賣之外,一單生意無論大小,最講的還是信譽。怡和行的貨物在質量上有保證,加上從不拖延交貨時間,交易無論大筆還是小筆,錢的數額上面更是從沒出過什麼問題。這爲怡和行贏得了很好的信譽。

首富的格局、境界

伍秉鑑這個人,一直到現在,也還在西方商界有他的地位。雖然從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來做的是正經生意茶葉貿易,但是一些伍家擔保的外國商人爲了牟取暴利,貿易中往往是夾帶鴉片。

首富的格局、境界

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來貿易往來的生意夥伴,兩邊都得罪不起,因此伍秉鑑必須儘自己的全力化解危機,最後兜兜轉轉,還是敗給了複雜的局勢和人情冷暖。

首富的格局、境界

十三行衰落的導火索,一場大火

直到1843年這個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去世了,終年74歲。

首富的格局、境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