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開復看來,所謂的情感機器人有些跑偏,機器人應該以實用爲主,而未來人類的工作則主要集中在服務和創造型項目上。

 

情感機器人

 

機器人以實用爲主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時代正在悄然到來,但當下的情感機器人風潮卻有些偏離預定軌道。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有關機器人的幾個問題:

 

1.AI算法擅長優化那些目標明確的工作(但它不能創造且沒有感情);

 

2.機械控制技術的發展跟不上AI軟件算法的發展腳步;

 

3.傳感器技術雖然迅猛發展,但現有設備的成本、體積和功耗都沒有任何優勢。

 

鑑於以上原因,所謂人形機器人馬上就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說法根本是無稽之談。當機器人真的從樣貌、談吐和各種特徵上與人類趨近時,家庭用戶對它們的期望值也會隨之變得高不可攀。如果人形機器人達不到人們的期望值,各大公司“讓科幻小說照進現實”的努力就會變成空談,更別提消費市場對價格的苛刻要求了。

 

打造機器人時我們必須以實用主義爲準繩:機器人必須幫人類掙錢,同時它們也得會幫人類省錢,提升生產力或供人類玩樂。以現有技術打造的 工業機器人 未來將幫人類造出更多其他機器人,其中商用機器人負責爲人類創造經濟價值(機器保安、侍應生和司機等),消費級機器人則會充當家用電器和玩具的角色,它們必須簡單易用且沒有什麼“人味”。

 

當然,此類機器人並不一定非要長得像人。舉例來說,工業機器人就是在巨大廠房或配備了智能升降機的倉庫中工作的傢伙。商業機器人的形式和用途則更爲多樣,它們看起來可能就像一排攝像頭,或者就是一家自動商店。除了一些特殊用途的車輛,自動駕駛汽車還會維持汽車的外形,而消費級機器人可就千變萬化了,它們可以變身類似亞馬遜Echo的智能音箱、電視、吸塵器、 教育機器人 或平板電腦。

 

人工智能也會與時俱進?那當然啦。語音識別就會更加精準,計算視覺技術也會大幅提高,即時定位和地圖構建技術則能幫機器人暢行無阻,至於翻譯語言,在特定領域與人對話更是不在話下。

 

同時,機器人未來可能還會學到讀心術,甚至模仿人類的情緒。不過,這種模仿是循序漸進的,起初是搞笑的且帶有一定娛樂性的,但最終它會讓人類產生共鳴。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模仿並非機器人自發性的。未來幾十年裏,機器人都無法學會常識性推理、創造或計劃,它們也不會擁有自我意識、感覺和慾望。所謂全知全能的“通用AI”並不存在,我們也沒有開發出專用的工程算法。這種算法在未來數十年都不會出現,也許永遠都不會出現。

 

研發人形機器人一直是機器學家和人工智能科學家的夢,對人型機器人的預測也成了科幻小說家筆耕不輟的重要因素。不過,我們與人工智能有着本質的區別:我們能創造,而AI只會優化;我們有感情,而AI則鐵石心腸;我們具備常識判斷能力,而AI只會從特定領域的大數據獲取運作模式。簡而言之,我們擅長的AI都不行,而AI擅長的人類卻比較笨拙。

 

未來,人類的優勢在創新和社交上。因此,我們需要讓機器人做它們擅長的工作,如重複任務、優化和價值創造工作。同時,我們還必須讓人類做他們擅長的工作,如創新、創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娛樂等。

 

我一直倡導開發實用型機器人並鼓勵人們在服務行業就業,不過我不會爲所謂人形機器人搖旗吶喊。因爲以現在的技術製造它們太難了,即使造出來了恐怕也難以達到人類的期望值。因此這種機器人恐怕很難盛行於世。

 

當然,無論我的分析正確與否,我們都需要注意,那就是未來十年內AI確實會替代大量依靠人力的重複性和分析類工作。爲了抵消這一影響,我們有責任創造更多服務性工作,而不是空想或謀劃一個滿是“人類幹不了”職位的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