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電子化 作者:李徵

編者按:本文歸納了移動支付"新時代"的四大特點,並基於此,提出了商業銀行的三大應對措施。

行業背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移動支付已成爲深刻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新動能、完美詮釋中國創新發展的新標誌。

發展現狀:市場的高速發展也對金融穩定、行業秩序、市場公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加強了市場整頓和管理,旨在推動各參與主體"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市場逐漸轉向健康快速發展,標誌着我國移動支付進入了"新時代"。

移動支付"新時代"的特點

1.監管正本清源

在網聯平臺建設有序推進、備付金集中存管政策逐步落地,支付機構"斷直連"初見成效的基礎上,人民銀行通過〔2017〕217、281、296和〔2018〕16號等一系列文件,進一步申明瞭對於支付市場"正本清源"的監管態度:

(1)加強無證經營整治。明確了堅決切斷無證機構支付業務通道,整肅支付服務市場違規行爲,從嚴懲處違規爲無證機構提供服務的市場主體,從根源上淨化支付服務市場環境。

(2)規範支付業務創新。明確了創新業務提前報告制,規範了收單市場和小微商戶管理,加強代收業務管理、禁止機構違規直連支付業務和開展跨行清算,明晰了業務底線。

(3)明確條碼支付定位。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條碼支付業務正式拿到了"身份證",並再次強調了"持牌經營"原則;同時給出收單側"斷直聯"的時間表,指明瞭聚合支付的發展方向。

(4)優化銀行賬戶管理。在構建全新的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從便利Ⅱ、Ⅲ類戶開立和使用着手,重點推廣Ⅲ類戶在小額支付領域的作用,提升客戶體驗。

2.市場深度博弈

由於一系列複雜的原因,移動支付的市場格局有所失衡,一方面支付機構"喧賓奪主",銀行、銀聯繫的移動支付反而成爲"市場補充";另一方面微信、支付寶"雙寡頭"壟斷,呈現出"大樹底下不長草"的局面。隨着監管的加強和市場的規範,前期不平衡發展的格局有可能發生轉變,市場進入深度博弈階段:

首先,機構迴歸支付本源。隨着"斷直聯"、備付金集中存管和查處無證經營"三大法寶"逐步發揮作用,支付機構逐步迴歸業務本源,立足規範經營發展。

其次,寡頭競爭日趨白熱化。近期微信、支付寶利用資本層面合作,在線下零售場景展開激烈競爭,如最近部分沃爾瑪門店暫停使用支付寶,有可能爲其他市場主體帶來了潛在發展機遇。

第三,銀聯開展合縱連橫。銀聯作爲移動支付市場的傳統選手,一直在主動發力:一方面聯合各商業銀行推出"雲閃付"APP;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條碼支付轉接清算服務,合縱連橫初見成效。

3.場景逐步融合

移動支付時代,誰能更瞭解消費者,誰就能贏得市場。移動支付的場景化應用也呈現出線上線下的邊界日益模糊、支付與生活逐步融合的特點。

近年來,微信、支付寶利用二維碼支付大舉進軍線下支付市場,對傳統收單業務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銀聯和商業銀行也不甘落後,主動佈局二維碼支付,與支付機構正面交鋒,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掃碼"將作爲線上線下最有機的黏合劑,成爲最主流的移動支付方式。

同時,移動支付的各市場主體也在高度關注公共交通、停車場、校園等各類小額高頻應用場景的滲透和拓展。未來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圍繞應用場景的爭奪將更加激烈,誰能建立與日常生活融合更緊密的支付場景,誰將會牢牢掌握競爭的主導權。

4.跨境方興未艾

中國的移動支付引領了世界的潮流,支付巨頭們紛紛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跨境場景也正逐漸成爲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開展爭奪的新興戰場。

阿里和騰訊通過資本輸出或者技術輸出等方式,在海外市場建立合作伙伴關係,積極拓展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境外市場,擴大其在全球的影響力,服務國內客戶走出去;銀聯也加速移動支付創新產品和服務的跨境推廣,爲客戶提供境內外一致的支付體驗。銀聯標準的ApplePay等NFC支付和二維碼支付已在香港、新加坡和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

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存、貸、匯是商業銀行的三大支柱業務。"存款立行、貸款興行",前期發展中商業銀行往往更加關注存貸款等直接產生收益的業務,而對於"匯"所代表的支付結算業務重視不足,忽視了"誰來立存款"。餘額寶規模超過招商銀行個人存款餘額等新聞不得不引起商業銀行的反思,當前的市場局面已經證明了商業銀行失去了支付必將遠離客戶,逐步喪失"造血"功能,動搖發展根基。當前新的監管窗口期,給商業銀行創造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必須切實提高對移動支付業務的重視程度,把握客戶習慣的變化,推動面向移動互聯時代的轉型,主要的實施策略可歸納爲老生常談的幾個詞語,但在移動支付"新時代"都有着新的內涵:

1.合規

2018年是監管規範落實執行年,商業銀行作爲支付市場的基礎力量,必須承擔引領行業共同規範發展、共同防範金融風險的作用,因此合規是開展業務的前提。在與支付機構合作過程中,應注意短期收益和長遠發展、局部利益與行業大局的平衡,既要避免"飲鴆止渴",又須守好監管底線,落實好"斷直聯"相關要求,避免爲無證機構提供支付服務,防止支付通道違規外放和違規清算,在監管的統一指導和支持下,共同努力建設好和維護好健康的支付環境。

2.合作

移動支付是開放性市場,合作共贏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商業銀行需關注與三類不同主體合作的側重點:

一是與支付機構的合作。根據人民銀行2017年支付業務數據統計,非銀支付機構交易金額已超過143萬億,第三方支付已經佔據了個人支付市場的主要入口。商業銀行作爲最終的資金賬戶提供方,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也是服務自身客戶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合規的前提下,應重點把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做大,提升綜合業務收益。

二是與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合作。商業銀行應關注通過合作提升自身的金融科技實力,推動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中國銀行與騰訊合作的"新一代網絡金融事中風控系統"於2017年12月正式上線,實現了移動支付業務風險防控和客戶體驗"雙提升"。

三是與中國銀聯的合作。銀聯正牽頭建設和推廣的"雲閃付"APP也是商業銀行須把握的潛在機遇,應共同堅持"用戶互信、功能共享"的原則,一方面做好產品建設,另一方面也加強與自有渠道的融合,形成業務發展合力。

3.場景

場景佈局的好壞決定了移動支付業務的成敗。商業銀行除了做好常規動作,還需在兩大重點領域下功夫:

第一是落實好人民銀行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相關要求,做好校園、公交、食堂、商超等小額高頻市場拓展,增強客戶粘性。同時,把握好Ⅱ/Ⅲ類電子賬戶產生的新的業務發展契機,創新產品和服務,爲各類無支付賬戶和清算資質的機構(如部分電商平臺)提供包括賬戶輸出、資金清算、營銷管理、統一收銀臺等在內的一攬子支付服務綜合解決方案,通過融入各類場景進一步拓寬獲客渠道,提升客戶體驗,增強業務粘性。

第二是積極佈局跨境業務藍海。跨境移動支付市場剛剛起步,且由於海外國家和地區在客戶習慣、監管要求和市場機制等方面與國內均有較大差異,支付機構並未形成業務優勢,因此商業銀行更需要主動佈局。中國銀行作爲國內銀行業跨境業務的風向標,持續推進跨境移動支付場景的拓展,在前期新加坡分行率先爲當地客戶推出了銀聯標準二維碼支付服務的基礎上,2018年3月中國銀行新版手機銀行於業內首家推出跨境銀聯二維碼支付服務,通過更加安全便捷的移動支付服務支持中行客戶"一機在手、走遍全球"。

結語

移動化已成爲客戶服務最基本的屬性,隨着"5G"時代的來臨,移動支付市場必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能否充分把握當前的時代發展機遇和監管政策紅利,推動移動支付市場從當前"雙寡頭壟斷"轉變爲"三分天下有其一",重塑商業銀行在移動支付行業的主體地位,還需要商業銀行堅定信心、共同努力實踐,爲行業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本文作者就職於中國銀行網絡金融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